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子社 马运钧

原文:淇水②又东出山,分为二水。
水会立石堰,遏水以沃白沟,左为菀水,右则淇水。
自元甫城③东南,迳朝歌县④北。
《竹书纪年》:晋定公十八年,淇绝于旧卫,即此也。

①郦道元(?-527年),字善长,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市)人,南北朝期间北魏地理学家。
他撰写的《水经注》四十卷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又是一部幽美的山水散文搜集。
②淇水:本文涉及到的淇水仅指鹤壁境内的古淇水。
③元甫城:在今淇县北。
④朝歌县:《一统志》认为在淇县东北。
下文的“旧卫、沬邑、沬之乡”皆指朝歌附近,沬邑是比朝歌更早的城邑名称。

译文:淇水连续向东流出太行山,分为二水,水的中间恰好矗立着一堵石堰,抬高水位使之注意灌输白沟,左边一股叫菀水,右边一股是淇水。
淇水通过元甫城东南,流经朝歌县北边。
《竹书纪年》说“晋定公十八年,淇绝于旧卫”,旧卫便是说朝歌这个地方。

郦道元水经注•淇水译注

原文:淇水又东,右合起源水①,水有二源。
一水出朝歌城西北,东南流。
老人晨将渡水而沈吟难济。
纣问其故,旁边曰:老者髓不实,故畏寒也。
纣乃于此斫胫而视髓也。
其水南流东屈,迳朝歌城南。
《晋书·隧道记》曰:本沬邑也。
《诗》云:爰采唐矣,沬之乡矣。
殷王武丁始搬家之②,为殷都也。
纣都在《禹贡》③冀州大陆④之野,即此矣。
有糟丘酒池之事焉。
有新声靡乐,号邑朝歌。
晋灼曰:《史记·乐书》,纣作《朝歌》之音,朝歌者,歌时时⑤也。
故墨子闻之,恶而回车⑥,不迳其邑。
《论语·比考谶》曰:邑名朝歌,颜渊不舍,七十弟子掩目,宰予独顾,由蹙堕车。
宋均曰:子路患宰予顾视凶地,故以足蹙之,使堕车也。
今城内有殷鹿台⑦,纣昔自投于火处也。
《竹书纪年》曰:武王亲禽帝受辛⑧于南单之台,遂分天之明。
南单之台,盖鹿台之异名也。
武王以殷之遗民封纣子武庚于兹邑,其地为三,曰邶、鄘、卫,使管叔、蔡叔、霍叔辅之,为三监。
叛,周讨平以封康叔为卫。
箕子佯狂自悲,故《琴操》有《箕子操》,迳其墟⑨,父母之邦也,不胜悲,作《麦秀歌》。
后乃属晋,地居河、淇之间;战国时皆属于赵⑩,男女淫纵,有纣之余风⑪。
土险多寇,汉以虞诩⑫为令,朋友以难治致吊。
诩曰: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又东与左水合,谓之马沟水⑬。
水出朝歌城北,东流,南屈迳其城东,又东流与美沟⑭合。
水出朝歌西北大岭下,东流迳骆驼谷,于中逶迤九十曲,故俗有美沟之目矣。
历十二崿流相承,泉响不断,返水捍注,卷复深隍,隍间积石千通,水穴万变,不雅观者若思不周赏,情乏图状矣。
其水东迳朝歌城北,又东南流,注马沟水。
又东南注淇水,为肥泉也。
故《卫诗》⑮曰:我思肥泉,兹之永叹。
《毛注》云:同出异归为肥泉。
《尔雅》曰:归异出同曰肥。
《释名》曰:本同出时,所浸润水少,所归枝散而多,似肥者也。
犍为舍人⑯曰:水异出,盛行条约曰肥。
今是水异出同归矣。
《博物志》谓之澳水⑰。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⑱猗猗。
毛云:菉,王刍也;竹,编竹也。
汉武帝塞决河⑲,斩淇园之竹木以为用。
寇恂⑳为河内,伐竹淇川,治矢百余万,以输军资。
今通望淇川,无复此物。
惟王刍编草,不异毛兴。
又言:澳,隈也。
郑亦不以为津源㉑,而张司空专以为水流入于淇,非所究也。
然斯水即《诗》所谓起源之水也。
故《卫诗》云:起源在左,淇水在右。
卫女思归,指以为喻;淇水旁边,盖举水所入为左行也。

