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鲁迅师长西席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写过,“冬天的百草园比较无趣”,这可能是冬天留给人们的一个总的印象。
由于冬天北风呼啸,万物冷落,景象寒冷,非常不适宜外出,而且纵然外出了,也没啥看的,也没啥玩的,真的是无趣。
但师长西席也说,“雪一下,可就两样了”,如果说,“无趣”是冬天给人们的总印象,那么,“雪”,则是冬天给人们的第一印象。

1. 雪

对付孩子来说,下雪无疑是最让人激动民气的事情。
为了下雪,很多孩子都愿望着冬天的到来。
雪,是冬天的精灵,无论是飘在空中,或者落在树上,乃至落在地上,都是孩子们的最爱。
对付成年人来说,雪无疑布局了一个粉妆玉琢的童话天下,那里统统都是晶莹剔透的,统统都是美好的。
清代墨客秦廷璧在《咏雪·一夜北风紧》中写道:

一夜北风紧,开门雪满沙。

铺阶都似玉,着树即成花。

六个冬天的意象十二首冬天的诗意冬天的美好和残酷尽在个中

远近鸟声绝,缤纷絮影斜。

微云谁共赏,修竹自交加。

铺阶都似玉,着树即成花

“一夜北风紧,开门雪满沙”,“一夜北风紧”,这句引用自《红楼梦》里,王熙凤联诗的诗句,如果是晚高下雪,屋内的人们对雪是没有觉得的,但如果刮着北风的话,那就对大风雪的景象有了直不雅观的觉得。
一个“紧”,表达了风雪之大,风雪交加;而“一夜”,又代表了风雪韶光之长。
都为下文的描述埋下了伏笔。
“开门雪满沙”,一个“沙”字,乍入眼,可能会以为俗气,但北方景象干燥,雪粒又干又硬,真的跟沙子很像。

“铺阶都似玉,着树即成花”,雪花铺在台阶上,就像玉一样剔透;飘在树上的,就形成了冰花。
“远近鸟声绝,缤纷絮影斜”,远远近近,四周都没有了鸟叫声;雪花还在纷纭落下,就像柳絮一样缤纷,斜斜的飘落下来。

“微云谁共赏,修竹自交加”,大雪过后,景象逐渐放晴朗,天上只微微有些云朵,在这银装素裹的天下里,又有谁和我一起欣赏呢?“修竹傲冬雪”,大自然是不会只有一种颜色的,这不,修竹自己就把绿色加入进来,让银白色的天下,呈现出一片绿来。

前面说了,雪景是成人的童话天下。
“一夜北风紧”,表达了墨客焦急看雪的孩子般心情。
“铺阶都似玉,着树即成花”,是一个粉妆玉琢的童话天下。
“缤纷絮影斜”,给这个童话天下增加了动感。
总之,在冰雪的天下里,只有童真,只有烂漫!

而宋代墨客杨万里在《雪晴·天公有诏放朝晴》中,描写的该当是一个晚冬的雪景,这个时候,春天即将来临,天空也跟深冬不太一样:

天公有诏放朝晴,排解云师嬾未行。

头上忽张青玉伞,海东涌出紫金钲。

雪山冰谷居然暖,银屋瑶台分外明。

二十四船人笑语,寒声一变作春声。

雪山冰谷居然暖,银屋瑶台分外明

“天公有诏放朝晴,排解云师嬾未行”,这是拟人的手腕,尽显天公的活泼烂漫:天公下诏书了,本日早上放晴;不但如此,他还叮嘱消磨云朵师妹出来,但她

“雪山冰谷居然暖,银屋瑶台分外明”,由于已经是晚冬,景象逐渐温暖起来了,以是有一种“雪山冰谷居然暖”的觉得;而由于太阳出来了,天空也晴朗了,以是有“银屋瑶台分外明”的景致。
“二十四船人笑语,寒声一变作春声”,大家都坐在船上欢声笑语,本来大家刚出来的时候,叫寒声一片;现在,大家都欢叫着,春天来了。

