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家语”是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须要和诗词格律的哀求对诗歌的措辞所作的变形处理。
“它常常是不合法的,它常常是不合理的,它常常是无言的。
即无法,无理,无言。
”“无法,无理,无言”是说诗词的措辞艺术,它具有暗示性、蕴藉性、跳跃性、多义性、凝练性。
因此读懂诗歌,须要按照诗歌的措辞特点去读诗,也便是要读懂“诗家语”。

一诗歌措辞的跳跃性

诗歌是墨客形象思维的产物,无论是摹景状物,还是叙事抒怀,墨客总是把自己深切的感想熏染和冲动大方的感情,借助丰富的遐想和想象,倾吐在诗歌的字里行间。
同时,有的诗歌会在短短的篇幅中高度集中、高度概括地反响社会生活和时期变迁,因此墨客看重凝练、蕴藉、形象、生动地表达,使诗歌在意象和诗句、章节上呈现出明显的跳跃征象。
这种措辞的跳跃性是诗歌措辞的一大特色。

所谓跳跃,是指超越韶光和空间限定的不同意象的组合,或是利用词语的多义性和蕴藉特色,故意识地将所要表达的内蕴、意境委婉地隐蔽在字词背后,让读者透过字里行间的空隙去创造并加以领略。
诗歌措辞的跳跃性有以下几种类型:

读懂诗歌需知晓诗之语特殊表达

1.感情的跳跃

墨客在诗歌中不作任何的交代解释,但在字里行间却明明白白地表示了情绪、思绪的大起大落。

示例: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秦不雅观《鹊桥仙·七夕》)

剖析:“柔情似水”,两情相会,温顺缠绵,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佳期如梦”,极言相会韶光之短,也不乏失落落、怨恨之情。
“忍顾鹊桥归路”,转写分离,说怎忍看鹊桥归路,婉转语意中,不仅含有无限留恋和惜别之情,还含有无限酸楚的眼泪。
词人情绪由愉快到失落落再到惜别,情绪的跳跃融入短短三句话中,让人感想熏染到无穷的魅力。

2.时空的跳跃

或从古代到本日,或从现在到将来,或从此地到彼地,个中省略了过渡和连续。
墨客打破韶光、空间的束缚,打乱生活严谨的逻辑程序,在非常自由的天地中创造新形象。

示例: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昌龄《从军行》)

剖析:诗歌空间上的大幅度跳跃——青海、雪山、玉门关,把全体西北边疆绵延数千里的风貌在极为精练的十四个字中,高度概括地描述了出来,展示出一种空旷、迷蒙、悠远、寂寥、凄清的深邃意境,从中反响了将士戍边生活的孤寂和艰辛;同时与后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抒怀紧密连缀,把将士们卫国卫疆的豪情壮志和武断决心刻画得淋漓尽致,动听至深。

3.逻辑的跳跃

这种跳跃更多地采取并列式或者递进式来完成,通过具有一定逻辑联系的意象组合,来展示诗歌主题,发掘诗歌内蕴,实在质也可以说是诗歌呈现形式的跳跃。

示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上苍。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剖析:诗的每两句构成的对偶关系,也是一种并列。
这四句诗写的是四个方向,第一句写“黄鹂”,第二句则转写“白鹭”;第三句写“西岭”,第四句又写“东吴”。
其不是线性的发展,而是呈一种不同方向的立体状态,形成逻辑思维的跳跃流转。

二、诗歌留白的艺术

诗歌措辞之间每每具有跳跃性,于是就产生了故意省略句子身分、过渡和关联的字句征象,也就涌现了空缺,从而给读者留下想象、思虑、补充的空缺,“留白”是诗歌的艺术和魅力所在。
古诗歌省略紧张有以下特点:

诗句中主、谓、宾身分的省略

示例:“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 (李清照《如梦令》)

剖析:“试问”前省略的主语是“吾”,“却道”前省略的主语是“卷帘人”

对话中上句或下句的省略

示例:“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寻隐者不遇》)

剖析: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作者采取答话包括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

