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谣1:清明

清明节,雨纷纭,家家忙着去上坟,

祭先烈,祭亲人,从小就要懂孝顺。

童谣2:清明节

清明节教孩子十首儿歌与诗歌进修俗感想沾染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

柳叶绿,桃花红,过了寒食是清明。

煮鸡蛋,卷单饼,荡完秋千放鹞子。

郊野春光美如画, 百口老少去踏青。

童谣3:清明谣(广西童谣)

清明时节听啼鹃,儿女家家拜墓田,

糯饭一盂鸡一只,竹篮挑上侍人肩。

童谣4:清明谣

春一春二春三头,春四开开猛热头,

春鸟停停树上头,春牛睏睏田横头。

割来春草喂春牛,新造屋子楼外楼,

爷爷阿伯有名头,圆头狮子管门头。

童谣5:清明戴柳(浙江童谣)

清明戴杨柳,来世有娘舅。

清明戴花,来世有妈。

清明戴扁柏,来世有阿伯。

清明倒夜桶,来世有外公。

童谣6:山谷里有座义士墓

桃花山,杏花谷,山谷里有座义士墓,

清明节,来扫墓,墓前栽花又种树,

义士话儿心中记,要为公民谋幸福!

童谣7:文明扫墓

清明节,去扫墓, 破除迷信要记住。

不烧喷鼻香,不烧钱,文明祭扫才安全。

爬上坟头种棵松, 站在墓前鞠个躬。

文明祭扫来提倡,先人也会想得通。

童谣8:清明祭扫歌

清明节,祭先人, 迷信做法太危险。

花儿水果摆整洁, 安全文明好风气。

童谣9:文明祭扫歌

清明节,祭先人, 烧喷鼻香烧纸很危险。

不搞迷信不放炮, 先人点头哈哈笑。

童谣10:文明扫墓歌

清明节,放鞭炮, 坟前墓后乌烟帽。

烧纸烧钱危险多,迷信做法不能要。

清明节,好习俗, 传统文化不能丢。

植树种花好风尚, 文明祭扫要提倡。

清明节诗歌10首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纭,路上行人欲销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落。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立时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宅肠断处,昼夜柳条新。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烛炬,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即事 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民气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清嫡忆诸弟 唐·韦应物

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

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

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

清嫡狸渡道中

南宋·范大成

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

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

石马当道立,纸鸢鸣半空。

墦间人散後,乌鸟正西东。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整顿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清明 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去世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清明节习俗

1、荡秋千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
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荡秋千不仅可以匆匆进康健,而且可以培养年夜胆精神,至今为人们特殊是儿童所喜好。

2、踏青

又叫春游。
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活气勃勃的景象,正是远足的大好光阴。
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气。

3、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栽种树苗成活率高,发展快。
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气。
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
植树风尚一贯流传至今。
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中国植树节。
这对动员全国各族公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主要的意义。

4、放鹞子

放鹞子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好的活动。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
夜里在鹞子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过去,有的人把鹞子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听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听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5、扫墓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以是祭扫的办法也就有所差异。
“烧包袱”是祭奠先人的紧张形式。
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

6、插柳

听说,插柳的风尚,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
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景象,古 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
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伤害,而插柳戴柳。

7、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
据明朝人的记载,便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命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剖断胜负。

8、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
中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
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
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9、蚕花会

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
个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
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隐士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喷鼻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
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主进行,极具水乡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