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聘(自画像)
《水中梅影图》.故宫博物院藏
《梅花六段》上海博物馆藏
由于石涛,有了“扬州画派”。
由于金农,有了“扬州八怪”。
由于“扬州八怪”小字辈罗聘的落幕,“扬州画派”及“扬州八怪”也终极曲尽人散。
(一)碧眼异禀奇人生,八怪剧终关门人。罗聘(1733---1799)年,字遯夫,号两峰,又号衣云、花之寺僧、金牛隐士、师莲老人等。祖籍安徽歙县,其先辈从前搬家扬州。清代著名画家,扬州八怪集大成者,扬州画派关门人。
《清史稿》称罗聘“画无不工”。其人物、佛像、山水花鸟、梅兰竹菊、无所不工,笔调奇创,超逸不群。最著名者《袁枚像》曾惹出一桩画坛公案;最精彩者《鬼趣图》,画盛世怪象,以鬼讽世,名震画坛。聘善刻印,著有《广印人传》。
其妻方婉仪,字白莲,工诗词,兼画梅兰竹石。其有二子一女,皆擅画梅,有“罗家梅派”之称。
罗聘曾祖母李氏为“无侮于时”,于1645年清兵血洗扬州时,率众登楼自焚,被翁方纲诗“罗烈妇”。父亲罗愚溪,康熙举人,曾为小吏。其名下有五子,罗聘第四,聘周岁时,父亡。
罗聘小名“阿喜”,眼睛碧蓝如玉,聪颖可爱。因家贫,年少谋生,卖画为业。
二十一岁时,与同乡淑女方婉仪结婚,夫妻情深。方家虽世代官宦,但家境欠实,夫妇二人安贫乐道,诗书唱和,琴瑟和鸣。罗聘二十四岁时,以诗为礼,拜八怪龙首金农为师,学习诗画,并常为师傅金农操刀代笔。
其时,“扬州为鹾商所萃,类皆风雅好客,喜招绅士以自重,而小玲珑山馆主人,马氏兄弟尤为众望所归。时卢雅雨任(盐)运使,又能奔忙寒畯,于是四方之士,辐臻于邗”。
扬州盐官卢雅雨,好与字画绅士交游,青年才俊罗聘常为座上宾。扬州徽商,小玲珑山馆主人马氏兄弟,乃罗聘同乡,常在家中“文人雅集”。青年罗聘常列个中,足让金农、郑板桥等八怪前辈,刮目相看。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金农在扬州谢世,寿年七十七岁。恩师患病期间,三十而立的弟子罗聘伺候旁边,为金农操办后事,并亲扶金农灵柩,护驾恩师魂归浙江临平黄鹤山中。
“扬州八怪”初成于金农、郑板桥等,“花之寺僧”罗聘,则为“扬州画派”及“扬州八怪”关门人。
(二)鬼才佛心三进京,京华烟雨盛世梦。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罗聘开始他的“盛世京华梦”。
首次入京,罗聘在万明寺住下。随即他以金农弟子身份,拜访二品大员内务府总管英廉(时称相国),颇得赏识。经英相国保举,罗聘又得与翁方纲、钱载、钱大昕、程晋芳、纪晓岚等京都名流相识。
“眼珠烱炯,有旷古之怀”。英姿勃发的青年才俊罗聘,给大学士翁方纲,及京都名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布衣出入,以画蒙生,游走京城名流士宦间,如沭东风……
最让人惊诧的是,他画不惊人去世不休!
在京城漂流期间,聘斗胆在盛世天朝的皇城根下,画出了讽喻现世的《鬼趣图》八幅,震荡京华。
有画史研究者认为,罗聘首次京漂,为的是结交绅士,提升画名。殊不知,其《鬼趣图》八幅,画出惊人,立即引发京城噪动。讴歌者与批评者皆京城名仕大腕,各抒己见,名噪一时。
罗聘《鬼趣图》引发京城震撼。盐商好友程晋芳则私下警诫罗聘:“斯图即奇特,洗手勿轻试”。在天朝盛世的皇城根下,竞有妖妖怪魅涌现,岂不浊世!
