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注释〗

春晓:春天的清晨。

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及译文赏析全汇总收藏好

闻:听。

〖诗句意思〗

春意绵绵好睡觉,不知不觉天亮了;

猛然一觉惊醒来,到处是鸟儿啼叫。

夜里迷迷胡胡,彷佛有沙沙风雨声;

呵风雨风雨,花儿不知吹落了多少?

〖经典名句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赏析〗

诗歌从春鸟的啼鸣、东风春雨的奏乐、春花的谢落等声音,让读者通过听觉,然后利用想象的思维方法,转换到视觉,在面前展开一夜风雨后的春天景致,构思非常独到。
诗歌措辞自然朴素,普通易懂,却又耐人寻味:不知不觉的又来到了一个春天的清晨,不知不觉的又开始了一次花着花落。
思想着这一年一度的春色,人生的感慨便会油然而起,或淡或浓地萦转意头。

《春晓》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
它看似平淡,却韵味无穷。
不写繁花似锦,不写芬芳醉人,只用寥寥数笔,就把那不经意的一瞬间感想熏染到的浓浓春意勾勒得淋漓尽致。
墨客由喜春而惜春,用惜春衬爱春,言简意浓,情真意切。
从那“夜来风雨声”中,我们可以尽情地想象那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的烂漫春光。

村落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仲春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注释】

村落居:住在屯子。

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醉:迷醉,陶醉。
散学:放学。

纸鸢: 鸢:老鹰。
纸鸢:鹞子。

【经典名句】

草长莺飞仲春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诗句意思】

农历仲春,村落庄前后青草逐渐萌芽成长,黄莺飞来飞去。
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彷佛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
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气,烟雾般地凝聚着。
杨柳彷佛为这浓丽的景致所迷醉了。
村落里的孩子们放学往后,一起上没什么耽搁,回家挺早,赶忙趁着东风劲吹的机遇,把鹞子放上蓝天。

【赏析】

《村落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落旁的芳草地上放鹞子的图画。
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领悟在一起的、充满活气、春意盎然的屯子生活图画。
读了这首诗,我们彷佛跟墨客一起饱览了的俏丽春景,分享着孩子们放鹞子时的欢快。

第一句写韶光和自然景物。
早春仲春,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畅地歌唱。
堤旁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扭捏。

第二句写的是人物活动。
孩子们放学回来的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鹞子。
儿童、东风、纸鸢,墨客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活气和希望。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仲春东风似剪刀。

【注释】

柳:柳树,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子狭长,种类很多。
本诗描写的是垂柳。

碧玉:碧绿色的玉。
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妆:装饰,打扮。

一树:满树。
一,满,全。
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利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
下一句的“万”,便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绦:用丝编成的绳带。
丝绦: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条。

裁: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片状物体分成多少部分。

仲春:农历仲春,正是仲春时节。

似:彷佛,犹如。

【经典名句】

不知细叶谁裁出, 仲春东风似剪刀。

【诗句意思】

柳树像碧玉装扮成的美女一样,千万枝柳条像她那绿色的丝带。
知道这细嫩的柳叶是谁剪裁的吗?便是那象剪刀的仲春东风啊!

【赏析】

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
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
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
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
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风雅细致的形态美。
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
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
“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仲春东风似剪刀。
”——自答。
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奥妙地过渡到东风。
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
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
这首诗便是通过赞颂柳树,进而赞颂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上苍。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注释】

西岭:西岭雪山。

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

【名句】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句意思】

两只黄鹂在空中鸣叫,一行白鹭在天空中飞行。
窗口可以瞥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口停泊着从万里东吴开来的船只。

