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有的学者认为,这首诗实在只能算是“半首好诗”。由于诗的后半段是延续自《楚辞》以来的一些“陈腔滥调”,并且第五、六两句,还犯了“合掌”。
古人写诗、为难刁难子比较忌讳“合掌”。“合掌”的意思是说:相连的两句诗,表达的意思完备相同或者相似。只管如此,由于这首诗的前半部分写得太精彩了,以是腰斩后也不妨碍其成为千古名篇。
不过也有专家认为这首诗是不能“腰斩”的,“腰斩”它的后果曲直解了诗的本意。
一、《赋得古原草送别》的“毛病”《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东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诗作新译:野草与古原相互依存,岁岁年年,枯萎了又荣盛。野火烧之不尽,待到来年东风起,又在原上复活。
野草带着芳香,铺向远方漫长的古道。它在阳光下闪耀着翠绿色的光芒,一贯通往那座被烧毁的荒城。我站在这古原上,回顾往事,再一次为他送别。满目芳草萋萋,心头涌上了离去之情。
导致这首诗被语文教材“腰斩”的,便是“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两句诗。“远芳”和“晴翠”都是指“原上草”。两句诗表达的内涵是一样的,因此许多学者认为:既然写了第五句,根本不必写第六句。
除此之外,这首诗后面一贯在写古原送别,没有什么“新意”。把“春草”、“王孙”和“为朋侪送别”联系到一起,是沿袭《楚辞》以来中国诗歌的传统。既然没有创新,那就不值一提了。
于是,明朝人夏棅作《唐诗品汇》,沿袭古代词评家“优秀传统”,自行把《赋得古原草送别》的标题改成了《草》。后来者不明原形,直接将他改过的标题沿用了五百多年。
古代诗词用字很省,恨不得能把十句浓缩成一句,以是忌讳“合掌”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个规矩是什么时候兴起的呢?在唐朝有没有这个规矩呢,还不好讲。
网上提到批评这首诗犯“合掌”之忌的,一是本清朝人写的《唐律消夏录》。其余,还有一篇明朝人写的《艺圃撷余》,里面责怪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一篇之中重犯故事。”
我疑惑在唐朝的时候,作诗本来是没有那么多规矩的,当时许多作诗的规则,只怕都是到了宋代往后才形成的。
比如诗词用韵的问题,前一阵子就有媒体说:原来《平水韵》的韵书是后人总结唐人的用韵习气修订的。终极成形是在宋朝往后,却有人拿着宋代的韵书去考验唐诗,说某某写得不符合规矩。
这么来看,不是搞笑吗?唐人爱怎么用韵,只是一个习气问题,并没有硬性的规定。偏偏后来的人捧着那本书当成“金科玉律”,半步不可超出。
中国明清往后,学术界涌现了许多皓首穷经的老雕虫。这些人本身写不了好诗,点评诗文的时候还喜好一板一眼的,非要“比着箍子买鸭蛋”,诗歌是不能这样来点评的。
再说回白居易的“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虽然两句意思附近,但是前一句是用到了嗅觉,后一句用到了视觉,都是为了歌颂原上草的美好,并没有什么欠妥。
二、“离离”原上草到底是讲什么“离离原上”草的“离离”两个字常常被人拿来谈论,许多书上都把“离离”阐明成草木茂盛的样子。
也有人说,“离离”二字原来是白居易小的时候居住过的一个地方的地名,那里有一个符离县,阁下有一座“离山”,然后还编了一个关于白居易和符离田舍女子的爱情故事出来。
不过,这并不能阐明诗的第一句中要连用两个“离”。因此绝大部分学者认为,“离离”出自《诗经·小雅·湛露》或者出自《王风·黍离》,意思是指野草伏地而生。
最近看到有人用《易经》里面的“离”象来阐明,得出结论:“离,离也。日月离乎天,百谷草木离乎土。”便是“寄托”的意思。
两个“离”字连用,便是两物相互依存,不离不弃。表达的意思是“野草与古原共生”的关系。因此这首诗的主题,也不仅仅是歌颂“草”。与此同时,这首诗也歌颂了古原对野草的“护育生命”之恩。
其实在古代诗词中,“离离”涌现次数并不算少。从先秦时期开始直至唐朝,一贯有人在利用。比如李贺的“腻喷鼻香春粉黑离离”、左思的“离离山上苗”等等。
如果说“离离”二字是指“符离县”,除非这些墨客全部都曾经去过这个县。这事实上是不可能的。以是这个“离离”的意思,便是指野草与古原相互依存。
其余,在《幽闲鼓吹》等古书中,这首诗的第一句还有一个版本,是“咸阳原上草”。意思是说,诗中所写的古原是咸阳古原。
从前秦朝覆亡的时候,项羽曾经带兵进咸阳,放了一把火。大火烧了几个月,把繁华的咸阳烧成了一片废墟,后来一贯都没有规复元气。那么,白居易为什么要写“咸阳古原”呢?
据白居易撰《故巩县令白府君事状》和新旧《唐书》中说,白氏的祖上是楚国芈姓,白氏。后来楚王杀了他们的家人,他们就去了秦国。世代都是名将,个中出了一个鼎鼎大名的将军,叫白起。
白起立下了赫赫战功,被封武安君,但是后来由于得罪了权贵,又被赐去世于杜邮。秦朝的人怜悯白起,在太原给他建了庙纪念。
只管白起是被秦王赐去世的,但是他们白家祖上最风光那一段期间,全都是在秦朝壮盛的时候。因此少年白居易到了“咸阳古原”,就会想起楚人项羽火烧咸阳的那一段往事,以是就写下了。
结语“又送王孙去”一句用到的是《楚辞·招隐士》中的典故。说的是淮南王刘安去世后,他的门客作《招隐士》替他招魂。
白居易这一首诗不是普通的“送别”诗,而是他登“咸阳原”怀古,触景伤情之作。他很可能是由古原回忆起了秦朝那一段历史,以及秦人勇武顽强的精神。
这种精神就像是野草一样,和咸阳古原共荣共生。只管战火把咸阳化为一片焦土,但是第二年的春天,当草木重生的时候,秦人的英魂又会复活。
他们的英魂散发着喷鼻香气,在太阳光芒底下泛出晶莹的翠绿色。通过古道,一起蔓延至从前被项羽焚毁的咸阳城。
“又送王孙去”用了一个“又”字,是由于咸阳原上的秦人早已经“去”了。白居易现在只是在回顾,回顾完毕,他立时就要离开,所以是“又送”。
这位“王孙”是白居易诗中秦人的代表,或许也是楚人的代表,乃至很有可能便是指那位深受秦人爱戴的太子扶苏。
目睹原野上的芳草,少年白居易回忆到千年前的那一段往事,想到咸阳早已不复昔日的辉煌,自然是“萋萋满别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