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唐诗和宋诗的艺术造诣相去很远。
既然诗是文人的作品,那么为什么到了“文人最好的朝代”宋朝,诗反而还呈现出没落的迹象了呢?

这是由于宋代的诗歌,侧重理论,好发议论,折损了唐诗丰富的情绪和想象力,这一点在唐代的李白,和宋代的苏轼的诗作上,也表示得非常明显。

一、天真、旷达,富有想象力的“诗仙”

李白和苏轼都写过关于庐山的诗,并且都非常有名。
李白的庐山诗便是《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苏轼写的便是著名的《题西林壁》。

通过这两首诗表达出来的内容,我们就可以轻松看出李白和苏轼二人,在诗歌风格上的明显差别。

李白代表的唐诗苏轼代表的宋诗两者之间到底有啥不一样

李白在他这首庐山诗里面,一壁张扬个性,一壁不雅观察外部天下的风景然后引出了他人生中的一个重大课题——寻仙访道。

他在诗的第一句就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我们可以看到,李白诗里面有着非常光鲜的个人色彩。

同时,他把自己作为“视角人物”带入到诗中,不雅观察外部天下,先是“庐山秀出南斗旁”,“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写完了风景,然后就开始抒发感情,“闲窥石镜清我心……早服还丹无世情”。
写到末了,乃至展开了一场抱负。
想象“遥见神仙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他说他看到了天上的神仙,手中拿着芙蓉在朝拜仙山。
末了竟然“胡说八道”,说他已经和神仙约好要遨游仙界了。

这些描写,便是在展现他的奇思妙想。
唐代许多墨客,比如白居易、李贺、李商隐等等,大多有这种方向。

苏轼写《题西林壁》这首诗的时候,诗里根本就没有他自己。
他一边不雅观察庐山的山势,一边进入了“内部思考”的状态,思考的内容是人生哲学。

因此,苏轼的庐山诗,根本看不出任何感情,只有理性表达。
同时,也更加谈不上夸年夜的文学想象力。

李白和苏轼两个人都喜好《庄子》,但是他们两个人在同写庄子人物“任公子”的时候,就能看出明显的差异。

任公子是《庄子》里面任国的一位公子,他做了一个很大很大的鱼钩。
给它拴上了粗大的黑绳,用50头牛做钓饵,将钓竿从会稽山投向东海,花了一年的韶光,钓起了一条巨大的鱼。

这个鱼有多大呢?把它剖开制成鱼干,从浙江以东,到苍梧以北,所有的人都吃饱了。
人们听说这件事,全都跑去模拟任公子钓鱼,结果白白摧残浪费蹂躏许多力气,再也没钓到那么大的鱼。

李白读到这个寓言往后,当场开始就做梦了。
他在自己的诗里说:“少年不得意,落魄无安居。
愿随任公子,欲钓吞舟鱼”。

苏轼读到这个寓言,当场开始批评了:“大家走江湖,逐一操网钓。
有时连六鳌,便谓此手妙。
空令任公子,三岁蹲海徼”。

你在有光阴,连续钓起六只老鳖,就可以吹牛说自己是“妙手”。
结果大家都去学“任公子”钓大鱼,白白在海边儿蹲了三年,什么也没捞着。

苏轼固然是聪明的,但是太理性了。
你看看人家唐代的李白,多么浪漫啊。
庄子说什么,他就听进去了。
以是,这才是“愿你落魄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二、少年老成,学问大于才华的“坡仙”

宋代像苏轼这样的墨客,大多是正经的科班出身。
宋朝历来被称为“读书人最好的时期”,只要用功,考中了进士就能当官。

这些读书人考试读的是什么书啊,读确当然都是儒家经典。
光凭这一点,就有可能约束他们浪漫的想象力。

由于儒家有一个很强的不雅观念便是:文学要为政治做事,要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
统统感情的东西都与理性相悖,不实用。

李白正好是相称感性的一个人,李白生平写的诗中,大约1/5都在描写各种各样的女性。
他笔下女性种类特殊多,有农妇、浣衣女,还有侠女和胡姬等等,而且这些女性的性情互异。

李白写她们的时候,着重张扬她们的个性,因此才会写出“相思欲有寄,恐君不见察。
焚之扬其灰,手迹自此灭”之类的句子。

苏轼笔下的女性紧张是写贵族女子,涉及底层的,只有《吴中田妇叹》里面的农妇,并且她只是作为一个“符号”化的存在。

那么,为什么会涌现这种差异呢?这是由于在宋朝的时候,人们已经形成了一个不雅观念,诗是正统的,过于感性的东西,该当写到词里面去。

以是,苏轼悼亡名句“十年死活两茫茫,不斟酌,自难忘”,就只会涌如今他的词中,而不是诗里。

苏轼的诗中的女性不但少,而且都是没有个性的。
并且,他是按照儒家的审美去描写这些女性,从不写个性,只歌颂美德,这是他和李白最大的差异。

宋人推崇杜甫,苏轼也不例外。
清代的墨客宋湘说苏轼是“生平心醉陶彭泽,暗地师资杜少陵”。

我们看苏轼中年以前的诗作,像《和子由黾池怀旧》、《吴中田妇叹》等名作,的确是这样的。
不过,他在早期模拟杜甫的诗作,诗歌还是比较感性的。

也有“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我行昼夜向江海,枫叶芦花秋兴长”这样句子。
但是随着年事的增长,后面说理谈禅的方向,就越来越明显了。

结语

从前,我们一想到杜甫,脑筋里不自觉浮现出一个六十多岁容貌清癯的老人形象。
他在我们心目中,从来都不是少年。

苏轼从二十岁起,就已经变成了六十岁的杜甫。
因此,他也没熟年轻过。
他写出来的东西总是理性大于感情,充满了睿智,但很难让民气坎激动。

不过,文学是一门艺术。
它是哀求诗歌文章,要做到理智与情绪兼备,文情并茂的。
唐代的李白就比较张扬个性,好抒发情绪。
他不那么讲求实际,乃至也不讲究逻辑。

比如说前面我们提到《庄子》里面那个任公子钓大鱼的故事,李白才不会去想,这个天下上没有那么大的鱼,有没有那么大的鱼竿,又没有那么便宜的好事情。

人家钓到大鱼,你就一定能钓到吗?李白才不管这些呢。
他只想表达,他少年时期的思想情绪而已。

苏轼则不一样,他彷佛一贯都在剖析判断,寻根究底。
于是,他的诗失落去了诗歌天然浪漫的味道。

以是,他只能在他的词作里面感叹,别人“万里归来颜愈少”。
他只能看着前朝那个叫李白的落魄家伙,瞎胡搅了半辈子,归来仍是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