①起源水:淇水支流,有两个源头,分别在南和北环抱朝歌城,于朝歌城东南汇合注入淇水。
②殷王武丁始搬家之:郦道元引《晋书·隧道记》谓“武丁搬家沫邑”。
③《禹贡》:中国古代名著,其地理记载席卷了各地山川、地形、土壤、物产等情形。
④大陆:这里指钜鹿东北的“大陆泽”。
⑤歌时时:儒家礼制认为清晨应诵读诗书,而唱歌则不合时宜。
⑥墨子回车:《淮南子》说“墨子非乐,不入朝歌之邑”。
⑦鹿台:《汉书·张良传注》说“鹿台,台名,今在朝歌城中”。
《一统志》说鹿台即今淇县治,纣昔自投于火处也。
南单之台是其别名。
⑧帝受辛:殷纣王姓子名受,辛是后人赠他的谥号。
⑨墟:殷墟,商墟。
《史记·卫康叔世家》说以武庚殷余民封康叔为卫君,居河淇之间故商墟。
下文“决宿胥之口,魏无虚、顿丘”中的“虚”也指殷墟。
⑩战国时皆属于赵:《水经注疏》考“是河淇之间,战国时属魏,不属于赵”,郦道元此说有误。
⑪男女淫纵,有纣之余风:《御览》《帝王世纪》皆曰“至今民俗歌谣,男女淫纵,犹有纣之余风,世称赵女之美,是也。
”所述乃赵国之事,与朝歌无关,郦道元引用此说有误。
⑫虞诩:东汉名臣,安定朝歌是其造诣之一。
⑬马沟水:《淇县志》说源出县西北三十里。
马沟水可能在今淇县石老公村落附近(在前嘴流入了夺丰水库)。
马沟水与美沟水汇合后称肥泉(可能是今思德河),是起源水的一个源头,前面“纣乃于此斫胫而视髓也”涉及到的斫胫河是起源水的另一个源头。
⑭美沟水:《一统志》说小石河在淇县北,即古美沟水;《天地记》说锡盆水出卫县西北四十里石坎下,湾曲似盆……每时雨开霁,轻津散垂,滴盆水泠泠可听;《水经注疏》说“疑锡盆即美沟之殊目”。
下文的“崿”有岩石张口承接流水之意,与“盆”字可互为印证。
美沟水可能在今前嘴流入夺丰水库。
⑮卫诗:《诗经》邶、鄘、卫风可统称卫风。
⑯犍为舍人:西汉学问家、《尔雅注》的作者。
⑰澳水:这里指肥泉水。
张司空即《博物志》的作者、西晋时期的张华。
⑱菉竹:《说文》说菉便是王刍。
⑲决河:瓠子河决是西汉历史上的主要事宜,河决20多年后,汉武帝亲令“下淇园之竹以为楗”,“令群臣从官自将军以下皆负薪填决河”。
瓠子口可能在今河南滑县苗固一带。
⑳寇恂:东汉开国名将,曾担当河内太守。
㉑郑亦不以为津源:东汉儒学家郑玄并未给“澳”字作注,大概郦道元是臆猜。

