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海经见告了我们音乐的来历。
颛顼的孙子叫太子长琴,他是第一个兴起音乐的人。
至于他的音乐是跟谁学的,剖析起来只可能是伏羲女娲。
也便是说音乐是伏羲或者女娲创造的,而在太子成琴的时期,伏羲女娲事实上已经不在地面上了,因此只能认为是伏羲女娲遗留下来的乐谱,或者有关音乐的知识理论等,被太子长琴得到了。

山海经讲到,在夏朝初年的时候,夏后启让他的三个妃子上天去取回了三大乐谱,便是九歌、九章和九辩。
山海经在讲到这个故事的时候,说夏后启骑着两条龙,一手拿着伞柄,其余一手拿着玉环。
拿着伞柄和拿着玉环的时候,手都是握成圆形的。

而在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大立人两只手也是握成圆形的。
当然青铜大立人也是舞蹈的形象,以是老严认为,青铜大立人很有可能塑造的便是夏后启的形象,他在天穆之野舞蹈的形象,在天穆之野接管上天的乐谱的形象。

如果说上面所讲的这些故事,由于涉及到神,都不可信的话,那么黄帝内经关于音乐的讲述就该当是可信的了。
黄帝内经见告我们五音和五声是分属五行的。
所谓五音便是音乐的五种音高,分别是宫商角徵羽。
而五声指的是人发出来的声音,这种声音也分为五类,在黄帝内经里面分别以哭泣、笑、高呼、唱歌和呻吟来代表这五种声音。

音乐声音和汉字都有五行属性这就是古诗词平仄的来源

这里事实上代表的是两种内涵。
一是声音的高度,一个是发音的办法。
而五声和五音又分别属于五行,因此我们就可以把五声和五音逐一对应起来。
宫对歌,商对哭,角对高呼,徵对笑,羽对呻吟。

宫商角徵羽分别对应当代乐谱(以简谱来讲述)中的12356。
至于中国古老的记谱办法为什么能和西方传来的简谱相对应,涉及内容比较多,这里不讲。
但是中国古代的乐谱,和简谱之间是完备可以实现互换的。
古代乐谱在五音之上加上变宫、辩徵,便是七音,完备等同于简谱的123456。
但是国外没人讲述简谱的阴阳属性。

在古代也有唱歌的这种活动。
要唱歌先就得有曲子,有歌词。
而在填写歌词的时候,曲谱中的音高的五行属性,和相应的汉字的五行属性假如一样的这样听起来才和谐,才美妙,唱起来也最随意马虎发声,最随意马虎表示音乐之美。

由于填写歌词都是用汉字,以是上古时候的汉字的音高和曲子宫商角徵羽的音高是逐一对应的。
以是我们完备可以舍弃五音而用汉字直接作谱,直接填词。
以是有两个结论。
第一个汉字本身是为音乐而生的,第二个汉字本身具有代表音高的浸染。

至于汉字和音乐是什么时候分离的我们没有确切的资料。
我们只知道在诗经时期就已经有了纯汉字的诗歌,而这些汉字已经无法表示个中的音高了。
这也是在韶光的积累当中音调逐渐变革的结果,远古时候的五音已经变革了。

但是在古代的几千年当中,不管音调如何变革,始终是五声。
也便是有五个音调。
而这五声虽然有变革,但还是可以逐一对应五音。
而对应的唯一标准便是相同的五行属性。
在音乐和笔墨分离了之后,人们把笔墨的5个音调分别用一个术语来表达,这便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入声。
个中五声的五行关系和黄帝内经所讲的五声的关系如下图。

在这时候,我们填词(填写歌词)还是要确保曲子和汉字之间的五行属性是同等的,这样才能够表示出汉字和乐谱的深度契合。
而到了南北朝的后期,这种契合大略化了。

这里有一个知识,便是阴阳和五行的关系。
根据远古时候的循环理论,阴阳和五行都不是物质本身的属性,而是物质的运行办法。
任何物质都是运动的,都是发展变革的,五行指的是五种运动发展变革的办法,是对世间万事万物运动发展的高度概括。
以是这些都被纳于易经之中。

按一样平常的理解易就指的是发展变革。
易学是一门包罗万象的,以发展变革为核心的整套学问。
如果把五行再高度概括化,那便是阴阳,也便是把全体天下的万事万物的运动变革归纳为两种运行办法。
以是五行是阴阳的细分。

我们回到汉字上面来。
当人们对音乐和汉字之间的结合哀求宽泛了之后,就规定可以只讲阴阳而不讲五行。
而汉字的阴阳,在我们平时是称作平仄的,阳是仄声,阴是平声。
以是那时候填词只须要平仄相合就行。

进一步,音乐和诗词分家,诗词成为一种独立的表达办法,但是依然没有失落去作为歌词的本色。
这便是为什么从近体诗开始诗词要讲究平仄,是为了跟音乐跟乐谱更契合,更长于吟唱,更长于唱出来。
更古老的时候不但要讲究平仄,还要讲究五声和五音的逐一对应。

音乐和汉字之间的关系虽然是越来越疏远,但是两者到本日为止,实在还并未分家。
本日那些顶尖的词曲作者,他们也要讲究乐谱和汉字之间的和谐,也便是老子所说的“音声相和”。
以是本日我们如果要学习古典诗词,那平仄也是相称主要的部分。
由于诗词不能离开了音乐这个实质。

#原创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