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了望,轼诸葛之故乡。
盖神物应机,大器无方,通人靡滞,大德不常。故谷风发而驺虞啸,云雷升而潜鳞骧;挚解褐於三聘,尼得招而褰裳,管豹变於受命,贡感激以回庄,异徐生之摘宝,释卧龙於深藏,伟刘氏之倾盖,嘉吾子之周行。夫有心腹之主,则有竭命之良,固以是三分我汉鼎,跨带我边荒,反抗我北面,驰骋我魏疆者也。
英哉吾子,独含天灵。岂神之祗,岂人之精?何思之深,何德之清!
异世通梦,恨不同生。推子八阵,不在孙、吴;木牛之奇,则非般模;神弩之功,一何奇妙!
千井齐甃,又何秘要!
昔在颠、夭,有名无迹,孰若吾侪,良筹妙画?臧文既没,以言见称,又未若子,言行并徵。夷吾反坫,乐毅不终,奚比於尔,明哲守冲。临终受寄,让过许由,负扆莅事,民言不流。刑中於郑,教美於鲁,蜀民知耻,河、渭安堵。匪皋则伊,宁彼管、晏,岂徒圣宣,年夜方屡叹!
昔尔之隐,卜惟此宅,仁智所处,能无规廓。日居月诸,时殒其夕,谁能不殁,贵有遗格。惟子之勋,移风来世,咏歌馀典,懦夫将厉。
遐哉邈矣,厥规卓矣,凡若吾子,难可究已。畴昔之乖,万里殊途;今我来思,觌尔故墟。汉高归魂於丰、沛,太公五世而反周,想罔两以仿佛,冀影响之有馀。魂而有灵,岂其识诸!
异世通梦,恨不同生。他多么像言情小说里出来的句子啊。不知为何,每当看到这句话时,我总是热泪盈眶。公元303年,西晋镇南将军刘弘奉命弹压张昌叛逆,之后他从宛县移驻襄阳。在此期间,他专门瞻仰了诸葛亮故居,并命镇南参军李兴撰写了这篇《诸葛亮故宅铭》。李兴的父亲便是大名鼎鼎的《陈情表》作者李密。李密的师弟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实在陈寿和李密都出生在蜀汉期间,他们也同在蜀汉为官。或许他们没有见过这位高风亮节,鞠躬尽瘁的蜀汉丞相诸葛亮,但是,他们一定听过他们身边的朋友,他们的长辈给他们讲述这位仅仅只在他们抱负中的丞相。李密曾夸年夜的评价后主刘禅“可次齐桓”,但谁又知道,这可能是他对这个国家肃静末了的掩护了。
诸葛草庐
因此,李密作为蜀汉的遗臣,他有资格怀念自己的故国。只管他现在是亡国之臣,只管故国带给他的是屈辱,是不堪。同样李兴也生在一个动荡的时期,一个英雄辈出的时期,一个国家四分五裂的时期,他在父亲的影响下抱负着故国的样子容貌,抱负着故人的样子容貌,他亦有资格怀念。
注:此文出自王隐《蜀记》。
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不雅观亮故宅①,立碣表闾,命太傅掾②犍为李兴为文曰:
①故宅:本文作于永兴元年(公元304年),而诸葛亮是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出山,期间已历经百年。在汉末时,荆襄之地战乱频繁,诸葛亮所住多数是竹篱草庐。这样的草庐,恐怕不可能存在百年。故而王隐这段话记载不准确。何况原文就说:昔尔之隐,卜惟此宅,仁智所处,能无规廓。日居月诸,时殒其夕,谁能不殁,贵有遗格。既言诸葛亮故宅的布局风雅,又感叹此宅已殒殁。以是刘弘去隆中所不雅观,当是诸葛草庐遗址。
②太傅掾:《晋书·李兴传》记载:兴字隽石,亦有文才,刺史罗尚辟别驾。尚为李雄所攻,使兴诣镇南将军刘弘求救,兴因愿留,为弘参军而不还。尚白弘,弘即夺其手版而遣之。兴之在弘府,弘立诸葛孔明、羊叔子碣,使兴俱为之文,甚有辞理。从这里可知李兴本是被益州刺史罗尚派去向驻在荆州的镇南将军刘弘求救的。罗尚为李雄所败,逃到江阳,一方面派军司辛宝去洛阳上奏,另一方面就近,派李兴向荆州的刘弘求救并要求供给粮草。刘弘于是拨调零陵米三万斛给罗尚,解了罗尚燃眉之急。李兴完成任务,就直接留在了刘弘那里,担当刘弘的参军。李兴在刘弘那里为刘弘作诸葛亮与羊祜碣文,韶光可以确定是在罗尚求援后一小段韶光,即永兴元年后一段韶光。因此,李兴当时并非如《蜀记》中所说是太傅掾,而应是刘弘的镇南参军。
成都武侯祠
夫有心腹之主,则有竭命之良,固以是三分我汉鼎,跨带我边荒,反抗我北面,驰骋我魏疆者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了相知赏识的明主,就有尽心血而效去世命的良臣。因此三分天下,跨带边荒,反抗北方,驰骋魏疆。从“三分我汉鼎”、“跨带我边荒”、“反抗我北面”、“驰骋我魏疆”便可看出,李兴是站在魏人的角度来写诸葛亮的。虽然李兴十分敬佩诸葛亮,可是由于晋朝承继魏国,以是李兴只能迫于政治压力强调晋人的正统,从而贬低了诸葛亮。
英哉吾子,独含天灵。岂神之祗,岂人之精?何思之深,何德之清!