【赏析】

这首诗描述出四个独立的景致,营造出一幅活气勃勃的图画,墨客陶醉个中,望着来自东吴的船只,不觉勾起了乡愁,细致的内心活动自然地流露出来。

诗歌以一副富有活气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
墨客对这幅活气盎然,绚丽多彩的早春图像就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进行刻画,而这种有条有理的手腕,也增加了诗句的活气。
再者,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上句写白鹭飞行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墨客所能看到的、所能感想熏染到的活气丰裕着全体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活气之盛。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墨客凭窗远眺,因早春空气清新,晴天丽日,以是能瞥见西山雪岭。

末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繁芜心情。
一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规复,墨客睹物生情,惦记故乡。
用一个“泊”字,有其深意。
泊有“勾留不开”的含义,杜甫用的正是这个含义。

这首绝句一句一景,但又融而为一,个中起联结浸染的正是墨客内心的心绪。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纭,路上行人欲销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落。

【注释】

清明:节气名,在阳历每年4月4日或5日。

欲:险些要,切实其实要。

销魂:比喻感伤愁苦之深,彷佛神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借问:叨教。

酒家:酒店。

杏花村落:杏花深处的村落落,后人遂以它来命名以产酒著名的地方

【名句】

借问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落。

【诗句意思】

清明节这一天,小雨绵绵,路上的行民气境很哀伤。
要问哪里有洒馆,放牛的小孩用手指着远处的杏花村落。

【赏析】

清明这个节日,本来就随意马虎勾起出门在外的人思归之念,而春雨绵绵,更增长旅途的愁苦和艰辛。
这样一种繁芜的思绪,墨客却用一句极普通的措辞,作了很好的概括。
接下来打听酒家何处有,既是想歇息解乏,又含有借酒浇愁的意绪。
结尾以牧童指路结束全篇,给行旅之人带来了安慰和希望,显得蕴藉不尽,余味无穷。
这首诗对旅途情景的描述,旅人情怀的抒发,十分真实自然,措辞也普通流畅,音节和谐,景象新鲜生动,易懂易记,因而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篇。

【译文】

适逢清明节,纷纭地下起了小雨,路上的行人们,一个个都像要掉了魂的样子。
叨教哪里有卖酒的人家?牧童指了指远处的杏花村落。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

篁:竹丛。

长啸:即是从口中发出清越悠长的声音,古代文士喜在深谷山林之间长啸,藉以抒怀调气。

【名句】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句意思】

独自一人坐在宁静的竹林中,拨弄着琴弦,又一声声地长啸。
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我的行踪,只有皎洁的月光悄悄地把我映照。

【赏析】

诗中既无描写,又无抒怀,全篇平平淡淡。
但其妙处却是在于四句诗结合起来,共同构成一种境界:一个清幽绝俗的境界!
月夜幽林之中空明澄静,坐于其间弹琴长啸,怡然自得,尘念皆空。

心灵澄静的墨客与清幽澄静的竹林明月幽然相会。
在此物与心会、情与景和之际,「着手成春」。
除此之外,全诗静中有动、寂中有声、明暗映衬,独得其妙!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勾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4.穷:尽。

【诗句意思】

夕阳依傍着西山逐步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彭湃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经典名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赏析】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看见的景致,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
这里,墨客利用极其朴素、极其浅近的措辞,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后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逐步沉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流经楼前的黄河奔驰咆哮、滚滚而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高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殊宽广,辽远。

  

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薄暮。

【注释】

乐游原:西汉宣帝立乐游庙,别号乐游阙、乐游苑,亦名乐游原、鸿固原,是一个游览胜地,在今陕西省长安市南八里,居城中最高处。
在原上望长安城内了若指掌。
据《长安志》记载:“在陕西长安南八里,其地居京城最高处,汉唐时每当三月三日玄月九日,京城士女咸就此袚禊(音fúxì,求神拜佛)。