程晋芳力劝罗聘金盆洗手,赶紧还家。
乾隆三十七(1772)年秋,风光八面,劳碌收割(卖画)的罗聘,画完《归帆图》后,整顿行当动身南归。是时,京城名仕大儒翁方纲、钱载、纪晓岚等60余人,在陶然亭为罗聘饯别送行。诗词歌赋,登高望远,无限风光……罗聘登上了他人生的高峰。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罗聘续南归,因大雪滞留天津。他静下心来,整理恩师金农诗集。
六年后,乾隆四十四(1779)年,罗聘决意再度赴京。临行前,妻子方婉仪患肺病卧床不起,聘五月初才动身赴京。没想到,这次离去,竟成了这对恩爱夫妻的永别。
四十七岁的罗聘二度进京,仍以画营生。他画人像、不雅观音,兼作指画,在京漂流长达十年之久。末了,罗聘终因囊中羞涩,千辛万苦,方才返归故里。
有关罗聘二次入京,有史家推测,罗聘卖画只是表面幌子。他极有可能利用了画家的身份,和京城名仕,尤其是刑部尚书英廉的私情,充当了一次“内政特工”。由于他二次入京的机遇,与妻子病入膏肓,生离去世别的环境;以及夫妻分别期间的诗文流露,强烈的情绪发泄,都足以证明罗聘二次入京是负有义务的。
由于此刻,在轰动一时的“两淮盐引案”中,画家罗聘是扬州盐商与京城红人之间,行走翰旋的最佳人选。肩负这一“内政特工”的角色,即是画家罗聘之“命”,也是画家罗聘命中注定的“运”。
罗聘二次进京,妻病重而决意出,当仁不让地赶赴京城;妻亡子弃全不顾,他竟优哉游哉地待在东阁大学士英廉家中,潜心作画,吟颂风月。
十年间,他将亡妻后事及子女抚养责任,全部交给两淮盐商总纲江鹤亭,及他的管家汪雪礓代理。罗聘的反常举动,一定是事出有因,他也因此备受诟病。
乾隆五十五(1790)年,已是花甲之年的罗聘,携小儿子第三次进京。八年间,已扬名天下的大画家罗聘,在京城备受礼遇。
罗聘在宣武门外不雅观音禅寺住下。“一时王公卿尹,西园下士,东阁延宾,王府在门,倒履恐晚”。在京期间,市人以能与罗聘相交为荣;在文化圈,他是大学士翁方纲家的座上宾。名仕大儒二钱及吴锡麒、张问陶、姚鼐、纪晓岚等,皆是罗聘的文字朋友。更有朝鲜官宦慕名而至,重金求其画。
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四,罗聘列席乾隆“千叟宴”盛会,更是他人生的颠峰时候。
这天,禅位三天的太上皇乾隆帝,已八十六岁高龄。而入选“千叟宴”的门坎,为七十岁以上的名流雅士。六十三岁罗聘能够位列个中,多为翁大学士和纪晓岚的通融。“千叟宴”盛会,罗聘被赐予快意寿杖。罗聘曾专门绘制一幅墨梅《驿路喷鼻香迎图》,并在题跋中记录此事:
世外扬补之画梅,得繁花如簇之妙,徽宗题曰“村落梅”。丁野堂画梅,理宗爱之,遂有“江路野梅”之对。二老皆蒙两朝睿赏而品目之,艺林侈为嘉话。予今年春正月四日,躬逢千叟宴,蒙恩赏杖物,恨未画此横斜疏影之态,进供御览也。(罗聘的追求)
……
“狂哆谈诗口,豪挥卖画钱”。罗聘第三次入京,画名如日中天,其卖画则日进斗金,预约不断。然来之易,去得亦快。罗聘浪费无度,风光任性。几番热闹喧哗之后,竟落得狼迹各处,一地鸡毛……
罗聘第三次京漂,饱尝情面冷暖,人情冷暖。最惨淡时,他乃至當卖衣物还债,还乡无盘缠。嘉庆三年(1798)年,罗聘卧病京城萧寺,两淮盐运使曾燠帮助其大儿子允绍星夜赴京,方才将垂老病衰的罗聘接回扬州。
几番大折腾,66岁的罗聘“衰颜惨淡,老泪飘萧”。嘉庆四年(1799年)七月三日,曾经风骚倜傥,蓝眼异禀;五分人才,五分鬼才的大画家罗聘,泪眼迷离。他彻底闭上了能够白日见鬼的蓝色眼睛……
大画家罗聘不隐不仕,亦禅亦仙,家乡扬州则以他为豪。嘉庆四年十一月十二日,罗聘下葬之日,数千人为他扶柩执绋,执绋于扬州甘泉西乡小胡家厂。
(三)我与荷花同日生,夫妻情深梅花缘。《水仙图》方婉仪作.
