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是天下的边界

高考古诗文背诵篇目到底有多少篇?

怎么准备?

高考古诗文背诵篇目到底有若干篇怎么准备

文 | 一行

在统编高中教材培训过程中,广大西席最关心的问题便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高中课标》”)的“古诗文背诵推举篇目”有72篇,高中教材只哀求背20余篇,乃至有些推举篇目压根儿没有进入高中教材。
那么高考到底按哪个来?到底怎么准备?笔者在这里根据个人理解给出一点解读和建议。

一、依据《高中课标》,高考古诗文背诵哀求的上限是60篇,不是72篇

这一点很多人没有搞清楚。

《高中课标》附录1“古诗文背诵推举篇目”的确有72篇,但是请把稳这72篇的分布:文言文32篇,诗词曲40首。
个中文言文又被分到了三个学段:必修10篇,选择性必修10篇,选修12篇。
而《高中课标》在“学业质量”部分明确指出:

本标准将学生的学习结果划分为五个级别的水平。
水平一和水平二是必修课程学习的哀求,水平三和水平四是选择性必修课程学习的哀求,水平五是选修课程学习的哀求。
水平二是语文学科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依据,水平四是高校考试招生录取的依据,水平五则是为对语文课程更有兴趣的学生所设的较高哀求,修习情形可供高校或用人单位参考。

什么意思?大略地说,便是必修和选择性必修才是高考的稽核范围,而选修则在高考的稽核范围之外。
换句话说,列在选修阶段的12篇文言文,高考命题是不会涉及的——我们可以称之为“高考必不考篇目”。

《高中课标》发布时,72篇背诵篇目是一个亮点,彰显了对中华精良传统文化的重视;而对付广大以高考为目标的考生来说,由于12篇“高考必不考篇目”的存在,实际哀求从72一低落到了60,足足少了1/6,少了的这12篇中还包括王勃《滕王阁序》这种提及来都以为好、背起来都以为难的名篇。

当然,这12篇如果学生非要背,也不必拦着,毕竟学习文言文,背诵是多多益善的。
只不过高考命题肯定不会涉及这12篇。
在2019年9月30日教诲部下发的《新高考过渡期间语文学科背诵篇目解释》中已经明确了这一点——利用《高中课标》的,古诗文稽核范围是“60篇”,而不是“72篇”。

二、教材的背诵哀求为何与《高中课标》不一致

理论上讲,无论是教材编写还是高考评价都要以课程标准为终极依据。
教材编写按说也该当是依据《高中课标》,对背诵篇目提出明确哀求。
但是为什么实际教材出来后的背诵哀求却与课标略有出入呢?据笔者预测,该当是从减轻学生课业包袱角度考虑的。
面对学生各科课业包袱较重的现实,减少古诗文的背诵量确实能达到减负的目的;但考虑到毕竟有高考的哀求在那儿,教材上完备取消背诵的哀求也不得当,而且不免引起争议,因此折中了一下,精选出20余篇(有的是全篇,有的是部分段落)作为明确哀求背诵的篇目,别的的课文没有明确哀求,可以灵巧处理。

其余,各册教材之后都附有“古诗词诵读”的栏目,每册4首,全套共20首,大部分在《高中课标》推举的诗词曲40首之列。
“诵读”,是一个比较灵巧的哀求,往高了说是哀求背诵,往低了说只哀求熟读(实在熟读到背诵也便是一步之遥)。
以是这在教材中不算一个硬性的哀求,西席可以灵巧节制。

这里再顺带阐明两个问题。

一是有些《高中课标》推举放在必修阶段的文言文,教材放在了选择性必修;而有些推举放在选择性必修的,放在了必修。
这估计与编写时的一些详细考虑有关。
比如《〈论语〉十二章》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高中课标》将前者安排在必修,将后者安排在选择性必修,该当是从难度的角度来考虑的。
《〈论语〉十二章》要放在必修阶段,只能放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但是论进行思辨演习显然还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更得当,而《〈论语〉十二章》放在选择性必修阶段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则可以从多个角度展示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湛。
又如归有光《项脊轩志》和姚鼐《登泰山记》,同为明清散文,难度差异不大,但从题材上说,前者是必修阶段为数不多的文学性较强的文言文,要跟苏轼《赤壁赋》在同一个单元而又能搭在一起去,还是《登泰山记》更得当些。

二是有些《高中课标》在必修和选择性必修阶段推举的古诗文并未进入教材,笔者估计缘故原由是多种多样的。
有的是由于已见于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如《礼记·礼运》中的“大道之行也……是谓大同”一段(八年级下册);有的恐怕是因难堪度太大,如司马迁《报任安书》(节选);还有一些诗由于篇幅所限,只存了个目(只给标题,没有正文)。
这一类内容怎么处理,下面会给出建议。

三、关于高考古诗文背诵的建议(把稳,只是个人建议!