向晚:傍晚。

不适:不悦,烦懑。

古原:指乐游原。

【诗句意思】

傍晚时分,以为心情不大高兴,于是驾车登上乐游原去看看夕阳,散散心。
多么美好的夕阳啊!
只有靠近薄暮的时候才能看到。

【经典名句】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薄暮。

【赏析】

这是一首登高望远,即景抒怀的诗。
首二句写驱车登古原的缘故原由:是“向晚意不适”。
后二句写登上古原触景生情,精神上得到一种享受和知足。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薄暮”二句,向来人们多解为“晚景虽好,可惜不能久留"。
这种意见,虽有新意,却不合墨客的出生,也不合墨客当时的感情。
周汝昌认为:

“只是”在古代本来写作“祗是”,意即“止是”“仅是”,因而乃有“便是”“正是之意了”。
玉谿生自己的诗中就有很好的例子,《锦瑟》中“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其意为:便是(正是)在那当时之下,已然是怅惘难名了。

墨客这次驱车登古原,不是为了去寻求感慨,而是为了排解他此际“向晚意不适”的情怀。
知次条件,则可知“夕阳”两句乃是出游而得到的知足,至少是一种“抚慰”——这就和历来的纵目感怀之作是有所不同的了。
以是他接着说的是:你看,这无边无涯、残酷辉煌、把大地照耀得犹如黄金天下的斜阳,才是真的伟大的美,而这种美,因此将近薄暮这一时候尤为惊叹和陶醉!

“只是”二句,正是墨客的一腔热爱生活,执着人间,坚持空想而心光不灭的一种深情苦志。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竟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

游子:指离家在外或久居他乡的人。

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名称,意思同“歌”、“曲”附近。

寸草:指小草,在诗中象征子女。

心:指草在成长中抽出的嫩茎。
这里语意双关,既指草心也指游子的心。

三春晖:指春天的阳光,象征母爱。

三春:即春天的三个月,包括孟春、仲春、季春(从每年的立春到立夏)。

【诗句意思】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典呢?

【经典名句】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赏析】

伟大的母爱,如阳光一样沐浴着儿女们发展。
它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给儿女们留下许多感想熏染至深的印迹。
对付孟郊这位长年离家在外,四处奔波的游子来说,感想熏染最深的莫过于母子离去的痛楚时候。
因而他在诗中选取临行前母亲为他缝补衣衫的场景。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通过“线”和“衣”,把母亲对儿子难以割舍的爱紧密联系在一起了。
无论儿子远行千万里,母亲缝制的衣服总会穿在身上。
也便是说,母亲无时无地不在遮护着孩子的身,温暖着孩子的心。
“临行密密缝,竟恐迟迟归。
”这两句写母亲缝衣服时的情景:慈祥的母亲手拿衣服,针针线线,周详缝补。
惟恐儿子迟迟难归,以是把衣服缝得结结实实的。
但做母亲的内心里,又何尝不愿望儿子早日安然回家呢?墨客便是通过母亲所做与所想的抵牾,非常细致地表现了慈母的一片深爱之情。
末了两句写出了墨客的心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以春天的阳光哺育小草,生动地比喻母亲对儿子的温暖,抒说儿子报答不尽慈母哺育之恩。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去世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释】

1. 人杰:人中的豪杰。
汉高祖曾夸奖开国元勋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2. 鬼雄:鬼中的英雄。
屈原《国殇》:“身既去世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3. 项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
曾领导叛逆师消灭秦军主力,自主为西楚霸王。
后被刘邦打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自刎而去世。

【经典名句】

生当作人杰,去世亦为鬼雄

【诗句意思】

活着的当作人中的豪杰,去世了也应是鬼中的英雄。
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赏析】

这首诗起调高亢,光鲜地提出了人生的代价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去世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
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浸染。
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去世活,只顾自己逃命;因此,墨客想起了项羽。
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连忙渡江,回到江东,重整洁鼓。
项羽自己以为无脸见江东父老,便转身苦战,杀去世敌兵数百,然后自刎。
墨客反攻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为,借古讽今。
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由于这都是墨客的心声。
如此年夜方雄浑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男子了。

剑客

唐·贾岛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考试测验。

今日把试君,谁为不平事?