毛主席说了,“飞雪迎春到”,银装素裹的天下,就孕育了春天的到来。

2. 雾

雾不是冬天独占的,但冬天的雾是最浓的。
雾影响人类的视觉,但雾有雾的美。
俗话说,“雾失落楼台”,是一种瑶池之美。
而盛行歌曲里唱的,“雾里看花,水中望月”,那是一种朦胧美。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到,“雄洲雾列,俊采星驰”,虽然洪州境内的建筑如云雾排列,到处都是;但各位豪杰、有才能的人士如流星一样平常奔驰而来。
这是一种强烈的比拟,大雾让人迷茫,而俊采人士的到来,却又让人线人一新。

南北朝墨客沈趍在《赋得雾诗》中写道:

窈郁蔽园林,依霏被轩牖。

睇有始疑空,瞻空复如有。

游蛇隐遥汉,文豹栖南阜。

既殊三五辉,了望徒延首。

睇有始疑空,瞻空复如有

“窈郁蔽园林,依霏被轩牖”,大雾窈郁,遮蔽了全体园林;而云菲茫茫,又遮住了屋子的窗户。
“睇有始疑空,瞻空复如有”,向远处望去,一开始以为啥也没有;但再看一次空的地方,又彷佛有东西。
统统都是朦朦胧胧的,若隐若现,若有若无。

“游蛇隐遥汉,文豹栖南阜”,有时候,看到远远的,彷佛一条游蛇,隐蔽在了银河之中;有时候,又彷佛看到一个身带花纹的飞豹,栖息在庐山之巅。
“既殊三五辉,了望徒延首”,天下一片灰白,跟十五月圆之夜的银白光芒,有非常大的不同;人如果想了望,只是白白的伸长头颈而已,啥也看不到。

在这首诗里,墨客描述了一个幻境的天下:看天下是若有若无,恍如梦境;像是模糊约约看到游蛇隐匿在银河里;又像模糊约约看到飞豹躺在庐山之巅。
恍恍惚惚,像看一场胆怯大片一样。

清代墨客于成龙在《雾》中写道:

大雾满虚空,山川一混濛。

人声远近际,树色有无中。

朝阳光微杳,群阴惨薄丛。

模糊难见路,举足我心忡。

人声远近际,树色有无中

“大雾满虚空,山川一混濛”,大雾密布了全体虚空,大山河流都是一片混沌、一片朦胧。
“人声远近际,树色有无中”,远远的彷佛听到了人声,实在走两步,却创造离得很近;而树的颜色和背景,若有若无,神出鬼没的。

“朝阳光微杳,群阴惨薄丛”,朝阳光芒很弱,飘飘杳杳的;在稀疏的丛林里,浩瀚阴森森的影子,惨惨的,很吓人。
“模糊难见路,举足我心忡”,视野一片模糊,不能瞥见路面;我举足想走路,却忧心跌倒。

雾里的天下,是一个迷茫的天下,须要我们有更多的慧眼,才不会害怕,才不会跌倒!

3. 雪梅

梅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用主要的位置。
它既是“花中四君子”之一;又是“岁寒三友”之一。
它以高洁、倔强、谦逊的品质,给人以立志奋发的勉励。
在寒冷中,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

虽然春天也有梅花,但雪梅,一样平常是在冬天看到。
金代墨客张建在《杂诗·踏雪寻梅花》中写道:

踏雪寻梅花,雪梅同一色。

不是暗香来,梅花寻不得。

不是暗香来,梅花寻不得

“踏雪寻梅花,雪梅同一色”,墨客故意踏雪去寻梅,但梅花花瓣洁白,跟漫天的雪花一个颜色,根本分辨不出是雪花,还是梅花。

“不是暗香来,梅花寻不得”,但令人惊喜的是,墨客闻到了一股暗香袭来,就知道梅花在附近了。
不由得感叹,如果不是有暗香袭来,这梅花是寻不得了,估计得白白来这一次了。

宋代墨客王安石也有赞颂梅花洁白的小诗,《梅》中写道,“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跟这首诗的意境一样。
但王诗是先闻到使女,然后看墙角,虽然不能明确分辨是梅花,但已经通过暗香确定是梅花。
通过这个逻辑,赞颂了梅花的洁白。
而张诗则更进一步,墨客是故意寻梅,却依然寻不到,末了通过暗香袭来,才确定梅花。
这当然比王诗更加赞赏了梅花之洁白,故意分辨,却难以分辨,可见其洁白。