译文:淇水连续向东,右边有起源水注入。
起源水有两个源头,个中一个源头(斫胫河)在朝歌城西北,这股起源水流向东南。
传说有个老人清晨渡此水时犹豫再三,纣王问缘故原由,身边的人说:老人的骨髓不丰盈,以是怕寒冷。
纣王就在这个地方命人敲开小腿查验骨髓。
这一股起源水向南流着流着又波折向东,经由了朝歌城的南边。
《晋书·隧道记》说,朝歌城便是那个过去叫沬邑的地方。
《诗经》说:到哪里去挖菟丝子呢,就到那个叫沬邑的地方吧。
商朝最早搬家到此的国君是武丁,这里开始成为富商的都城。
《禹贡》一书说"殷纣王的都城在冀州大陆泽阁下的平地上",便是说这个地方。
这里流传着以糟作丘、以酒为池的故事,新声靡乐凌晨而歌以是号称此城为朝歌。
晋灼说,《史记·乐书》记载殷纣王作《朝歌》之乐,清晨就唱歌,不符合古礼制。
以是墨子听到此乐,厌烦得掉转车头就跑,不再经由这个城池。
《论语·比考谶》说,城名叫朝歌,颜回不去住宿,七十弟子以袖遮眼,由于宰予自己转头看了两眼,子路一脚将他踹下车去。
宋均说,子路是害怕宰予看凶险之地,以是用脚踹他,让他掉下车去。
现在朝歌城内还有富商的鹿台遗存,这里是纣王当年投火自焚之处啊。
《竹书纪年》说,周武王亲自搜捕帝辛名子受者于南单之台,于是令天下清明。
南单之台,大概是鹿台的别名。
武王将富商的臣民以及朝歌故城分封给纣王的儿子武庚,并将所辖之地分作邶、鄘、卫三块,令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罚别管理,便是三个监国。
武庚与三监一同叛乱,被周公正息,迁康叔封为卫国国君。
箕子装疯卖傻大放悲声,听说《琴操》里就有《箕子操》,箕子去朝周、途经朝歌城墟,看到破败的父母家邦,悲痛难禁,写下了《麦秀歌》。
卫国东迁后朝歌属于晋国的地方,这个地方该当在黄河和淇水中间;战国时期这里曾长期璧还国统领,听说这里的男女淫荡放肆,大概是从纣王那时候遗留的风气。
这个地方山势险恶盗贼浩瀚,东汉时虞诩初作朝歌令时,朋友都以为朝歌难以管理并来安慰他,他说“如果不是碰着盘根错节的情景,怎么能分辨出哪把斧更锋利呢?”这一股起源水(斫胫河)再向东流、又与左边的马沟水汇合。
马沟水的源头在朝歌城北,向东流然后向南波折经由朝歌城东,又往东流,马沟水与美沟水汇合。
美沟水源于朝歌城西北大岭下边,往东流经骆驼谷,在谷中九转十曲,以是俗称中有美沟一说,沟中有十二块大岩石似张着嘴承接水流,水流跌落响声不断,沟水往往返旋,卷入沟壕溪涧,溪涧中到处堆满石头,形成一个个小水洞,令不雅观看的人目不暇接、难以描述其情其景。
美沟水向东再经由朝歌城北、再向东南流,与马沟水汇合,一起向东南流入淇水。
这个美沟水与马沟水汇合后形成的水流便是“肥泉”,是起源水的另一个源头。
以是《诗经·邶风·泉水》说:我思念肥泉的时候,只能增加我长长的嗟叹。
《毛注》说:水同源而流往不同的地方叫肥泉;《尔雅》说:归入不同的渠道而源头相同叫肥;《释名》说:最月朔同流出时水比较少,末了分别流归的时候枝繁叶茂,彷佛肥了起来。
犍为舍人说:水从不同的源头流出,流动过程中并在一起自然就“肥”了。
现在我们说的肥泉便是不同源头的水流归于一处了。
《博物志》里把肥泉水又叫做“澳水”。
《诗经·卫风·淇澳》说:看那淇水与澳水汇合的地方,王刍与编竹成长得多么茂盛啊。
《毛注》说,菉便是王刍;竹便是编竹。
汉武帝堵塞瓠子决口时,砍伐了很多淇园的竹子树木用作添补材料;寇恂作河内太守时,砍伐淇水河道内的竹子治成箭矢帮助军用。
现在向淇水河道放眼望去,再也见不到编竹,只剩下王刍和编草还像《毛注》里写的那样茂盛。
还有人说,“澳”是指水的拐弯处,郑玄也不认为“澳”是指哪条水流,而张司空名华者却认为“澳”便是指流入淇水的澳水,不知道他依据的是什么?虽然各种说法不一样,但是这个斫胫河与肥泉汇合后形成的流水肯定便是《诗经》里面所说的“起源水”。
以是《诗经·卫风·竹竿》说:起源在左,淇水在右。
卫女思乡,借用淇水和起源水比喻家乡;淇水旁边,大概是她看到起源水从左边流入了淇水吧。

