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里,一个小小的女孩,手拿一片银杏叶,用十分稚嫩的声音说了一段十分通透的话。

“它只是一片银杏叶,随着阳光雨露生,伴着秋风寒霜落。
不用硬套上什么意义。
若是一定要用上一段华美的辞藻去描述,那便是一种拖累。

这段话令我颇有感触。
诚然,花开叶落,日出东升,皆是自然界的征象,不能说没故意义,应是各有各的意义。

但王阳明却这样说:

张问陶的性灵诗境他说爱梅花写着写着就爱上了自己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在他看来,虽然花着花谢,各有各的意义,但是由于有了民气的共鸣,以是才彰显了花的意义。

有人叹花美,有人怜花谢,有人不雅观花怡情,有人对花落泪,究竟是民气在作祟。

本日读一首清代墨客张问陶的梅花诗,理解他眼中的梅花天下。

梅花

一林随意卧烟霞,为汝名高酒易赊。

自誓冬心甘冷落,漫怜疏影太横斜。

得景象足春无用,出世情多鬓未华。

老去世空隐士不见,也应强似洛阳花。

你像一片烟霞,包裹了整座小小的树林,它安逸而宁静,你随意而散淡。

人们敬仰你的名声,懂得欣赏你风采的人,连赊酒都显得那么随意马虎。

你是和这萧瑟的冬天订了不见不散的盟约吧,以是才甘于住进这清冷的环境。

在风刀霜剑中,你萧疏的枝条兀自横斜,随性着花,那天真散淡的样子容貌任谁都会心生爱怜。

你呀,得到了天地的灵气却不屑于凑浪春的热闹;我呀 ,一出生就多情,到现在两鬓还未生白发。

我看我们这生平啊,纵然老去世在这无人问津的穷山僻壤,也比这洛阳城里追红逐绿的凡花们强。

这里的“洛阳花”,指牡丹花,在古人的很多诗句中都有涌现。

直须看尽洛阳花,始共东风随意马虎别。
宋 欧阳修

何人不爱洛阳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清 刘灏

牡丹花,是富贵和权利的象征,是所有尘凡中的读书人孜孜以求的功名利禄的代称,却也是墨客张问陶所不屑的空想信条。

这首诗在构造上分两部分。

前两联写墨客眼中的花,后两联写墨客心中的花。
这是一个从“怜”到“爱”的过程。

一林随意卧烟霞。

在墨客的眼中,她是随意的俏丽,是天真的自然,是不经雕琢的洒脱。

自誓冬心甘冷落。

在墨客的眼中,她有清冷的坚守,有孤高的独立,有超脱尘俗的誓言。

她的枝条横斜,身影纤瘦。
她并不强壮的骨骼让人无限怜惜。

这两联,墨客的笔触是立足于赏花的,但分歧凡响的是,他赏的不止是她的姿态,更是花的气质和人格。

“随意”,“自誓”,从一开始,墨客就授予了她平等的人格特色。

得景象足春无用,出世情多鬓未华。

这一联开始,墨客的笔触从眼的不雅观赏转向心的共鸣。

他们俩,一个得天地之灵性,一个富人间之才华;一个孤贞守盟,一个天生多情。

由于如此,以是才有了惺惺相惜的爱情。

老去世空隐士不见,也应强似洛阳花。

对花,是一种高度赞颂,对己,是一种孤芳自赏。

这里利用比拟的手腕,将两者的空想和代价做了完美的结合。

爱梅的随意,爱梅的清冷,爱梅的孤高,爱着爱着,就爱上了自己。

这便是张问陶的性灵手腕。
他在

他的诗论中多次提出了自己的创作主见:

诗中无我不如删,万卷堆床亦等闲。
(《论文八首》)

天籁自鸣天趣足,好诗不过近人情”(《论诗十二绝句》)

诗不是模拟,不是拟古,不是考据,诗反响的是自己的性灵,必须有墨客自身的存在。

张问陶(1764-1814),字仲冶,号船山,四川遂宁人。
在清朝的诗词领域,他有着别样的浪漫存在。

一是由于他的梅花情结,一是由于他的诗意爱情。

张问陶写了很多梅花诗,个中一组《梅花八咏》最负盛名。
人们喜好将他与高启的《梅花九首》相提并论,乃至以为其清丽愈甚于后者。

本诗是个中的第一首。
后面的几首我们摘其金句以作欣赏。

转怜桃李无颜色,独抱冰霜有脾气。
(其二)

自是不开开便好,清高从未合时宜。
(其三)

风信严时清有骨,尘缘空后淡无痕。
(其四)

莫笑神色如静女,须知风骨是飞仙。
(其五)

天生不合平凡格,莫与春花一例看。
(其七)

人们说张问陶的梅花诗诗品极高,是由于他的人品高。

人品定诗品,诗品高不一定人品高;但人品高者,诗品一定高。

于是,同时期的文人因此而爱上了他,并且传出许多令人莞尔的诗坛雅话。

嘉兴的秀才金筠泉写信见告他:“愿化作绝世丽姝,为君执扫帚。

无锡的马云则赠诗与他:

“我愿来生作君妇,只愁清不到梅花。

看来,墨客们是从喜好他的“梅花诗品”进而才喜好他的“才子高品”的。

“只愁清不到梅花”,他是真懂梅花的那个人。

实在,张问陶的爱情也是被他的梅花吸引来的。

张问陶生平娶过两任妻子。
前一任与他育有一女,但红颜命薄,不到三年就妻女相继而亡了。

他的第二任妻子是个才女,名林颀,字韵徵,号佩环,是四川成都盐茶道林儁的女儿。

他们相识的时候,张问陶正值失落妻丧女往后,颠沛流离,潦倒穷困,处于生活的低谷。

但林颀绝不在意,她为自己能拥有如此才华的丈夫而戴德自满。
于是,她作诗曰:

爱君笔底有烟霞,自拔金钗付酒家。

修到人间才子妇,不辞清瘦似梅花。
《赠外》

不难创造,此小绝的首句,呼应的便是“一林随意卧烟霞”。
想来,俘虏她芳心的便是这组著名的梅花诗吧。

由于丈夫对梅花的挚爱,以是她说,“不辞清瘦作梅花”,如此的一朵解语花,怎么能不让才子张问陶深深冲动呢?

于是,他也作诗回赠曰:

妻梅许我癖烟霞,仿佛孤山处士家。

画意诗情两清绝,夜窗同梦笔生花。
《依韵曾内》

如此的你侬我侬,怕是连“赌书泼茶”的李清照们都会心生倾慕的吧。

从“爱梅”到“爱妻”,张问陶的梅花情结在现实尘凡中得到了落地。

只管他们生平都是贫贱夫妻,却在粗茶淡饭中隽永了清词丽句,用简淡的齐心专心一意惊艳了永恒的生平一世。

“老去世空隐士不见,也应强似洛阳花。

这便是张问陶的性灵诗境:爱梅花,于是便有了如梅花般的爱人;爱自己,于是便让别人也爱上了他的脾气。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