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表达欣赏自然的情趣
贾岛《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这首诗虽写作者拜访朋侪未遇,通过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等平凡景物,以及闲居、拍门、过桥、暂去等平凡行事,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神往之情。“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两句是写探友不遇回归路上所见。过桥是色彩斑斓的原野;晚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石”是不会“移”的,说 “石”移实际是“云”移,别具神韵,更显出环境的自然恬淡、柔美迷人。
二、表达超脱孤傲、开阔宁静的情怀
王维《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有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此诗写出了作者退隐后得意其乐的闲适情趣,突出地表现了退隐者豁达的性情。墨客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边陲,兴致来了,独自一人前往欣赏这俏丽的景致。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索性就地而坐,看那清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坐看云起时”,突显出墨客心中的清闲,如行云般自由遨翔,它写出了墨客那种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风采。
三、表达怀人思乡情绪
杜甫《恨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这首诗抒发了杜甫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宅、骨肉的怀念,表达了杜甫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这两句借白云明月,寄托对亲人的怀念。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日间,卧看行云,倦极而眠。墨客这种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正通过“看云”委婉弯曲地表现出来,有不言神伤之妙。
四、喻指游子孤客
李白《送朋侪》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这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表达了作者送别朋侪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与离情别绪之意。起句点出送友远行时的景物环境,继写朋侪别后将如孤蓬万里,不知要飘泊到何处,隐含不忍分离之情。后四句寓情于景,“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用“浮云”象征“游子”,浮云无根,游子阔别,两者对举,让人更深切地感想熏染到游子的飘零无依、浪迹天涯。从而把惜别的情思写得委婉蕴藉,深切动听。
五、象征韶光的流逝
王勃《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这是附在作者名篇《滕王阁序》后的一首诗,从空间、韶光的双重维度展开对滕王阁的吟咏,境界伟大,气度高远,笔意纵横,感慨遥深,与《滕王阁序》双璧同辉、相得益彰。“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在这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深奥深厚感叹中,我们创造“云”乃是韶光流逝的见证者之一。不管沧海桑田,不管物是人非,它都悠悠飞舞,注目着人间的变迁。
六、喻指空想和境界
王维《归辋川作》
谷口疏钟动,渔樵稍欲稀。
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
菱蔓弱难定,杨花轻易飞。
东皋春草色,惆怅掩柴扉。
辋川庄在陕西终南山中,是王维隐居之地。在这首七律中,墨客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宁静幽美的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终南山之云也犹如山一样“白”、“悠悠”,是墨客空想中的寂静、隐居之地,表露出墨客对空想境界的倾慕、神往之情。
七、喻指世事无凡人事变幻
王维《酌酒与裴迪》
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
白首相知犹按剑,豪门先达笑弹冠。
草色全经小雨湿,花枝欲动东风寒。
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
这是王维为抚慰朋侪裴迪而创作的一首拗体七律。墨客与朋友相酌对饮,由劝酒而谈及朋友相交,感慨情面冷暖,人情冷暖,道尽世间不平之意。“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笔锋一转,彷佛超然物外,实则表示了墨客内心的抵牾,和欲用世而未能的愤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