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将感情融入雨中,实在雨还可以用来描写人生。
还记得曾在某本书中看到过一句话,“雨生于天,落于地,中间的过程,便是人生”,细细品读,别有一番滋味。
除了这句话,《全宋词》中也有一首以雨写人生的经典咏雨词,不过这句话是用一场雨来描写,而《全宋词》中那首是用了三场雨。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这首唯美的宋代咏雨词。

《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全宋词中的经典咏雨词最后9字如梦如幻湿了眼眶醉了心

这首词的作者是宋代著名词人蒋捷,他和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为“宋末四大家”。
或许有些读者对付他并不熟习,但是他有句随处颂扬的名句相信很多人都曾读到过,这句名句便是“流光随意马虎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而蒋捷也凭借这一名句被众人称为“樱桃居士”。

《虞美人·听雨》的创作韶光是在南宋消亡往后,当时的蒋捷已经是进入人生晚年,本该享受明日亲之乐的他在那样的战乱年代只能颠沛流离。
这位老词人在某个雨夜,整晚都睡不着觉,回顾自己的人生,于是便写了这首经典的咏雨词。

这首词全篇统共描述了三个听雨的场面,上阕是回顾曾经的两个听雨的场面。
少年时在歌楼上听雨,当时过着风骚奢靡的生活,全然没有一点忧闷,有的只是挥霍无度博美人一笑,当真是“少年不知愁滋味”。
但是少年光阴究竟是短暂的,流光随意马虎把人抛,这一期间的欢娱都是为往后的悲惨做铺垫。

中年的时候宋国正值战乱之际,词人只能四处流落,一个听雨客舟上,便营造出了词人形单形只的孤独形象。
江阔云低既是描写词人当时所处的真实外部环境,实在也是写词人的人生处境,天高地阔但是对付词人来说却是茫茫然不知往何处去,人生的阴霾正压在头上。
只见一只失落群的大雁在瑟瑟秋风中哀鸣,词人此时正像这只大雁一样。
一腔旅恨离愁都蕴藏在这幅中年江舟听雨图中。

下阕紧张是描写词人当下的听雨场景,然后通过三场听雨场景发出自己的人生慨叹。
到了现在,词人已然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僧侣下听着外边的雨声。
这个听雨场面比起前两个听雨场面,无疑是单调无聊了许多,也没有前两个场面的氛围渲染,这是为什么呢?实在这正好正是符合了词人此刻的心境,现在的他已是晚年,心境已然极度萧索孤寂,而且他已经习气了这种状态,不再像中年时那样,还会以为愁云惨淡,现在的他早已是心如去世水。

词大家生的三个期间,通过听雨被串联在一起。
而在这一次次听雨中,词人也尝遍了世间的离合悲欢,国家覆灭,自己颠沛流离体味着人情冷暖,少年时的欢快,中年时的愁恨,到现在来看都只是过眼云烟,自己早已万念俱灰。
哪怕此刻在听到耳边淅淅沥沥的雨声,哪怕这雨声听上去恨是无情就像那离合悲欢一样,但这已经引不起词民气坎的颠簸,只是听凭这雨滴落在阶前,直到天明。

不得不说末了这9个字“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写得实在如梦如幻,不仅写出了词人听雨一整夜,也写出了词人枯寂的心境,词人听雨的心情看似冷漠断交,但这并不虞味着词人不痛楚,而是这痛楚已入髓,已经让词人习气于这痛楚的存在,这样的痛楚境界远比嘴上说着自己有多痛楚要痛楚得多。
细细品读这9字真的是让人湿了眼眶也醉了心,而这一句在文坛流传千年,也惊艳了众人千年。

对付蒋捷的这首词,大家有什么意见?欢迎在评论区各抒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