《鹅》.方婉仪.罗骋.
《齐眉介寿图》方婉仪、罗聘.
方婉仪乃广东布政使方愿瑛之孙,国子学生方宝俭女儿,与罗聘系安徽歙县同乡。
方婉仪能诗擅画。她从小跟随父亲和姑母学画,是扬州字画界有名的淑女。其诗字画如见其人,清丽隽秀,淡绝风尘。方婉仪曾作《生日偶成》云:
平簟疏帘小阁晴,朝来池畔最关情。
清清不染淤泥水,我与荷花同日生。
梅摹魏国夫人画,字仿扬名妹子书。
一盏真茶消永昼,玉浆犀液较何如。
曾有盐商以20两白银,求方婉仪诗画被拒,此事为市井百姓盛传,方婉仪画名大震。
罗聘与方婉仪结婚,居扬州弥陀巷46号,宅院三合院构造,名曰“朱草诗林”。罗聘夫妻育有二儿一女,皆工字画,尤擅画梅,被众人称之为“罗家梅派”。
在扬州城,兰心蕙质的才女方婉仪,她与五分人才,五分鬼才的青年罗聘相教如宾,夫唱妇随,羡煞凡人无数。
扬州八怪前辈先师金农,曾诗赞门下弟子夫妻:
谢家才女夸门第,嫁的罗郎好夫婿。
不但能诗咏絮工,能画能书妍且丽。
七言巧和冰灯歌,时涂云母春梅多。
红丝小砚簪花笔,一螺岂屑描双蛾。
今年六月是生辰,莲塘潋滟花精神。
无滓无尘清可比,风裳水珮证前生。
方婉仪父亲与郑板桥为文字心腹,在方婉仪30岁生日时,郑板桥特以诗相贺:
板桥道人没分晓,
满幅画兰画不了。
兰子兰孙百辈多,
累尔夫妻直到老。
乾隆二十八(1763)年,才女方婉仪与夫君罗聘,合著《梅花图卷》,罗聘诗跋云:
野梅如棘满江津,
别有风光不受春。
画毕自看还不惜,
问花到底赠何人。
癸末夏六月仿王元章繁枝梅花。赵子固云:“浓墨点椒大是难事。”予画此卷三日始成,内子白莲展不雅观再四,嫌其不甚分明。晨起,乃摘牵牛花浸汁渍其花槲。今不雅观者一目瞭然,予不可不计其苦心也。甲申四月舟遇古豊又题,朱草诗林中人罗聘。
乾隆四十四(1779)年,罗骋整日迟疑未定,决意赴京。临行时,妻子方婉仪患肺病卧病在床,罗聘含泪写下《将至都门别内子口占》:
出门落泪岂无情,
君病卧床我远征。(征为义务)
黙默两心谁会得,
明知见面是他生!
(死活已定)
病榻上,方婉仪回赠远赴京城的夫君:
病得清凉减四肢,
膏肓终恐误秦医。
自知去世亦人间事,(舍身殉难)
多是秋风摇落时。
握手那堪此别离,
雨昏轻浪挂帆迟。
病中不用君相忆,
夜夜孤灯枕独欹。
没想到,方婉仪一语成谶,背叛不收。恩爱夫妻间所有的故事,在罗聘当仁不让,转身出门一霎光阴,生离去世别的命运就已注定。
罗聘出门十三天,爱妻方婉仪便撒手人寰,喷鼻香消玉殒。
罗聘五月初从扬州出发,六月中旬住济南客舍。一天夜里,他忽然梦见方婉仪手持梅花图卷站在他面前,说:“我,滇南去矣”。罗聘猛醒,百思不得其解。
罗聘八月到京,村落夫万华亭奉告他,方婉仪已于五月十九日在扬州病逝。罗聘呆若木鸡,半天才哭出声来,悲痛欲绝……绝配才子佳人,恩爱夫妻,相守二十七年,死活永诀,天各一方。
糟糠之妻待葬,膝下儿女侍养,混在京城的罗聘此时两手空空,欲归不能。他寄居古庙,望月长叹:
空有千秋业,
曾无旬日资。
欲归归未得,
何以慰儿痴?