【注释】

霜刃:霜雪般锋利的剑刃

【经典名句】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考试测验。

【诗句意思】

用十年的功夫来磨励这把宝剑,霜雪般锋利的剑刃还没试验过。
我今日把它亮出来摆在您面前,请见告我谁碰着了不公正的事?

【赏析】

这首《剑客》却率意造语,直吐胸臆,给人别具一格的觉得。
诗题一作《述剑》。

墨客以剑客的口吻,着力刻画“剑”和“剑客”的形象,托物言志,抒写自己兴利除弊的政管理想。

这是一把什么样的剑呢?“十年磨一剑”,是剑客化了十年工夫精心磨制的。
侧写一笔,已显出此剑非同一般。

接着,正面一点:“霜刃未曾试。
”写出此剑刃白如霜,闪烁着寒光,是一把锋利无比却还没有试过锋芒的宝剑。
说“未曾试”,便有跃跃欲试之意。

现在得遇知贤善任的“君”,便充满自傲地说:“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本日将这把利剑拿出来给你看看,见告我,天下谁有冤屈不平的事?一种急欲施展才能,干一番奇迹的壮志豪情,跃然纸上。

显然,“剑客”是墨客自喻,而“剑”则比喻自己的才能。

墨客没有描写自己十年寒窗,刻苦读书的生涯,也没有表白自己出众的才能和伟大的空想,而是通过奥妙的艺术构思,把自己的意想,含而不露地融入“剑”和“剑客”的形象里。

这种寓政管理想于光鲜形象之中的表现手腕,确是很高明的。
全诗思想性与艺术性绾合得自然而奥妙。
措辞夷易,诗思明快,显示了贾岛诗风的其余一种特色。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注释】

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县北。
原名昭停山。
闲:安静。

【诗句意】

成群的鸟儿高飞无踪影,一片云儿独自飘去悠然。
和我终日相对却看不足的,只有闲静的朋友敬亭山。

【经典名句】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赏析】

李白在政坛上遭到打击往后,第二次漫游安徽宣城时所作。

前两句写面远景,借“高飞”的“众鸟”和“独去”的“孤云”,创造出一个孤寂清幽的意境,寄托了墨客超脱现实、追求心灵沉着的欲望。

后两句将隐士格化,说只有敬亭山才是自己真正的心腹,墨客对现实社会中情面冷暖的厌恶之情,在这两句看似平淡的诗句里得到了蕴藉的表达。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注释】

鸟鸣涧:地名,在王维朋友的别墅附近。

涧:夹在两山间的小溪。

闲:安静、清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

空:空寂、空空荡荡。

月出:玉轮出来。

时鸣:时时地啼叫。

【诗句意思】

  在这个寂无人声的地方,芬芳的桂花轻轻飘落在地上。
悄悄的夜晚,使这春天的山林更加空寂。
玉轮升起,惊动了正在树丛栖息的山鸟,它们清脆的叫声在空旷的山涧中传响。

【经典名句】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赏析】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好创造安谧的意境,该诗也是这样。
但诗中所写的却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活气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宁静。
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这是由于事物抵牾着的双方,总是相互依存的。
在一定条件下,动之以是能够发生,或者能够为人们所把稳,正是以静为条件的。
“鸟鸣山更幽”,这里面是包含着艺术辩证法的。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

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

悠悠:无穷无尽的意思。

怆然:悲痛伤感的样子。

涕:眼泪。

【经典名句】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句意思】

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
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哀地流下眼泪。

【赏析】

公元696年,契丹攻陷了营州,陈子昂奉命出征,带兵的将领是个草包,接连打了几次败仗,陈子昂提了很多建议,也未被采纳,眼看着报国的善策无法实现。
有一天他登上了幽州台,想起了战国时广招天下的燕昭王,悲愤之极,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
墨客俯仰古今,深动听生短暂,宇宙无限,不觉中流下热泪。
这是墨客空怀抱国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叫嚣。
细细读来,悲壮苍凉之气油然而生,而是非不齐的句法,抑扬变革的音节,更增长了艺术传染力。

