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翊的《寒食》明明是写唐朝,为什么要用"汉宫"?这是一位朋友的问题。
《寒食》是中唐墨客韩翊的著名作品,这首作品出名就出在首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烛炬,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是一首描写寒食节前后长安城的讽谏诗。
历来有个规定在寒食期间是要吃冷食的,以是称为"寒食节"。
这个节日当时是官推为了纪念忠臣到极点,然后被主子纵火烧去世的介子推。
如何看大家是否遵守了过节的规矩?那便是禁火。
而这首诗的末了一句明明便是写那些官宦之家不但点了灯,还是皇宫里发放出来的烛火,以是这实在是一首讽谏诗。

把稳这里的"汉宫"是指当时的宫廷,这个是当时写文的一个不成文的规则。
好比白居易开句便是"汉皇重色思倾国",谁不知道他是写唐明皇?这种以汉代唐的征象在唐诗创作中非常普遍,这个中有几个缘故原由。

·首先虽然在唐朝并没有笔墨狱,但是礼仪之邦向来讲究为尊者讳。
何况在封建帝制的王朝中,虽然风气相对开明(唐朝),但是阶级规则是清晰而不可超出的。
以是我们也看到这种代称征象,大都是在对天子、宫廷的时候利用,这是一种尊敬也是一种避忌,既表达了尊重又保护了创作者。

诗词扫盲中唐韩翃的寒食为何写汉宫有无深意

·秦皇汉武都是唐前的大一统王朝,为何文人们喜好利用汉朝来指代当朝?秦朝虽然武功盖世、天下一统,却是一个公认的暴政王朝,这是讲究仁义的儒学、道学所不喜好的。
同时秦朝韶光太短,用来指代当朝也不吉利。
而汉朝几百年文治武功,是中国历史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心集权的强大王朝。

唐朝人坚信:无论政治、军事,还是经济、文化,前朝能与唐代相类比的只有威名久远的汉朝。
唐人的这种自大是有一定道理的。
汉、唐两朝只管相距数百年,确有许多相似之处,并齐名于天下。
"唐遵汉法"既是唐王朝统治者建立、巩固其封建帝制的一个出发点,也是唐代人常常以汉代唐的主要缘故原由。
以是唐朝墨客习气采取了明说汉,实指唐的借贷手腕,写汉是虚指唐才是实的。

白居易的《长恨歌》就不必说了,除了首句,诗中还有多处描写汉宫的景致,如"太清玉液池"之类的,都是借汉宫景致指唐宫旧景。
高适的《燕歌行》也有"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王维的《少年行》有"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李白《关山月》有"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杜甫《兵车行》有"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落万落生荆杞"。

以是韩翊的这个"汉"字有何深意?并没有什么深意,不过是唐人以汉代唐的普遍写法而已,谁都知道他写的是当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