情急之下,罗聘竟把妻子方婉仪的《忍讥》诗,亲手抄录,分呈显贵,以博施舍……无奈此时的京城名流,皆明哲保身,避罗聘而阔别之。其帮助者寥寥,俨然一幅新版本《鬼趣图》……
值得玩味的是,在得知妻子去世12天后的中秋节月夜,此刻的罗聘,他正在为乾隆朝相国英廉作画,并持重题款:“己亥中秋摹元陈汝言《长桥夜月图》,呈梦堂师相大人清正。门下士罗聘。(罗聘第二次远征京城的史实,值得文史家深度发掘。)
才女方婉仪去逝后,京城大儒翁方纲为其作墓志铭:
万卷梅花,一卷白莲,其画也禅,其诗也仙,吾之冰雪兮,与此石俱传。
(四)盛世《鬼趣图》,《袁枚》肖像案。《鬼趣图》
《饭鬼图》
《袁枚像》
《丁敬像》
清人张麟东曾云:“东坡说鬼,难免不免愚人。阮瞻无鬼,亦觉多事”。
罗聘首度京漂,得《鬼趣图》八幅,画名大震。他以夸年夜手腕,描述奇异怪谲的魍魉天下,借以讽喻社会现实,堪称中国古代精彩的讽刺漫画。
《鬼趣图》八幅,水墨渲染,技法独到;内容鬼异,气氛惊悚。罗聘自称,《鬼趣图》内容为其亲眼所见。其内容为:
第一图:黑气笼二鬼,隐约见头面,自肩以下,殆不可辩。
第二图:一鬼锐头赤足,抗手前行,一鬼前面瘦躯,若主仆然。
第三图:美人着红衣,右据男子臂,男子执兰媚之,幽情惨恋。
第四图:头大如身鬼,卓杖而立,偻背小红鬼,捧盂侍右。
第五图:长发绿鬼,鹰目血口,翱翔雾中,乃两峰所见焦山者。
第六图:臃肿三鬼,匍匐逐二鬼;绿鬼发飞立,一鬼首如桃。
第七图:云雾浸淫,一鬼执伞荫,一鬼作避羽,伞上隐有鬼。
第八图:黑石丛藏二骷髅,皆人立,倚石内外向,盖男女也。
亁隆绅士纪晓岚在《阅微草堂条记》中记述:
扬州罗两峰,目能视鬼,曰:“凡有人处皆有鬼。其横亡厉鬼,多年沉滞者,是不可近,近则为害。其憧憧往来之鬼,午前阳盛,多在墙阴;午后阴盛,则四散游行,可以穿壁而过,不由门户;遇人则避路,畏阳气也。是随处有之,不为害”。
又曰:“鬼所聚拢,恒在人烟密簇处,僻地旷野,所见殊稀。喜环绕厨灶,似欲近食气。又喜入溷厕,则莫明其故,或取人迹罕至耶。”
罗聘“生有异禀,双睛碧色,日间能睹鬼魅”。其言之凿凿,危言耸听。实在“火眼蓝晴”的罗聘,其精品《鬼趣图》透露出一道信息,即鬼就在人间。犹如李卓吾评《西游记》所言:“妖魔反覆处,极似世上人情”。
所谓《鬼趣图》,也即《人趣图》,乃乾兴盛世之“人鬼情未了”。再者,罗聘谈鬼、论鬼、又画鬼,总比评论辩论“人事”的风险小。《鬼趣图》的涌现,也间接反响了清朝笔墨狱,给天下百姓造成的影响。
罗聘《鬼趣图》,先后有英廉、翁方纲、钱大昕等显贵名流诗题其上,罗聘则随身携带,积腋成裘。
吴照题:“肥瘠短长君眼见,与人踵接更肩摩。请君试说阎浮界,到底人多是鬼多”。
徐大椿题:“早岁已持无鬼论,中年多被鬼揶揄。何人学得燃犀法,逼取真形入画图”。
袁枚题云:“我篡鬼怪书,号称《子不语》。见君画鬼图,方知鬼如许。知此趣者谁,其惟吾与你”。
张问陶题第八幅“骷髅对话”云:“愈能腐臭愈神奇,两束骷髅委路岐。面对不知有人骨,到头方信鬼无皮。筋骸渐朽还为厉,心肺全无却可疑。黑塞青林生趣苦,莫须争唱鲍家诗”。
罗聘画鬼亦画人。有趣的是,他画好友《袁枚像》,竟惹出了一段画坛公案。
罗聘二度京漂回到扬州,不久又赴南京卖画。他与名满天下的大才子袁枚相识,并结为字画心腹。他曾应袁枚之邀赴随园赏芙蓉,并为袁枚画像。画成,但袁枚却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月二十三日,戏题其画像云:
