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生看,34;贫寒"是自古以来的定论,但笔者认为"清寒"更为妥当,即程度略低。只管孟郊青少年时期的详细经历已不可考,但从他本人及其朋侪的诗作中还是能创造一些端倪。孟郊之父孟庭玢是一名小吏,任昆山县尉,俸禄虽微,但也足以周转家中衣食;虽早卒,但置有田产,不至于"秋至老更贫,破屋无门扉。一片月落床,四壁风入衣","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秋怀十五首》)。
从表现的内容看,孟郊彷佛始终都处于一种潦倒穷困、苦寒烦闷的生活状态。在《长安羁旅行》中他如此形容自己从前科举求仕的生活:"旬日一理发,每梳飞旅尘。三旬九过饮,每食唯旧贫。"生活如此贫乏,若再遇疾病,更是雪上加霜:"贫病诚可羞,故床无新裘。春色烧肌肤,时餐苦咽喉。倦寝意无知,强言声幽柔。承颜自俯仰,有泪不敢流。默默寸心中,朝愁续莫愁。"(《卧病》)贫病交加,灾患丛生,却还要强作笑言,不敢泪流。而同代墨客与孟郊的诗作往还中也证明了这一点:如韩愈说:"人皆余酒肉,子独不得饱。"(《答孟郊》)张籍说:"苦节居贫贱,所知赖友生。"(《赠别孟郊》)由此可见,"寒"是孟郊人生的写照。
在这种生活压力之下,孟郊走上了仕途,但两次落第,受尽冷语,这使他从前因父早卒而造成的敏感性情加剧,饱受精神和现实生活的双重折磨。如其《落第》所言:"晓月难为光,愁人难为肠。谁言春物荣,独见叶上霜。雕鹗失落势病,鹪鹩假翼翔。弃置复弃置,情如刀剑伤。"再如《再下第》所言:"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只管两度名落孙山,但墨客仍勉励自己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不有百炼火,孰知寸金精。金铅正同炉,愿分精与粗。"(《古意赠梁肃补阙》)
但当时王朝大厦倾颓,情面冷暖,官场小人横向,有志有才者不得用,再加上本就贫寒的生活,使作者几次再三受到打击,对命运对社会发出无数怨叹,如"三十年来命,唯藏一卦中。题诗还问易,问易蒙复蒙。本望笔墨达,今因笔墨穷。影孤别离月,衣破道路风。归去不自息,耕耘成楚农。"(《叹命》)到了四十六年末于中了进士,任溧阳县尉,但其仕途并不快意,如其《溧阳秋霁》所言:"旧识半零落,前心骤相乖。饱泉亦恐醉,惕宦肃如斋。上客处华池,下寮宅枯崖。叩高占生物,龃龉回难谐。"可见其对官场的愤懑不平。
孟郊《登科后》
除了表现个人生活与境遇的"寒",孟郊的一部分诗还着意戳穿当时百姓生活和人性之"寒"。前者除了以上举例的以自身之"寒"反响社会现状,寄托感兴的诗歌外,还有《征妇怨》、《伤春》这类直接描写百姓生活之苦的诗歌。后者则如《择友》:"兽中有人性,形异遭人隔。人中有兽心,几人能真识。古人形似兽,皆有大圣德。今人表似人,兽心安可测。"总之,孟诗不仅是在悲埋怨吟个人境遇,而是从个人亲自经历出发,继而感同身受地为万万千万社会底层的苦难民众发声。
从诗歌艺术来看,孟郊作诗多选择冷峭生僻的意象,所营造出的意境也大多是清冷寒寂的,给读者以凄涩冷寒之感,这是孟郊诗歌中独特的艺术表达办法,在当时诗坛可谓有首创之功。因此,孟诗之"寒"除了"所吟之苦"外,还表现在他炼字炼意的"苦吟"之诗法上面。孟郊的"苦吟"诗法多被后人与贾岛并提,创为"苦吟诗派"。所谓"苦吟"指的因此满怀忧苦的心境努力进行诗歌创作,并对每个字词都进行考虑熬炼的创作方法。但与贾岛"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纯粹艺术式苦吟不同的是,孟郊之苦吟更多是出自亲自体验的真情实感,新奇直白而不落斧凿痕迹,如"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借车》),"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秋怀十五首》)等等。
总而言之,孟诗之"寒"不仅表现了墨客个人酸寒窘迫的生活与仕途境遇,还代表着对普通民众的苦寒生活的同情,更代表着他对诗歌创作艺术进行不懈探索的高寒志趣,以及所引发的中唐诗歌新变。总而言之,这种"寒"具有多重阐释空间,为当时诗坛带来了新风气,这也是孟郊能与韩愈并称"孟诗韩笔"的缘故原由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