宋代墨客杨公远,则通过了《雪梅·冻合顽云四幕垂》赞赏了梅的清瘦矍铄、高洁:

冻合顽云四幕垂,须臾六出揽空飞。

梅花自禀清臞相,底事添渠十倍肥。

梅花自禀清臞相,底事添渠十倍肥

“冻合顽云四幕垂,须臾六出揽空飞”,景象太冷了,连天空中,顽皮好四处游动的云朵都被冻住了,天空四幕垂下,阴沉沉的;不一会,六出雪花就漫天飞舞。

“梅花自禀清臞相,底事添渠十倍肥”,梅花禀性本来便是清瘦矍铄的,本日到底为什么,它居然被平时肥胖了十倍。

想一想,梅花为什么比平时肥胖了十倍?当然是带雪的梅花,使得梅花变得肥胖了。
可夸年夜的是,梅花带了点雪,居然就比平时肥胖了十倍,可见不带雪的梅花是多么的清瘦。
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在《梦江南·新来好》中写到,“一片冷喷鼻香唯有梦,十分清瘦更无诗”,写尽了梅的冷喷鼻香,清瘦,是高尚人士的象征。

4. 冰

古人云,“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冰虽然寒冷,却也晶莹剔透。
古人还借冰的这种特性来比喻人高尚、纯洁的心灵。
唐代墨客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一诗中就有“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诗句,这也便是“冰心”一词的由来。

唐代墨客鲍溶在《荐冰》中写道:

雅合霜容洁,非同雪体轻。

空怜一掬水,珍惜此时情。

雅合霜容洁,非同雪体轻

“雅合霜容洁,非同雪体轻”,冰非常优雅,晶莹剔透,结合了霜的洁白;跟雪花是一个属性,但又比雪花更加体态轻盈。

“空怜一掬水,珍惜此时情”,我就空想啊,我掬起一捧水,现在怎么就成了冰呢?而冰终极也会华为水的,以是,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冰,珍惜冰给我们的高尚、纯洁的感情,由于等到春暖花开,就再也看不到冰了。

冰的晶莹剔透是墨客们历来赞赏的,人们常说“冰清玉洁”。
宋代墨客李覯有诗云,“照水冰如鉴,扫雪玉为尘”,就高度赞赏了冰的晶莹、雪的玉洁。

除了晶莹剔透,冰实在还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妙用。
比如,宋代墨客程珌在《冰》中写道:

白日黄流涨渭城,三更风紧尽成冰。

莫言此物浑无用,曾向滹沱渡汉兵。

白日黄流涨渭城,三更风紧尽成冰

“白日黄流涨渭城,三更风紧尽成冰”,白天黄河水涨船高,彭湃的河水,涌向渭城;到了晚上三更,北风呼啸,黄河河水尽冻成了冰。

“莫言此物浑无用,曾向滹沱渡汉兵”,不要说冰没有什么用,当年,滹沱冰冻往后,汉光武帝增加用它完成一次计策转移,避免了全军覆没的危险,末了赢得了汉朝的“光武复兴”。

“滹沱渡汉兵”的典,是当年汉光武帝刘秀在经略河北时,被王朗追击,追到滹沱河附近,如果滹沱河不结冰,则无法渡过滹沱河,刘秀将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
打探的王霸只能谎称滹沱河已经冰冻,而实际上并没有。
等部队到达滹沱河的时候,滹沱河居然真的冰冻,而且部队渡过往后,滹沱河居然解冻了。
王霸不得不惊呼,“大司马有神灵保佑”。

5. 北风

由于冬天常日刮北风,以是北风便是冬风的代名词,冬风反而用得很少。
北风是东西南北四种风里最寒冷、砭骨的一种,有惨酷的意思。
北风也是历代墨客常常咏唱的一个主题,比如,乐府诗中就有《北风行》的主题。

元代墨客刘因在《白雁行·北风初起易水寒》中写道:

北风初起易水寒,北风中兴吹江干。

北风三起白雁来,寒气直薄朱崖山。

乾坤噫气三百年,一风扫地无留钱。

万里江湖想洒脱,伫看春水雁来还。

北风初起易水寒,北风中兴吹江干

“北风初起易水寒,北风中兴吹江干”,“易水寒”,用典荆轲刺秦。
燕太子丹在易水送别荆轲,荆轲唱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北风初起时,易水就开始寒冷了;当北风中兴时,已经吹得江水干涸。
“北风三起白雁来,寒气直薄朱崖山”,北风第三次刮来,白雁也飞来了;它带来的寒气直接逼到崖山。

