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著名画家石涛据此针言而创作了一幅名画《对牛弹琴图》(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此画画面简约,仅一士、一琴、一牛而已。画中一高士正襟而坐,手操琴弦。琴前一硕壮玄牛,面向高士,匍伏于前,侧耳谛听,如痴似醉,其肥大的屁股直冲对看客。水墨绘就,浓淡相间,大片留白,其上题跋和诗霸占了大量版面。
石涛画像
石涛(1641—1718),本籍广西桂林,僧籍全州,俗姓朱,名若极,出家为僧后,法名原济,号苦瓜和尚、清湘老人、大涤子。他自幼出家为僧,对禅学有极深的研究,在文学、诗词等各方面都有很高的成绩。在禅学思想的影响下,他提出著名的“一画论”,将绘画理论上升到哲学观点,提出极富禅意的“笔墨当随时期”“我自用我法”等主见,他绘画理论的核心,是哀求创作者的心灵直接和天道真谛对话,无须东张西望,无须经由清规戒律,就像禅宗所神往的顿悟一样。其画风独树一帜,笔墨超凡脱俗,不拘一格,意境新奇,为中国画的发展首创了新篇。
此图右上以隶书写“对牛弹琴图”五字,向左录曹子清盐使、杨耑木太史的原韵,其下录顾维桢(幼铁)和曹、和杨诗,接其后石涛录自己所作和曹、和杨诗两首。
曹寅诗原韵
柳风扬扬白石磢,玄晏师长西席聘玄赏。
何来致此觳觫群,三尺龙唇困鞅掌。
麻姑海上栽黄竹,成连改制无声曲。
仙宫岑寂愁再来,乌柠自牯俱不俗。
莹角翘翘态益工,寝讹龅饲函真宫。
朱弦弛维大雅绝,筝秦世反称丝桐。
桐君漆友应难解,金徽玉轸究安在。
老颠宁为梁父吟,老革讵作雍门嘅。
此调不传听亦靡,刻画人牛聊复尔。
一笑云山杜德机,闭门自觅钟期子。
曹寅(1658—1712),字子清,号荔轩,又号楝亭,又号雪樵,内务府正白旗包衣,清朝康熙时大臣、皇商。十六岁时入宫为康熙銮仪卫,康熙二十九年任苏州织造,三年后移任江宁织造。
杨耑木太史原韵
何年画手顾虎头,误墨染成乌拧牛。
手挥五弦者谁子,知非无意良有由。
赵瑟秦筝满都邑,白雪阳春输下里。
海上移情若箇知,乘闲奏向牛丈耳。
平原软卅眠绿云,或寝或讹耳不闻。
惟牛能牛天自定,愧我人籁离其真。
今古茫茫广陵散,世间寥阒夜未旦。
更张且和牧竖歌,弹出南山白石烂。
杨中讷(1459—1717),字耑木,号拙宜主人,浙江海盐籍,海宁人。康熙三十年(1691)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典试河南,出视江苏学政,晚年罢官,结社吟诗,有《芜城校理卷》二卷,《春帆别集》二卷。清代一样平常称翰林院编修之职为太史,故石涛此处以“太史”称。
顾维桢和曹诗
成连去后钟期往,大地茫茫谁识赏。
忽来妙手写着迷,开卷新奇各鼓掌。
朱弦不肯混丝竹,宁向田间理一曲。
主伯亚旅若¨闻,质之牛耳聊免俗。
曲声休论工不工,五音端本先调宫。
但使相公能问喘,和平自许出孤桐。
反覆图中得真解,非山非水别有在。
髻髴倪迂昔日心,纵伴烟霞亦悲嘅。
嘅叹何人遏靡靡,痴肠不断我与尔。
收囊同返夕阳邨,旧识依然横笛子。
顾维桢和杨诗
清风洗耳一掉头,清泉竟有不饮牛。
值得携琴向之鼓,我与牛意两自由。
由他燕骏无人市,千金拚碎宣阳里。
洋洋洒洒涤心胸,忍使清音入俗耳。
何期妙笔生烟云,点染俳谐成异闻。
初疑愤世戏为此,谛视方知面孔真。
分明热闹清凉散,永夜偷歌旦复旦。
逢时只恐相公嗔,翻道阳春调熟烂。
顾维桢,字幼铁,号景原,江苏昆隐士,有《心声集》一卷存世。《心声集》前有顾彩(天石)、王泽弘之序。
石涛和曹诗
古人一事真豪迈,未对琴牛先绝赏。
七弦未变共者谁,能使玄牛听鼓掌。
一弦一弄非丝竹,柳枝竹枝欸乃曲。
阳春白雪世所希,旧牯新犊羞称俗。
耸背藏头似不通,徵招角招非正宫。
有声欲说心中事,到底不爨此焦桐。
牛声一呼真妙解,牛角岂无书卷在。
世言不可污牛口,琴声如何动牛嘅。
此时一扫不复弹,玄牛大笑有谁尔。
牛也不屑学人语,默默无闻大涤子。
石涛和杨诗
非此非彼到池头,数尽知音何独牛。
此琴不对彼牛弹,地哑天聋无所由。
此琴一弹轰入世,笑绝千群百群里。
朝耕暮犊不知音,一弹弹入墨牛耳。
牛便爱慕寐破云,琴无声兮犹有闻。
世上琴声尽说假,不如此牛听得真。
听真听假聚复散,琴声如暮牛如旦。
牛叫知音切莫弹,此弹一出琴先烂。
石涛此《对牛弹琴图》之内在意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人多数认为此画表达的是作者难遇知音、孤独落寞的心境。但本人认为,此画是石涛进入禅境的画作,其意境高妙,不可言说。
在佛家文化中,牛还有其特殊的寓意。《胜鬘经》中喻佛为“牛中之王”。《无量寿经》中赞佛、菩萨“譬如牛王,形色无有胜者。”而在《妙法莲华经·譬喻品》里,有羊车、鹿车、牛车之喻;个中羊、鹿二车喻为小乘的声闻、缘觉,用牛车来代表菩萨乘,还以露地大白牛比喻修行上的最高境界。《阿含经》里以十二种牧牛的方法,譬喻十二个调和心身的修行办法,在《佛遗教经》里讲得更详细,“譬如牧牛,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
禅宗祖师常以牛来喻众生之心。石涛出家的全州湘山寺之鼻祖唐代全真禅师曾作有《牧牛歌》,宋代普明禅师亦作《牧牛图颂》,廓庵禅师著《十牛图》,以牧牛来代表修行的十个境界。
从题跋和诗之“惟牛能牛天自定”、“我与牛意两自由”、“七弦未变共者谁,能使玄牛听鼓掌”、“牛声一呼真妙解,牛角岂无书卷在”、“牛叫知音切莫弹,此弹一出琴先烂”等契入,仔细体会,或可悟上一二,此是如人饮水、心里有数!
(吴孝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