意象组合中联结词语的省略

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剖析:墨客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意象直接组合在一起,中间没有任何联结词语,这九种意象将悲秋与乡愁奥妙地结合在一起,沉着地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的悲惨画面。
全体画面给人以迟暮、渺茫、悲惨、低沉的觉得,与这位流落异域的游子暗淡的心绪折衷同等。

[即时体验]

1.指出下列诗句中的省略身分。

(1)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散乱近薄暮。
(李弥逊《春日即事》)

答:                                  

(2)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答:                                  

(3)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李商隐《登乐游原》)

答:                                  

(4)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黄庭坚《寄黄几复》)

答:                                  

参考答案:(1)省略主语。
下句应为“落花散乱(天色)近薄暮”。

(2)省略谓语。
上句应为“五陵年少争(送)缠头”。

(3)省略主语。
诗句应为“(余)向晚意不适,(余)驱车登古原”。

(4)高下句分别省略谓语和主语。
诗句应为“我居北海君(居)南海,寄雁传书(雁)谢不能”。

2.下面这首诗的诗句皆省略了主语,请就此简要剖析。

寄李儋元锡①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次圆。

[注] ①李儋(dān)元锡:李儋,曾任殿中侍御史,为作者密友;元锡,字君贶,为作者在长安鄠县时故人故友。

答:                                  

参考答案:一、二、三、四、五、六、八句的主语都是墨客韦应物(可以“余”指代),第七句的主语是李儋(可以“汝”指代),皆被省略。

去年那花开时节我们依依惜别,如今花开时节我们分别已一年。

世事渺茫自我的命运怎能预见,只有黯然的春愁让我孤枕难眠。

多病的身躯让我想归隐田园间,看着流亡的百姓愧对国家俸禄。

早听说你将要来此地与我相见,我到西楼眺望几度看到明月圆。
    

三、诗歌语序的颠倒性

与语意省略比较,语序的颠倒(或词语错位)更易使人对诗句产生缺点理解。
在古诗歌阅读中,要重视语序的颠倒(或词语错位)征象,积累常见类型,以助于读懂诗句,避免机器理解,产生误读。
古诗歌常见语序的颠倒(或词语错位)类型如下:

类 型

举 例

谓语前置

江边扫叶夕阳僧。
(正常语序:夕阳僧江边扫叶)

宾语前置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正常语序: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

主宾互换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
(正常语序:黄花报霜信)

定语前置

紫收岷岭芋,白种陆池莲。
(正常语序:收岷岭紫芋,种陆池白莲)

定语后置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正常语序:一月夜飞度镜湖)

定语与中央语互换

江山故国近,景致饶阳美。
(正常语序:故国江山近,饶阳景致美)

状语前置

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月牙似当年。
(正常语序:竹声月牙依旧似当年)

状语后置

登高临远虽多感,叹老嗟卑却未曾。
(正常语序:却未曾叹老嗟卑)

名词作状语前置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正常语序:休(向)北阙上书]

名词作状语后置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
[正常语序:桃花依旧(于)东风(中)笑]

[即时体验]

3.赏析下列诗句中语序变换的妙处。

(1)黄沙百战穿金甲(王昌龄《从军行》)

答:                                 

(2)清角吹寒(姜夔《扬州慢》)

答:                                  

参考答案:(1)正常语序应是“百战黄沙穿金甲”,意思是经由千百次战斗,黄沙把铁甲都磨穿了。
将“黄沙”提到句首,正是为强调沙场上漫天的“黄沙”,突出了边塞战役的特点,以及它特有的艰巨性。

(2)正常语序应是“寒清角吹”,意思是“寒风中凄清的号角吹响”。
寒字的颠倒,除了写实的“寒风”之意,将使读者更多地感想熏染到由凄清的号角所吹出的“寒”意。

四、词类活用的普遍性

古诗歌中一些词的词性发生改变,有时具有化腐烂为神奇的功效。
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在古诗歌中很常见。

名词活用作动词

示例:“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剖析:“锦帽貂裘”即是说“戴锦帽”“穿貂裘”,这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示例:“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

剖析:“雨”,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下雨”。
东边的太阳出来了,西边还不才雨。