两峰居士为我画像,而峰以为是我也,家人以为非我也,两争未定……我亦有二我,家人目中之我,一我也。两峰画中之我,一我也……
罗聘有高超的写真技巧,画袁枚肖像,完备有能力达到形似。然而罗聘为心腹袁枚造像,得其精而忘其粗,取其神似。聘之所重在“天机”,而袁枚家人所重在“牝牡骊黄”,是其表也。
罗聘为师友丁敬造像也是如此,取其神似,突出丁敬“鹤颈”(长脖子)。其画上有袁枚题云:“古极龙泓(丁敬)像,描来影欲飞。看碑伸鹤颈,拄杖坐苔矶。世外隐君子,人间大布衣。似寻科斗字,仓颉庙中归”。
(五)两峰艺术出云间,生平画尽鬼佛梅。画论家秦祖永著《桐荫论画》,推罗聘绘画为“神品”。其云:“罗两峯聘笔情古逸,思致渊雅,深得冬心翁神髓。墨梅兰竹,均极超妙,古趣盎然。人物佛像尤奇而不诡于正,真高流逸墨,非平凡画史所能窥其涯诶者也”。
民国年夜师黄宾虹评价罗聘:“罗两峰之人物,绰有大家风范”。
字画大家吴湖帆评价罗聘:“罗两峰全学石涛、新罗两家,而法度严密过之”。即评价罗聘师金农,而不似金农,转益多师,博采众政,独具风范。
好友吴锡麟,曾为罗聘《喷鼻香叶草堂诗存》作序:“活梅花于腕下,生竹树于胸中。春山淡而秋山明,新鬼大而故鬼小。极云烟之变幻,姿粉墨之临摹”。
洪亮吉云:“两峰画石如屈铁,两峰画梅如植戟”。好友法度模范善则认为他“平生所得为,全在梅花枝”。
实在,罗聘画梅,“不取人看颜色似”。其画梅技法乃宗王冕一起,兼有恩师金农“冷艳耻春”及“空喷鼻香沾手”之韵。
罗聘25岁时,以诗为礼,拜金农为师。金农也盛赞其门下弟子:“初仿江路野梅,继又学予人物蕃马,奇树窠石。笔端聪明,无毫末之舛焉”。
扬州画坛,历来有“金脸银花卉。要讨饭,画山水”的谚语。罗聘自号花之寺僧,其人物、佛像宗法石恪、梁楷简笔人物一起,乱头粗服,生拙老辣。罗聘所画《金农》、《袁枚》、《丁敬》及大量的佛像,皆因人物、神像都有较好市场需求。
花之寺僧”罗聘,他游戏人生,生平折腾。他第二次“京漂”实行秘密义务,在爱妻病亡,求人无助之后,他就弃画鬼怪神魔,而改画佛像不雅观音。
罗聘工诗,有《喷鼻香叶草堂诗存》。翁方纲在其序中评云:“冬心之诗,以蕴藉见味,而两峯能尽发其所欲言”。翁大学士之意,即是说罗聘之诗,皆能尽其所思,提要挈领,不饰掩蔽。
(六)花之寺僧老且贫,鬼才佛心命归天。罗聘曾梦见一寺院,其名“花之寺”。他认为自己的前世,便是梦中“花之寺”方丈。故他从此自号“花之寺僧”,灵魂昄依,逃禅空门。其后所画佛像,皆题“花之寺僧”之名。
罗聘三度“京漂”,前后二十余年,居家的日子比“云游”韶光还少。他在京城扬名,一时“洛阳纸贵”,风光无限。但他狂放任性,挥霍无度。甚至千金耗尽,曲终人散时,他只能求好友合作,“打包代托运”,方才得以还家,游魂归故里。
……
金农晚年风雅之作,多为弟子罗聘代笔。而罗聘字画中,其诗文的一半,则来自恩师金农。
有关罗聘为恩师金农代笔的事实,有师徒俩信札为证,代笔之事早已不是秘密。更何况,古代的文人画家,诗画唱和,往来戏墨,皆人间生活的组成部分。
在商都扬州,“扬州八怪”是文人画家彻底走向市场的“先行者”。绝不夸年夜地说,没有“扬州八怪”的“商业进程”,就没有本日繁荣的“字画市场”。
大清乾兴盛世,文坛曾有:
吟坛首北翁,(翁方纲)
画法数南罗。(罗聘)
今日我读“花之寺僧”:
三度京华烟云梦,
一地鸡毛终还家。
毕生画尽鬼佛梅,
字画皆为衣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