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作者杜荀鹤,晚唐墨客,相传是杜牧已出之妾所生。

这首诗借松写人,托物言志。
一提及松树,我们总能想到它不畏寒冷,纵然在三九寒冬也能苍翠凌云,以是松也是人们苍劲不屈精神的代表。

这首诗就像现在的今天你对我爱搭不理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

松的小时候,还是一个“刺头”的时候,被埋没在蓬蒿里,只被当做普通的小草一样对待。
几十年过去了,乱草蓬蒿中却涌现了这样一颗笔直入云的凌云木,这时大家才津津乐道,原来是这是一颗小松

墨客说小松是“刺头”,难道只是小松浑身长满了刺吗?不是。
说它是刺头,表明这小松不像周围的杂草一样随风飘摇,而是笔直朝上成长。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乱草蓬蒿中的一颗“刺头”正须要有一颗慧眼才能被创造。
然而大多数有才能之人在还未成为“凌云木”的时候,总是被人忽略的。
正如今天的俗话“本日你对我爱答不理,来日诰日我让你高攀不起”。

这首诗的目的也包含了自勉,作者四十六岁才中进士。
同时,也是对有才之人不受赏识的不满和愤怒。
对付这种不公正,李白的呼声最强烈:“仰天算夜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