《高中课标》与教材对背诵哀求的差异已经摆在面前了,怎么办呢?说实话,高考末了怎么考,决定权在高考命题组手里。
前面说过,理论上讲,无论是教材编写还是高考评价都要以课标为终极依据。
但理论归理论,事实上教材在背诵推举篇目方面并没有严格按照《高中课标》实行——当然也可以这样理解,背诵篇目是“推举”的,既然你只是“推举”(而不是逼迫哀求)那当然也可以选择“不完备采纳”。
那么,高考命题组到底会采纳若何的态度,或者说,会若何划定命题的范围呢?如果有明确的文件,那好办,就按文件来,不暗昧;但目前如果没有,怎么办?

依笔者个人之见 ,可以采纳一个分级背诵的办法,将高考有可能涉及的篇目划分出多少个等级,按照优先级的不同分别处理(以下按优先级由高到低排序):

1.在《高中课标》推举的60篇之列,同时在教材中涌现,且明确哀求背诵的。
课标、教材都有明确哀求,稽核的可能性最高,背诵优先级也最高。
这个数量该当没多大。
在没有得到明确指示且高一高二科目较多、学习压力较大的情形下,可以优先背诵这些篇目。

2.在《高中课标》推举的60篇之列,同时在教材中涌现,但并未明确哀求背诵的。
高考命题组如果不能像审查专家那样体谅广大师生的难处,非要按一个较大范围来考,那也没办法。
这个数量就比较大了,背诵起来可能会辛劳一点。

3.在《高中课标》推举的60篇之列,但教材中未涌现正文的(《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一段虽然未涌如今高中教材,但初中教材有,也算是涌现过)。
这类篇目数量不多,不是不可能考(比如2020山东卷即新高考Ⅰ卷就考了辛弃疾《菩萨蛮》,在新教材中仅存目而无正文),但命题和阅卷技能上会有困难。
由于古诗文存在不同版本,各版本之间笔墨并不完备相同,现在教材上没有给出一个统一的确定的文本作为依据,照哪个复习?照哪个考试?这便是个问题。
比如司马迁《报任安书》分别见于班固《汉书》和《昭明文选》,两个版本的笔墨差异不小,拿《高中课标》推举的那一小段(“古者富贵而名摩灭……难为俗人言也”)来说,就有大约14处笔墨差异,以哪个为准来考便是个问题。
以是稽核的可能性相对来说会小一些。
如果背诵压力太大可以先舍掉这一部分(可以认为它天然便是被舍掉的,由于教材上连文本都没有,要背还得自己去找,自己找来的搞不好还不靠谱,很麻烦);如果真有文件说要考,也要先在一定范围内(最好是全省)统一了版本再去背。

4.不在《高中课标》推举的60篇之列,教材中涌现,无论是否哀求背诵的。
考的可能性险些为零,由于考了就算“超纲”,社会影响不好。
特殊是选修部分推举的那12篇,是“高考必不考篇目”。
不过像前面所说,非要背也别拦着,有余力的话,多背点儿古诗文真没坏处。

再强调一下,高考古诗文背诵稽核的范围,高考命题组说了算。
一旦教诲部或地方教诲主管部门下发了正式的文件,明确说了要考哪些不考哪些,那就老诚笃实按文件来。
上述建议只是在前景不明朗的情形下的权宜之计。
而且纯属个人不雅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个人和团体啊!

末了多说一句,很多西席和学生为古诗文背诵而头疼,实在是方法没用对。
事实上已经有人探索出了行之有效的古诗文“诵读传授教化法”,再长的篇目都可以帮助学生做到当堂成诵,课下稍作巩固即可牢记于心。
有兴趣的请参考《我教语文:张必锟语文教诲论集》(公民教诲出版社2016年版)。
其余,张必锟师长西席的另一本专论文言传授教化的文集《文言传授教化法初探》即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列入“语文西席小丛书”第四辑。
这本书是语文传授教化名家张必锟师长西席谈文言传授教化的文章选粹。
张必锟师长西席认为:立足于传统履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然后参考当代新的传授教化理论和传授教化方法作适当的改革,才是文言传授教化的真正的出路所在。
张师长西席从文言的性子和特点出发,主见用文言诵读为纲统摄文言传授教化设计。
这本书涵盖了文言传授教化法的诸多要点,尤其是在诵读传授教化法的要义、经典名篇背诵辅导、实词和虚词教法、文言断句窍门等既是传授教化难点又是高考命题热点的传授教化辅导上,方法独到。

张必锟著《我教语文:张必锟语文教诲论集》,公民教诲出版社2016年版。

《文言传授教化法初探》,张必锟 著,商务印书馆即将出版

欢迎个人微信转发朋友圈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请勿以任何办法摘编本文内容

授权 | 投稿 | 互助:lijie109@qq.com

语文的边界便是天下的边界

思想 | 意见意义 | 文化 | 空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