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编 高斌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毛泽东三首词里为什么都提到了这一个地方

黄洋界上炮声隆,宣布敌军宵遁。

“戴德奋进·共和国摇篮谱新篇“全国党刊全媒体江西行联合采访团在毛泽东重上井冈山雕像前合影

国庆前夕,“戴德奋进·共和国摇篮谱新篇“全国党刊全媒体江西行联合采访团一行,奔赴井冈山采访。
在黄洋界保卫战旧址,近百名面对黄洋界保卫降服利纪念碑,不谋而合地吟诵起毛泽东的这首耳熟能详的《西江月·井冈山》。

这首词描述的是红军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黄洋界保卫战。

黄洋界营房旧址

黄洋界上炮声隆

黄洋界哨口位于井冈山北面,海拔1343米,雄峰耸立,陡不可攀。

韶光定格在1928年8月30日。

中国工农红军第31团的两个连对决国民党湘军和赣军共5个团。

当时,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主力在湘南行动受挫后转移到桂东。
红4军前委布告毛泽东率领第31团第3营由井冈山赴桂东接应主力。

国民党湘军和赣军5个团,趁红4军主力欲归未归之际,对井冈山根据地发起第2次“围剿”,梦想乘虚摧毁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并迫使红军主力无法返回。

红4军第31团团长朱云卿、党代表何挺颖等得悉仇敌即将来犯,根据毛泽东坚守井冈山的指示,在赤卫队和公民群众的增援下,组织部队利用山险,设置竹钉,构筑工事,进行作战准备,等待主力回师,共同粉碎国民党军的“围剿”。

当年构筑工事的遗址

8月30日凌晨,浓雾漫山。

仇敌乘雾开始进攻。
由于山路狭窄陡峭,两侧又设置了竹钉,仇敌只能一个一个往上爬。

待仇敌一个个进入有效射程时,朱云卿一声令下,红军的各种火器齐开,礌石滚木像奔泻的山洪,从山顶一贯滚到山下,仇敌躲闪不及,伤亡惨重,丢下大批去世尸退了下去。

接着仇敌又组织了两次冲锋,红军严防去世守,没让仇敌占到半点便宜。

下午,敌军决一死战,集中全部火炮轰击,向黄洋界发起了新一轮冲击。

关键时候,朱云卿把放在留守处修理的一门迫击炮调到前沿阵地。

黄洋界上炮声隆

一声炮响,炮弹恰好击中敌军指挥所,十多人应声而到,敌团长陈纪良也受重伤。

这时,红军吹响了冲锋号,各山头的革命群众,一边放起假机关枪(铁桶里放爆仗),一边用礌石滚木向敌群砸去……

慌乱中,敌指挥官以为是红军主力回来了,仓皇遁逃……

正率主力回师井冈山的毛泽东,途中获悉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喜讯,诗兴骤起,欣然写下了《西江月·井冈山》这首具有主要的军事、政治和历史意义的史诗。
短短50字,纪实叙事一体,抒怀言志结合,展示了毛泽东在危难时候从容不迫,运筹帷幄,以不变应万变,决胜千里之外的雄才武略和对革命必胜的乐不雅观态度。

黄洋界上挑粮忙

在黄洋界,还流传着一个大家比较熟习的故事——朱德的扁担,小学教材中《朱德的扁担》一课,说的便是这段故事。

原来,黄洋界是当年红军挑粮的必经之地。

1928年冬,由于国民党的严密封锁,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食盐、棉花、布匹、药材、粮食奇缺,红军一日三餐大多是糙米饭、南瓜汤,有时还吃野菜。

为理解决用饭问题,红军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挑粮运动。

大陇镇案山下村落墙上的井冈山歌谣

“朱德挑谷上坳,粮食绝对可靠。
大家同心协力,粉碎仇敌围剿。
”黄洋界下的大陇镇案山下村落,看到当地村落民的墙上,依然写着当年在井冈山流传的这首歌谣,并画有朱德挑粮的壁画。

时年42岁的朱德和35岁的毛泽东,身先士卒,拿起扁担投入到挑粮军队之中。

那时,大部分粮食是从井冈山附近的砻市、古城等地收购,存放在大陇。

大陇到井冈山,来回要走100多里的山路,海拔1300多米的黄洋界是必经之地,翻山越岭挑几十斤粮食,难度可想而知。

在黄洋界哨口旧址阁下,顺着讲授员手指的方向,看到一条蜿蜒弯曲的山路,时时有游客自下而上爬上来,有的游客肩上还特意扛着一根扁担,头上早已大汗淋漓。

黄洋界下风景如画神山村落

讲授员说:“这便是著名的朱毛红军挑粮小道,不过这只是当年红军挑粮上山路线的一小段。
当年,毛泽东、朱德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上山,每次都要在黄洋界这个营房里安歇一会,然后连续将粮食挑往井冈山上的茨坪和大小五井。
红军靠着肩挑背驮,硬是把30多万斤粮食运上了井冈山,办理了给养困难问题。

重上井冈山

井冈山革命战役期间,黄洋界因其阵势险要,先后在这里发生多次战役,很多革命先烈在这里流血捐躯,也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听故事。
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保住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创造的第一个屯子革命根据地,保住了赤色的革命火种,意义非常重大。

为了纪念黄洋界保卫战的伟大胜利,1960年,井冈山管理局在黄洋界红军哨口遗址兴建了一座木质构造、高5米的“黄洋界保卫降服利纪念碑”。

1962年,朱德重上井冈山时,曾在此座碑前摄影留念。

1965年5月22日至29日,毛泽东重上井冈山,特意在黄洋界停车并在纪念碑前摄影留念。

重上井冈山,容身黄洋界,毛泽东抚今追昔,感触良多,写下了两首以“井冈山”为题的词,一首是《水调歌头•井冈山》:

毛泽东手书《水调歌头•井冈山》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

更有潺潺流水,

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

可下五洋捉鳖,

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另一首便是《念奴娇•井冈山》:

毛泽东手书《念奴娇•井冈山》

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

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

五井碑前,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

江山如画,古代曾云海绿。
 

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

犹记当时烽火里,九去世生平如昨。

独占豪情,天涯悬明月,风雷磅礴。

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

两首诗,不谋而合地都把黄洋界作为了诗词中的意向,可见黄洋界在毛泽东心中的地位之重。

不过,本日我们看到的黄洋界纪念碑,已经不是当年朱德、毛泽东留念的纪念碑了。

原来,在1965年冬黄洋界纪念碑被改建成了12米高的钢筋混泥土构造的纪念碑,碑的一壁是毛泽东手书的《西江月·井冈山》;另一壁是朱德题字“黄洋界保卫降服利纪念碑”。

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朱德受到批驳攻击,这座碑被炸毁,在碑的原址上建了一座“火炬亭”,上面是林彪写的“黄洋界”三个字。

1977年底,为规复历史本来面孔,经江西省公民政府批准,“火炬亭”被拆除,在原碑基址上又规复了原纪念碑的造型。

现在这座主碑座西朝东,高12米,底座长4米,宽2.8米,正面镶刻有朱德”黄洋界保卫降服利纪念碑”的亲笔题字,背面是毛泽东同道的手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改建主碑的同时,又建了一座高7米,长11米,宽2.6米的横碑,横碑的正面镶刻的是毛泽东手书《西江月·井冈山》,背面则为朱德手书的“黄洋界”三个烫金大字。

朱德手书的“黄洋界”横碑

如今的黄洋界,已经成了井冈山主要的旅游景点之一,每天慕名来此参不雅观、学习的游客相继而来。

监制:方丹敏

来源:“东方红啦”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