原文:淇水又南,历枋堰、旧淇水口东流,迳黎阳县界南入河。
《地理志》曰:淇水出共,东至黎阳入河。
《沟洫志》曰:遮害亭西十八里至淇水口是也。
汉建安九年,魏武王于水口下大枋木以成堰,遏淇水东入白沟①,以通漕运,故时人号其处为枋头。
因此卢谌《征艰赋》曰:后背洪枋巨堰,深渠高堤者也。
自后遂废,魏熙平中②复通之,故渠③历枋城北,东出,今渎破故。
其堰悉铁柱,木石参用。
其故渎南迳枋城西,又南,分为二水:一水南注净水,水流高下,更相通注,河净水盛,北入故渠,自此始矣;一水东流,迳枋城南,东与菀口合。
菀水上承淇水于元甫城西北,自石堰东、菀城西,屈迳其城南,又东南流历土军东北,得旧石逗④。
故五水分流,世号五穴口,今惟通并为二水。
一水西注淇水,谓之天井沟⑤。
一水迳土军东分为蓼沟,东入白祀陂⑥。
又南分,东入同山陂,溉田七十余顷。
二陂所结,即台阴野矣。
菀水东南入淇水。

①白沟:为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之前的淇河古道。
我国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认为“白沟”疑因“其河床遍布白蚌壳类动物残骸,呈现一片白色”而得名。
白沟成为郦道元《水经注·淇水》中连接淇河高下游的一条主线。
②魏熙平中(516年-518年):北魏孝明帝元诩的年号。
③故渠:与“魏武开白沟”相互印证,是指曹操从枋堰开挖的一段连接白沟的渠,卢谌《征艰赋》中的“深渠”即指此渠。
此故渠与下文的故渎不一样,故渎是指淇水旧道。
其余,文中还涌现了宿胥故渎,是指古黄河在宿胥口决堤留下的老河道。
④石逗:逗通窦,石穴、石洞。
⑤天井沟:《地形志》说“朝歌有天井沟”。
⑥白祀陂:《地理志》说天下水名泊者二,一曰梁山泊,一曰长丰泊。
长丰泊,即白祀、同山二陂水所汇也。

译文:淇水又向南流,经枋堰、旧淇水口拐弯向东(南)流动,经黎阳县界南进入黄河。
《地理志》说:淇水从共县流出,向东到黎阳流入黄河。
《沟洫志》说:从遮害亭往西十八里就到达淇水口这个地方了。
东汉建安九年,魏武王曹操在淇水口楔入大枋木建成水堰,抬高水位使淇水向东流入白沟,借以畅通漕运,以是当时的人称这里为枋头。
因此卢谌的《征艰赋》说:淇水背靠大枋巨堰,真是渠也深、堤也高啊!
(这个渠便是曹操令人开挖的),之后不久就废弃了,北魏熙平年间又挖通了,这一段渠现在经枋城北向东流去,缘故原由是河道淤塞残破了。
枋头堰全部用铁柱作桩,将木头石头稠浊利用。
淇水的老河道往南经由枋城西,再往南分为两股:一股水往南注入净水,高下水流更加通畅,黄河有时河净水盛,从这时起常常形成倒流之势向北洄溯曹操开挖的那段河道;另一股水往东经由枋城南,再往东与菀水口相接。
菀水上游承接淇水是在元甫城西北,自石堰东、菀城西,拐弯经由菀城南边,又向东南流经土军东北,通过一个有孔的巨石,形成五水分流的奇不雅观,众人称此处为五穴口,现在还剩两股水通畅。
一股水往西注入淇水,被叫作天井沟;一股水经由土军再东分一股叫作蓼沟、往东流进白祀泊,又南分一股、往东流进同山泊,能灌溉农田7000多亩。
白祀泊与同山泊相联接处,便是(南)台旷野。
菀水从东南流入淇水。