还乡偶书

唐·贺知章

幼年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

幼年:少年时。

老大:年迈了。

乡音:口音。

不相识:不认识。

【经典名句】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诗句意思】

少年时离乡,到老了才回家来; 口音没改变,双鬓却已经斑白。

儿童们瞥见了,没有认识我的; 他们笑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

【赏析】

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还乡偶书》的“偶”字,不但是说诗作得之有时,还透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小池

南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注释】

①小池:小池塘。

②泉眼:泉水的出口。

③惜:爱惜。

④细流:眇小的流水。

⑤照水:映照在水中。
晴柔:晴天的柔和风光。

【名句】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诗句意思】

泉眼很爱惜地让泉水悄然流出,映在水上的树阴喜好这晴天风光的柔和。
鲜嫩的荷叶那尖尖的角刚露出水面,就已经有蜻蜓落在它的上头。

【赏析】

这首诗描写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景致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

开头“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两句,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小巧精细、柔和宜人的境界之中,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明暗斑驳,清晰可见。
一个“惜”字,化无情为有情,仿佛泉眼是由于爱惜丝毫,才让它无声地缓缓流淌;一个“爱”字,给绿树以生命,彷佛它是喜好这晴柔的风光,才以水为镜,展现自己的绰约风采。

四两句,墨客彷佛一位高明的拍照师,用快镜拍摄了一个妙趣横生的镜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时序还未到盛夏,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立在它的上头。
一个“才露”,一个“早立”,前后照料,逼真地描述出蜻蜓与荷叶相依相偎的情景。

杨万里写诗主见效法自然,他对自然景物有浓厚的兴趣,常用清新活泼的笔调,夷易普通的措辞,描述日常所见的平凡景物,尤其长于捕捉景物的特色及稍纵即逝的变革,形成情趣盎然的画面,因而诗中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唐·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年夜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经典名句】

居年夜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注释】

垂绥: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借:依赖、依赖。

【译 文】

蝉居住在挺立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
蝉儿居住高处,声音自然会传得很远,这并不是借助秋风的飞传。

【简析】:

古人以蝉居高饮露象征高洁,作者以比兴和寄托的手腕,表达自己的情操。
本诗

首句“垂緌饮清露”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利用比兴手腕,暗示自己的贵显身份和清廉的品质。
蝉的头部有两报触须,形状似官员系在颈下的帽带;古人认为蝉居住高树,只喝清洁的露水,固而用“饮清露”象征人的品质高洁。
实在蝉是靠吸食植物的液汁生活的,哪里可能只喝露水?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鸣声。
为什么说连续不断的蝉鸣声是从枝叶稀疏的梧桐中传出来的呢?这是因 为梧桐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一种崇高而灵异的树,墨客以蝉自比,则其呜声也就不同凡响。
“桐”前着一“疏”字, 既让人感到“流响”的易于流传,又与宋句“秋风”相应。

“居年夜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从上两句引发出来的议论。
“居高”的

“高”有两层含义: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质之高。
以之比人,不只是 地位高,品质也高。
如若品质不高。
乃至非常丑恶,纵然地位再高也不会受人尊重。
只有地位高而品质也

高,他发出的声旨影响才大,不须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
墨客把这一命意通过蝉的形象表达出 来了。

唐·王维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注释】

①远:远处

②色:颜色

③ 惊:害怕

【译文】

从远处看山是有颜色的,从近处听水却没有声音。

纵然春天过去了花依然开放,人来了拿鸟儿也不害怕。

【经典名句】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赏析】

这是一首颇故意境的谜语诗,诗句是谜面,诗题是答案。
从诗文来看这幅画作有山有水有花有鸟,非常写意。
明晰几笔,形容这幅画作画的惟妙惟肖,险些可以乱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