这首诗描写的北风非常残酷,非常有象征意义。
个中的“崖山”,指的是历史上著名的崖山海战。
以是,这首诗里的“北风”,实在代表的是元军。
墨客刘因是南宋末年到元初的墨客,他经历了宋元的三次大战。

南宋嘉定八年,刁悍的蒙元势力第一次南下入侵中原,燕京被盘踞,全体河北地区饱受蹂躏。
南宋端平元年初,刁悍的蒙元势力第二次南侵,在宋蒙联军的夹击下攻破蔡州,金朝退出历史舞台,蒙元势力也延伸到江淮地区。
南宋祥兴二年,元军在张弘范的带领下第三次南下,和南宋展开了历史上著名的崖山海战,南宋末帝在崖山蹈海殉国,南宋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这便是本诗中的“北风初起”、“北风中兴”和“北风三起”,和末了的“崖山之战”。

蒙元势力的到来,使全体中华大地犹如经历了三九寒冷,所有的生灵都处在水深火热中。
因此,以“北风”形容蒙元势力,是再恰当不过。

宋代墨客杨万里在《池口移舟入江再泊十里头潘家湾阻风不至》中写道:

北风五日吹江练,江底吹翻作江面。

大波一跳入天半,粉碎银山成雪片。

五日五夜无停时,长江倒流都上西。

计程一日二千里,今踰灩澦到峨眉。

北风五日吹江练,江底吹翻作江面

“北风五日吹江练,江底吹翻作江面”,北风在五日时,吹到了还如白练一样平常平整的江面,顿时,把江底吹成了江面。

“大波一跳入天半,粉碎银山成雪片”,北风呼啸而来,顿时大波涛直入半空中,然后像是银山粉碎了一样,粉碎成了片片雪片。

“五日五夜无停时,长江倒流都上西”,这股北风持续五日五夜都一直息,长江本来是自西向东流的,现在成了自东向西流,切实其实是蔚为奇不雅观。

在我的影象中,没有见过这么猛的北风。

6. 松

松是“岁寒三友”之一。
在中国山水画里,松树的表现占了主要的位置,已成为一个独立的题材。
在诗词中,松也是一个常见的主题。
南北朝墨客范云在《咏寒松诗》中写到,“凌风知劲节。
负雪见贞心”,松树的这种品质,一贯被历代的墨客所传颂。

唐代墨客刘驾在《苦寒吟》中写道:

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

半夜倚乔松,不觉满衣雪。

半夜倚乔松,不觉满衣雪

“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天下百泉都被苦寒冻住了,彻底失落去了它“小泉叮咚”的声音,像是一个人哽咽了一样,发不出声来。
我还能吟唱,但我再吟唱,寒冷也更加厉害了。

“半夜倚乔松,不觉满衣雪”,我半夜倚靠在青松上,不惧寒冷的青松给了我无限的勇气,经冬不凋的青松啊,它都不畏寒冷,我又有何畏之?不知不觉,我也满衣都是雪花,像一颗青松一样。

墨客以青松代表自己不畏困难的年夜志,非常贴切!

陈毅元帅的这首《青松》也写得非常好: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大雪皑皑,直压青松;但青松还是那么挺立,还是那么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由于现在,青松已经被大雪覆盖,无法看到它的真面貌,以是,要想知道松树是多么的高洁,必须等到雪化的时候。

很明显,在这首诗里,“大雪”代表的是革命斗争,一个人,如果他是像青松一样伟大,那么他必须要经由“大雪压青松”的洗礼,即经由革命的洗礼;此外,要考验他是否是一个有着青松意志的战士,那必须要等到“雪化时”,即革命结束往后,再去看他的终极表现。

从陈毅元帅来说,最考验他的时候,是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落败之后,他被留在了中心苏区,在南方坚持了三年的游击战役。
三年中,最在困难的时候,他做好了捐躯的准备,在《梅岭三章》中写到,“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困难百战多。
此去墓穴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以是,陈毅元帅在三年的游击战役坚持下来,真正做到了“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