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发分享。
不是每一位学生,天生都有画画的天赋。
但可能大多数学生,始终都有颗在教材上画画的心。
你可能以为这逻辑有点怪。
不过只要回忆下自己的学生时期,上课时那百无聊赖的心情就能理解,画书实在还算是好的,没撕书就不错了。
我画过书,而且也有点绘画根本。
只假如上课的时候自己“闲下来”了,就在教材里的插图页上,各种“多此一举”。
就比如说少年闰土手里的那柄钢叉吧,连我自己都记不清楚,曾经画出过多少个改良后的版本了。
后来乃至还画出了“名气”来了,隔三差五的,就会有慕名而来的同学,请我抽空给他们的闰土也画个好看点的“叉”。
不过话说回来了,在书上画画这件事,我和同学们还算是比较收敛。
毕竟80后的教材,插图拢共也就那么几张,以是可以拿来练手的素材太少。
不过现在的学生就不一样了。
如今的教材,色彩鲜艳、插图丰富。
当他们“传承”了80后上课画画的“传统”后,那些脑洞大开的“多此一举”,真闹出了点青出于蓝的觉得。
就比如说杜甫的画像吧。
在教材中,这位唐代著名现实主义墨客的形象,一样平常都是下面这样的。
但也不知道是哪位“大神”,就拿这张图当起了“框架”,各种“借题发挥”。
比如说给配了个吉他的。
你别说,看上去还真像那么回事。
不过,这只是“画杜甫”的根本版本。
那些绘画功底过硬的,能画出更当代的画风来。
虽然说这人物和右边的诗词,怎么看都怎么不像是一套东西。
不过单从回话的角度来看的话,可能还真挑不出什么其他的毛病。
自从杜甫的画像被“改笔”了之后,网上的绘画大神就开始猖獗“引用”。
想象之丰富,画风之奇特,让我越来越疑惑那些质疑中国学生想象力的人,到底知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
当然了,想象力也不能不加限定地扩散下去。
假如真没人来管管这些“熊孩子”的话,就可能会有人画出一些游走于“挨打边界”的画来。
我不知道,如果杜甫知道了你们这样拿自己开玩笑,会不会气活过来。
但我可以确定的是,你们的作业还是太少了…
在如今插图越来越多的语文教材上,日子不好过的实在不止是杜甫,其他历史名人也很难避免被学生“涂鸦”。
关汉卿成了“追风男人”。
帝王成了“宅男”。
哪怕只有个“一寸头像”,都可能会被学生们给“续”出来一个弘大的故事背景。
虽然这些“画作”,我是越看越佩服。
但还是想问一句:
你们上课的时候,就不干点别的了吗?
别说这都是利用课余韶光画的。
作为过来人,课余韶光有多宝贵,我是再清楚不过的了。
唯一能让你用这种办法来解闷的韶光,便是上课的时候。
而且上课的态度摆在这了,也能解释即便你没有画教材,心思也没用在听课上。
可能有人会想,反正自己也没想过当学霸,更不打算考清华北大。
乃至还以为这是为将来当美术生打根本。
但大学咱总是得考的吧?
别以为学历贬值了,大学就随意马虎考了。
单单是中考这一关,就会筛掉将近一半的人。
而且即便是考上了大学,也不会再像过去那样一张文凭走天下了。
决定出息的,只有自己的含金量。
然而含金量这种事,实质上是个比例,而不是数量。
以是真要给自己“镀金”的话,依然还是须要吃他人没吃过的苦,受别人没受过的罪(由于画教材挨打不算)。
当然了,这也不是说让大伙只读书,不发展兴趣爱好。
如果真的对绘画感兴趣的话,可以充分利用课余韶光去系统地学习。
等年事大了,假如依然决定往这方面发展了的话,那就考美术生吧。
在过去,艺术类考生常常被人戴着有色眼镜看待,认为只有文化课学不好的,才会去考艺术生。
但艺术生的学习生活,实在一点都不比普通学生轻松。
虽然高考分数哀求相对低一点,但几大美院的录取率,拢共也就2%旁边。
以至于在画板前,一坐便是一天的情形比比皆是。
而那些刻苦的美术生,也险些无一例外地都在压缩自己的就寝韶光。
以是说,你上课时在教材上画画这件事,无论是由于喜好美术,还是不想听课,都说不过去。
只假如刺目耀眼的成绩,无一不是用汗水,乃至泪水换来的。
多少年后,当你再看到自己教材上的涂鸦时,究竟会是无奈的苦笑,还是灰心的微笑,或许只有你在学习上留下的足迹才知道吧。
趣谈教诲新鲜事,大型表情包工厂。
在这里,有故事、有不雅观点,有逻辑、有深度。
欢迎关注,公号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