名词活用作形容词

示例:“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剖析:“春”,名词活用作形容词,意为“茂盛的”。
在沉船的阁下千帆竞发,在病树的前头有浩瀚茂盛的树木。

示例:“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纭。
” (高适《别董大》)

剖析:“曛”,日落时的余光。
这里是“阴暗”的意思。
辽阔的天宇黄云密布,遮天蔽日,太阳失落去了光辉。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示例:“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孔雀东南飞》)

剖析:“贫贱”,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意为“贫贱之家”。
贫贱之家有这样一个女子,刚出嫁就被休回外家。

示例:“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杜甫《望岳》)

剖析:句中的“青”,便是将形容词“青色的”当名词来用,代指泰山那青翠苍绿的山色。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示例:“东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剖析:“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为“使……绿”。
东风又使江南岸的树木变绿了,明月什么时候能照着我回家呢?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示例:“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李商隐《晚晴》)

剖析:“重”,意为“以……为重”。
苍天故意怜爱成长在幽暗之地的小草,人间间更以晚晴为重。

示例:“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杜牧《登九峰楼寄张祜》)

剖析:“轻”,意为“把……看轻”。
有谁能比得上你张公子,你的千首诗把高官厚禄看得很轻。

名词用作状语

示例:“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
”(《陌上桑》)

剖析:“府”即“在府郡”,“朝”即“在朝廷”,这是名词作状语。

示例:“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剖析:“灰”,意为“像灰一样”;“烟”,意为“像烟一样”。
曹操的水军像灰一样飞散,像烟一样消亡。

[即时体验]

4.赏析下列诗句中词类活用的妙处。

(1)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
(查慎行《早过大通驿》)

答:                                  

(2)山光悦鸟性,潭影空民气。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答:                                  

参考答案:(1)“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中的“软”“轻”都是使动用法,均奥妙地利用通感的修辞手腕,把水波云海写得可触可抚。
全句意为:清风吹拂,江水泛起微微荡漾,像轻绸软缎在颠簸;九子山巅赶过云表,像轻轻浮在银色的海面。

(2)“山光悦鸟性,潭影空民气”中的“悦”“空”都是使动用法,“悦”句意为柔美的山间景致使鸟儿们高兴极了,“空”句意为清澈的潭水及个中的倒影使人的心情变得开阔空灵了。
这里以动显静,突出了幽深静寂、安详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也表达了墨客宁静的内心感想熏染。

五、互文见义的分外性

“互文”指古代诗文中的相邻句子所用的某些词语(一样平常是在前后句对应的位置上)相互补充,结合起来表达一个完全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分外的修辞手腕。
互文有助于渲染诗歌气氛,使诗句整洁、对仗。

理解互文时,必须把高下句中对应的词语结合起来思考,领悟其在语意上相互补充、彼此映衬等浸染,这样才能在语意上真正弄懂其原意。

同句互文

示例:“烟笼寒水月笼沙。
”(杜牧《泊秦淮》)

剖析:诗句中的“烟”“月”、“水”“沙”互文,其意思应是“烟气、月光笼罩着悲惨寒冷的秦淮河水及水边的沙滩”。

示例:“主人下马客在船。
”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剖析:诗句中的“主人”“客”互文,应理解为“主人和客人一同下了马,又一起到了船上”。

对句互文

示例:“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

剖析:词中“惊”“鸣”互文,精确的理解应为“(半夜里)明月升起,惊飞了树上的鸟鹊,惊醒了树上的眠蝉;轻拂的夜风中传来了鸟叫声和蝉鸣声”。
这样理解,词的意境才更显得丰富幽美。

[即时体验]

5.赏析下面诗句中互文的特点及妙处。

(1)岐王宅里平凡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答:                                  

(2)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

答:                                  

参考答案:(1)“岐王”“崔九”、“见”“闻”互文,诗句意为“当年我常常在岐王和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
利用互文,使诗句对仗工致,音律和谐。

(2)句中“秦”和“汉”,“月”和“关”互文,诗句意为“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的征人还未回还”。
利用互文,突出了“明月依旧,关塞依旧,却物是人非”之意,更让人感到战役的残酷和征人的悲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