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词二首》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古诗今译:
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日就悲叹秋日的寂寞萧索,我却以为秋日远远赛过春天。
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一只白鹤推开云层直冲云霄,把我的赋诗情趣也带到了碧蓝的九霄。
秋日了,山明水净,夜晚已有开始降下白霜;满树的叶枝现在已经有红有黄。
试着登上高楼,冷生僻秋的凉意更是深透入骨;再没有春天的景致那样朝气发达使人欣喜若狂。
注释讲授:
⑴悲寂寥:悲叹冷落空寂。宋玉《九辩》有“悲哉,秋之为气也”、“寂寥兮,收潦而水清”等句。⑵春朝:春初朝,朝,有清晨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刚开始。⑶晴:一作“横”。排云:推开白云。排:推开,有冲破的意思。⑷诗情:作诗的感情、兴致。碧霄:上苍。⑸深红:指红叶。浅黄:指枯叶。⑹入骨:犹砭骨。⑺嗾:使唤狗。这里是“使”的意思。
品鉴鉴赏: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墨客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古人悲秋的不雅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日就感叹秋日的寂寞萧索。“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意见的时期久远和思路模式的执拗。接着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态度光鲜,说出的是墨客的自傲,这种自傲,只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墨客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秋日胜春朝”,用比拟手腕,激情亲切赞颂秋日,说秋日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赛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第三句选择了范例事物详细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墨客捉住秋日“一鹤凌云”,这一新奇的景不雅观的描述,展现的是天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墨客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大概,墨客因此“鹤”自喻,大概是墨客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寻思,耐人吟咏。这幅画面是对“秋日胜春朝”的生动注脚。第四句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想熏染,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字里行间作者那乐不雅观的情怀,昂扬的斗志国安呼之欲出。如果说,上句侧重写秋的“形美”,那么这句则突出秋的“神韵”,使“秋日胜春朝”的不雅观点表现得更光鲜,更有力度。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展现的,不仅仅是秋日的活气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这样的诗,没有什么凄凉的气息,墨客随着自己的“诗情”,和想象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领悟在了一起,所得到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想熏染。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不仅仅表现出是秋日的活气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留下的是一份难能名贵的精神财富。
其二
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壁,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以是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明净。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致如容妆,见脾气,显风致。春色以艳丽媚谄,秋天景色以风骨见长。第二首的前二句写秋天景色,墨客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明净,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姿,令人敬肃。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人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奥深厚,不会像那繁华冶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腕,生动形象,利用奥妙。
总结
这是两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墨客通过光鲜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思虑,耐人吟咏。刘禹锡这两首《秋词》所展现的不但是秋日的生气和素色,更有为空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得到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墨客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公元805年(永贞元年),顺宗登基,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改造运动。但改造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落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逊位,王叔文赐去世,刘禹锡被贬。名贵的是,墨客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刘禹锡贬到朗州(湖南常德)时,是三十四岁。正感到春风得意,却被赶出了朝廷,其苦闷是可想而知的。但他这个人求异生理很强,干事都想分歧凡响,不肯人云亦云。《秋词二首》便是被贬朗州时这种心情下写的。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曾任监察御史,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又任太子来宾,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来宾”。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他的诗普通清新,别具风格。
感谢你每天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