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对付如今有”抄袭过敏症”的网友们来说,是一个比较稀奇的事宜。
实在,这种创作办法在古代叫做“集句”,是一种正当的创作行为。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看,辛弃疾到底是若何“抄袭”别人的诗句,以及这一首词为什么会流传下来。

一、《忆王孙·秋江送别》赏析

《忆王孙·秋江送别》——南宋·辛弃疾

登山临水送将归。
悲莫悲兮生别离。
不用登临怨落晖。
前人非。
惟熟年年秋雁飞。

辛弃疾拼凑了一首词全词仅仅只有五句句句都是他抄袭别人的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下面我将用古代“集句词”的赏析规则,联系词中的原诗句进行全文意译。
抛砖引玉,如有不当,敬请读者示正。

词作意译:

登上高山,渡过大河,一程又一程地为朋友送别,人生最悲哀的事情莫过于此。
落日余晖之下与朋友告别,但人生的离合,就像这天升月沉一样是自然规律。

此时应该为佳节痛饮,酩酊大醉,又有什么好悲哀的呢?人事有代谢,山川固永恒。
世事骚动,转瞬间物是人非。
只有大自然还是原来的面貌,就像是山头上那一队秋雁,年复一年,北渡南归。

这一首词中的的第一句出自宋玉的《九辩》中,秋日为朋友送行的句子。
第二句是屈原《九歌·少司令》中的原文。

第三句的作者是杜牧,原句是“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怨落晖”。
可见,韶光应该是在中秋、重阳这样的节日里面。

接下来的“江山犹是前人非”,出自苏轼《陌上花三首·其一》,由于词格的原则,辛弃疾没有“全句抄袭”,只抄了后三个字。
而末了一句,是出自李峤的《汾阴行》。

如果只是纯挚地抄来别人的诗句,拼凑成一首词,原来难度也不大。
不过,“集句词”却哀求所用句子与原诗故意义上的关联。

辛弃疾这一首集句词中所用到的别人的诗词,在他的词中仍旧保持了原文中的“旧意思”,并没有做出改动。
但是整体读下来,也有自己的韵味。

古代写送别的诗词比较多,名篇的数量也十分弘大。
为什么这首诗会流传下来?我认为,除了本词的作者是南宋一代词宗之外,也是由于全词末了一句用得好。

“惟熟年年秋雁飞”是李峤《汾阴行》中的末了一句,这首诗中表达的正是苏轼《陌上花》中”江山犹是前人非”的感叹,但是却被辛弃疾用出了另一层意思。

秋雁南归,是从北地飞回南方。
而当时的北方,正在金人的部下,那是辛弃疾生平都想要收复的故土。
于是整首诗的内涵,又发生了一次变革。

词作表达的意思便是:我在秋日为朋友送别,山一程,水一程。
离去让人伤感,但是有聚有散,本是人生常态。
人事变幻,山川永固。

真正让人伤感的是,每一年秋日都让我见到“南归的大雁”。
大雁从北地飞来,那里有我们失落去的版图。
与朋友离去的痛楚是很自然的,但失落去故国的痛楚却一贯让我铭心镂骨。

不过,如果辛弃疾认为与朋友离去事小,那何必还要再写下这首词呢?

因此我们可以从这首词中读出第三层含义:辛弃疾送别的朋侪,很可能是一位将要去到北方沙场的人。
由于朋友做的事正是“北渡”,他唯有放下离去的感伤,期盼着朋侪胜利的“南归”。

二、古诗词“抄袭”趣谈

现在网络发达,降落了写作的门槛。
随着创作者剧增,网络抄袭事宜频频发生。
最近几年涌现过不少网络抄袭事宜。
而对付一些抄袭干系的事情,不合很大。
但是大家同等公认:原封不动,一字不漏地照搬别的笔墨,便是抄。

按照法律的规定,一篇文章抄袭的字数超过2500个字,或抄袭部分占全文的10%就能算抄袭。
按照这个标题,辛弃疾的确是全文抄袭了,还是用的大家最看不起的“低级抄袭”的办法。

只不过在他那个时期,并不认为这种行为是抄袭。
除非他是原封不动,一句不漏,连句子的顺序都千篇一律,才能算他抄。
毕竟他的词作,还是写出了新意。

听说,作诗用“集句”法的第一人是晋代的傅咸。
他集《诗经》中的句子成诗,后来大家都学他。
而采取“集句词”这种方法最繁荣的时期便是宋朝,第一人是王安石。

王安石是“新党创始人”,位高权重。
在新政当道的情形下,发生过著名的“乌台诗案”。
以是许多文人不敢再创作现实主义诗歌,于是在他带头下,集体通过摘抄唐诗句子,集句成诗词来磨练技艺。

由于唐诗相对付宋人来说也是“古文”,这样就安全了。
王安石推动了北宋“集句词”的繁荣,他自己先后“抄”了一百来首。

但是,古代诗词“抄袭之王”,却是南宋著名爱国墨客文天祥。
文天祥利用偶像杜甫的诗句,竟然捣鼓出来二百多首“集句诗”。

“集句诗词”在元朝、明朝期间相对没落,到了清朝又繁荣了一段韶光。
直到近代,随着古典诗词的没落,口语诗的兴起,基本无人再作。

集句这种创作办法,哀求作者有一定的诗词阅读量。
同时必须完备用别人的句子,还要与原诗前后文意思干系,以是难度也不算很低。
但是原创度太低,意义不大,以是只能当成游戏之作。

辛弃疾这一首《忆王孙》,算是辛词中的孤品。

结语

辛弃疾的这一首《忆王孙》,全词集句“抄袭”了五位作者的诗作。
五句中有三句或明或暗地带有秋意,讲的又是一种分离的悲怨之情。

末了两句在感叹物是人非的同时,写出了作者潜意识中一贯铭心镂骨的东西。
风景依旧,只是山河破碎。
英雄当年南渡归宋,为的是收复故土。
可是年复一年地,他觉得自己离梦想越来越远了。

他宁肯把自己的一腔鲜血,抛洒向疆场上,也不忍心见到秋雁南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