编辑 | 古代风尚奇

听说点赞关注的人,都能心想事成,财源广进哦!
想要梦想照进现实,就从关注我开始吧!

4000两白银的书法:汉奸郑孝胥背后的历史谜题

图片来源于网络

走进任何一家交通银行,你都会看到一块题着“交通银行”四个大字的牌匾,这四个字笔力雄浑、气势磅礴,透着一股憨实的力量,很少有人知道,这四个字的书写者,是一位在历史上毁誉参半的人物——郑孝胥,他既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墨客、书法家,也是一位晚节不保、投靠日本人的汉奸,这4000两白银的书法背后,究竟隐蔽着若何一段繁芜的历史?

他臭名昭著挥笔写下4字千载立名如今大年夜街上随处可见

一、少年才俊:诗书双绝,名动江南

图片来源于网络

1860年,郑孝胥出生于苏州的一个书喷鼻香门第,他自幼聪颖过人,博览群书,尤其善于诗词和书法,1882年,年仅22岁的郑孝胥便高中举人,成为远近有名的才子,他的诗歌清新隽永,书法更是融汇了苏轼、欧阳询等大家的精髓,自成一家,备受推崇

郑孝胥的才华很快引起了当时政坛大佬李鸿章的把稳,李鸿章对这位年轻的才俊十分赏识,将他招入幕府,成为自己的得力助手,在李鸿章的提携下,郑孝胥的仕途青云直上,先后担当过多种主要官职

图片来源于网络

郑孝胥的政管理想远不止于此,他目睹了清王朝的腐败和衰落,内心充满了忧虑和愤懑,他主见变法图强,希望能够挽救风雨飘摇的清王朝,他的政治空想却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一次次碰钉子

二、浊世决议:从维新志士到落寞遗老

图片来源于网络

1898年,戊戌变法失落败,郑孝胥的政治空想彻底破灭,贰意气消沉,辞官归隐,寄情于诗书之中,以排解心中的苦闷和彷徨

时期的车轮滚滚向前,郑孝胥无法永久置身事外,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被推翻,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变,郑孝胥的内心充满了抵牾和挣扎,他既痛恨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又对革命党人的激进行为感到不安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动荡的时局中,郑孝胥始终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他曾一度试图参与政治,但终极都以失落败告终,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曾经熟习的那个天下分崩离析,而自己却无能为力

三、投身伪满:4000两白银背后的政治交易

图片来源于网络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面对民族危亡,中国公民奋起抵抗,就在这个时候,郑孝胥却做出了一个令人震荡的决定——他投靠了日本人,成为伪满洲国的“开国元勋”

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郑孝胥出任“国务总理”,他积极合营日本人的殖民统治,弹压抗日运动,成为千夫所指的汉奸

图片来源于网络

郑孝胥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选择?是为了金钱?是为了权力?还是为了他那早已破灭的政治空想?

有一种说法是,郑孝胥希望借助日本人的力量,规复清王朝的统治,他认为,日本人比革命党人更能掩护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秩序,这显然是一个极其天真和缺点的判断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另一种说法是,郑孝胥已经被权力和金钱蒙蔽了双眼,失落去了民族气节和做人的底线,他为了个人的私利,不惜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终极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无论出于何种缘故原由,郑孝胥的背叛行为都无法被体谅,他从一位受人尊敬的文化名人,沉沦腐化为万人唾弃的民族犯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的悲剧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四、历史的审判:艺术与人品,该如何评判?

郑孝胥的生平,充满了抵牾和争议,他既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也是一位背叛民族的汉奸,他的书法作品至今仍被人们欣赏,而他的人品却遭到后人的唾弃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么,我们该如何评价像郑孝胥这样的历史人物?是否该当将艺术造诣与个人风致完备分开来看待?

这个问题,恐怕没有一个大略的答案,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艺术家的个人风致固然会影响到他的创作,但作品本身的艺术代价却不能因此而被否定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们也不能忽略艺术作品背后的道德成分,艺术作品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它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和代价不雅观,如果我们对艺术家的道德问题视而不见,那么就即是是在纵容和鼓吹缺点的代价不雅观

因此,在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我们该当坚持辩证的不雅观点,既要看到他们的历史贡献,也要看到他们的历史罪过,对付像郑孝胥这样的人物,我们更该当引以为戒,时候牢记民族大义,坚守道德底线,不要重蹈覆辙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五、4000两白银的沉思:历史的警钟,永久长鸣

如今,每当我们走进交通银行,看到那四个苍劲有力的“交通银行”时,大概会想起郑孝胥这位繁芜的历史人物,他的故事,就犹如那4000两白银的重量,沉甸甸地压在我们心头,引发我们对历史、对人生、对艺术与道德关系的深刻思考

郑孝胥的悲剧,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在民族大义面前,任何个人利益都显得微不足道,我们每个人都该当肩负起历史的任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文仅用于传播正能量,不涉及任何低俗或违规内容。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