异世通梦,恨不同生。
推子八阵①,不在孙、吴,木牛②之奇,则亦般模,神弩③之功,一何奇妙!
千井齐甃④,又何秘要!
这篇文章本来是李兴为刘弘代笔所作,但文中却绝不掩饰笼罩地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感情,乃至将诸葛亮比作了神祇与人精,并表达了未能生活在一个时期的遗憾。
①八阵、木牛、神弩:这三样分别指八阵图、木牛流马、诸葛连弩。《三国志·诸葛亮传》云: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
④千井齐甃:诸葛亮治蜀期间实行的盐井火井。巴蜀有很多盐井,左思在《蜀都赋》中描写道:家有盐泉之井,户有橘柚之园。火井,尤其以临邛为著,《华阳国志·蜀志》中记载:有布濮水,从布濮来合井江,有火井,夜光阴映上昭。民欲其火光,以家火投之,顷许,如雷声,火焰出,通耀数十里,以竹筒盛其气然之,可拽行终日不灭也。这便是古代的天然气。《蜀都赋》也同样记载:火井沉荧於幽泉,高爓飞煽於天垂。张华在《博物志》说:临邛火井一所,从广五尺,深二三丈。并在县南百里。当年人以竹木投以取火,诸葛丞相视之,后火转盛热,以盆盖井上,煮盐得盐,入以家火即灭,讫今不复然也。【澍案:一引《博物志》云,临邛火井,诸葛亮往视后,火转盛,以盆贮水煮之,后人以家火投井,火即灭,至今不然。《太平御览》一百六十八、八百六十五引同。】盐井火井的大量利用,反应了诸葛亮治蜀时生产力的发展。
成都武侯祠红墙
夷吾反坫①,乐毅不终②,奚比于尔,明哲守冲。临终受寄,让过许由③,负扆莅事,民言不流。
这两句将诸葛亮和管仲(字夷吾)、乐毅、许由做比拟。
①夷吾反坫:《正义》:管仲,齐大夫管夷吾也。反坫,反爵之坫,在两楹之间。人君与邻国为好会,其献酢之礼,更酌,酌毕,则各反爵于坫上,大夫则无之。今管仲亦有反爵之坫,僭滥如此,是不知礼也。坫,土台也西周乃至春秋期间,诸侯宴会的厅堂前面,两边有两根明柱。在明柱中间置一土台,这个土台便是坫。当诸侯宴间相互举杯敬酒后,把空了的羽觞就倒放在土台上,这又称为“反坫 ” ,是当时诸侯国君会面才用的礼节。而管仲作为齐国大夫,利用这种礼节明显是不合礼法的。
②乐毅不终:《史记·乐毅列传》:会燕昭王去世,子立为燕惠王。惠王自为太子时尝烦懑於乐毅,及登基,齐之田契闻之,乃纵反间於燕,曰:“齐城不下者两城耳。然以是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齐之所患,唯恐他将之来。”於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乐毅和燕昭王的君臣关系是非常好的,但是燕惠王却与乐毅反面,齐国田契知道后就用了反间计离间了君臣关系,使乐毅被迫降赵。李兴在此因此乐毅的遭遇比拟诸葛亮与蜀汉君臣的和谐相处。
李兴在这里说的意思是,虽然您自比管仲、乐毅,但是您却比管仲更知礼,比乐毅更懂得君臣相处,他们两人怎么比得上您呢?
③临终受寄,让过许由:皇甫谧《高士传》:许由字武仲。尧闻致天下而让焉,乃退而遁於中岳颍水之阳,箕山之下隐。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於颍水滨。时有巢父牵犊欲饮之,见由洗耳,问其故。对曰:“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尧本想把天下让给许由,但是许由不但谢绝,并且逃入了深山。用许由和诸葛亮比拟,解释诸葛亮和许由比较更开明,更有济世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