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临碣石,以不雅观沧海
七年级语文教材上册中涉及到的古诗词共12首,个中教读4首,分别是《不雅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自读8首,分别是《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宅》、《夜上受降城闻笛》、《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其余古文有《世说新语》二则,《论语》十二章,诸葛亮的《诫子书》,蒲松龄的《狼》,《吕氏春秋》寓言一则,《列子》寓言一则。对付个中的12首随处颂扬、大略易记古诗词,建议大家一定背下来,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一方面是提高自我文化素养的须要,另一方面,作为学生,又是学习和考试的须要,作为家长,可以起到以身作则和检讨督匆匆的浸染。对付个中四首教读诗词,仅作大略剖析,希望你能喜好。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不雅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不雅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个中。
星汉残酷,若出其里。
幸乃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一首四言诗,是曹操《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这首诗写于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行军到海边,途经碣石山,登山不雅观海,一时兴起所作。墨客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勾勒出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述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墨客以景托志,肚量胸襟天下的进取精神。
曹操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这首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表达了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情,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交情抒发得朴拙动听。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这首五言绝句是墨客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的。当时正值冬尽春来,朝阳初升,墨客面对江熏风景,置身水路孤舟,感想熏染光阴流逝,油然而生别绪乡思。但是,由于诗人情感内容完备融纳于特定时空的生动可感的自然境象之中,因而诗的情绪基调不仅略无哀伤凄婉,反而表现出在昼夜转接、时序交替之际对独特的江熏风景与发达的自然活气的创造的喜悦,并且形成高朗壮阔的审美境界。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落日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涌如今一派悲惨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日思念故乡、倦于流落的凄苦愁楚之情。这支小令句法新奇,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措辞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构造风雅,抑扬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断肠人在天涯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平凡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宅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宅菊,应傍沙场开。
遥怜故宅菊,应傍沙场开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秋词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晴空一鹤排云上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落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更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不慎触犯了您的权柄,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