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国画院画师谢稚柳(1910—1997年),原名稚,字稚柳,以字行,晚号壮暮翁。江苏常州人。当代著名字画家,字画鉴定家,字画理论家,墨客。谢稚柳出身于书喷鼻香世家,师从江南绅士钱名山学习诗文书法。26岁搬家重庆后,与张大千、徐悲鸿、黄君璧、沈尹默、潘伯鹰等字画名人交往甚密,1942年与张大千同赴敦煌研究壁画,次年任中心大学艺术系教授,曾在成都、重庆、昆明、西安、上海等地举办画展。解放后被聘为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编纂,1956年任上海中国画院预备委员会委员。1962年参加国家字画鉴定组,赴全国各地稽核鉴定,1983年任全国古代字画鉴定组组长,开展全国性的字画鉴定事情。
谢稚柳 花卉书页
气韵灵动 俊逸流美——谢稚柳行草书欣赏
文丨魏久志
谢稚柳诗文、书法、绘画兼善,是一位范例的传统文人画家,对付书法,他曾坦言自己无意当书家,只是好学、好写、好研究。正是这种无意于书家的气概,使他的书法超出了书艺本身,真正达到了无意于佳乃佳的境界。
草书七言诗 谢稚柳 100×50cm 20世纪70
草书七言诗 局部
谢稚柳的书法进程大致有三个阶段:
一是早期学书阶段,谢稚柳自幼跟随钱名山学习书法,受其影响颇大。钱名山的书法初学颜鲁公,继学汉隶,后又沉迷于北碑,晚年又喜怀素,这对谢稚柳的学书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并奠定了他踏实的书法根本;
行草七言诗 谢稚柳 128×52cm 1986年
行草七言诗 局部
二是陈老莲式的书体,谢稚柳书风从从前的清雅秀美到陈老莲式的瘦硬劲秀的转变源于他在恩师家中看到陈老莲的绘画,从此一发不可整顿,潜心临习陈老莲的绘画。陈老莲的绘画与书法有着高度同一性,学其画,必学其书法,不知不觉间陈老莲书法的风神气韵也涌如今谢稚柳的笔下,这种书风一贯持续到中晚年;
草书七言诗 谢稚柳 136×68cm 1979年
草书七言诗 局部
三是晚年期间在研习张旭《古诗四帖》根本上的草书创作,这也代表了他书法艺术最高造诣。文革期间,谢稚柳被打成反动学术威信,不能作画,不能写诗,只能将全部的精神寄托发泄到与社会现实联系不大的书法上。他在之前的字画鉴定中明确了《古诗四帖》的真伪及历史地位,并细心勾摹了《古诗四帖》以作学习之用。正是这种机缘巧合,他在受打压期间全心倾注于临写《古诗四帖》,也只有《古诗四帖》这种跌宕起伏、满纸云烟的狂草能够抚慰他失落意的感情。
草书叶剑英词 谢稚柳 130×60cm 1970年
草书叶剑英词 局部
80年代前后,谢稚柳创作了大量草书佳构,代表了他书法艺术的最高峰。欣赏他的行草书,最为直不雅观的便是整体的韵律之美,一幅幅作品,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一任自然,倾泻而就,畅快淋漓。作品的布局,主次、虚实;单字的结体,穿插、映衬;用笔的抑扬、徐疾以及墨色的干湿、浓淡,均是自然天成,毫无矫揉造作之感。功力之深,韵味之厚,令人惊叹,尤其是旁边生姿、收放自若的线条,大气磅礴,洋洋洒洒。
谢稚柳的草书紧张学《古诗四帖》,但并非意在肖似,而是熟习笔性,悟其态势,在整体上把握其内涵,取其精华,化为己用,复古进而更新,自成一家之面貌。张旭《古诗四帖》中奇谲多变的线条在谢稚柳的笔下变得平和温厚,枯辣变为和润,锋芒减少,内蕴增加,中锋线条增多也更为憨实饱满,更具立体感。这是他的草书有别于《古诗四帖》的地方,也是他的草书给人以“从容伸展,乘风回旋”之感的关键所在。
--- END ---
私享出品
转载请注明
主编:王成业
投稿邮箱:sixiangar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