原文:淇水右合宿胥故渎,渎受河于顿丘县①遮害亭②东,黎山西北。
会淇水处,立石堰遏水,令更东北注。
魏武开白沟,因宿胥故渎而加其功也。
故苏代曰:决宿胥之口③,魏无虚、顿丘。
即指是渎也。

①顿丘县:此处指北魏黎阳郡顿丘县。
下文提到的“东郡顿丘城”,指先后设在今濮阳县(有帝喾冢)、内黄县(有颛顼冢)境内的东汉顿丘县。
下文还提到了西汉顿丘县,即“顿丘县故城”。
北魏黎阳郡顿丘县与西汉顿丘县县治均应在今浚县屯子镇蒋村落附近。
②遮害亭:在今浚县西南50里、距淇水18里处,古为黄河所经,水势险要。
③决宿胥之口:这是《战国策·燕策》记载的苏秦之弟苏代游说燕王时,转述秦王的话,意思是“如果从宿胥口掘开黄河大堤,则魏国的殷墟、顿丘就全淹没了”。

译文:淇水从右边联接宿胥口老河道,这个老河道在顿丘县遮害亭以东、大伾山西北方向与黄河联接。
淇水与老河道相交汇处,也筑石堰抬高水位、令淇水向东北流。
曹操挖除了淇水与白沟的间隔,宿胥老河道在增强白沟的漕运功能方面也有所增益。
以是苏代说:如果从宿胥口掘开黄河,魏国从殷墟到顿丘就完备淹没了。
苏代所说的宿胥故渎便是这个老河道。

原文:淇水又东北流,谓之白沟,迳雍榆①城南。
《春秋》:襄公二十三年②,叔孙豹救晋,次于雍榆者也。

①雍榆城:杜预《春秋·注》说“雍榆,晋地,汲郡朝歌东有雍城。
”②襄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50年。

译文:淇水又向东北流,进入白沟,再经由雍榆城的南边。
《春秋》记载,鲁襄公二十三年,叔孙豹声援晋国,曾在雍榆城临时驻扎。

原文:淇水又北迳其城东,东北迳同山东,又东北迳帝喾冢西,世谓之顿丘台,非也。
《皇览》曰:帝喾冢在东郡濮阳顿丘城南台阴野中者也。

译文:淇水又向北经由雍榆城东边,又向东北经由同山东边,又向东北经由帝喾冢的西边。
有人说帝喾冢也叫顿丘台,这是缺点的,《皇览》说:帝喾冢在东郡濮阳顿丘城外的南台旷野之中。

原文:又北迳白祀山东,历广阳里,迳颛顼冢西,俗谓之殷王陵,非也。
《帝王世纪》曰:颛顼葬东郡顿丘城南,广阳里大冢者是也。

译文:淇水又往北经由白祀山的东边。
有人说这里靠近广阳里、经由颛顼帝冢的西边,这个地方俗称殷王陵,这些都是不对的,《帝王世纪》说:颛顼葬在东郡顿丘城的南边,那个叫作广阳里大冢的地方便是颛顼的墓。

原文:淇水又北屈而西转,迳顿丘北。
故阚骃云①:顿丘②在淇水南。
《尔雅》曰:山一成谓之顿丘。
《释名》谓一顿而成丘,无高下小大之杀也。
《诗》所谓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者也。
魏徙九原、西河、土军诸胡,置土军于丘侧,故其名亦曰土军也。

①阚骃:南北朝时地理学家。
②顿丘:此处涉及到的顿丘,郦道元认为均指山丘。
北魏时,顿丘也名“土军”。

译文:淇水又向北波折,然后经由顿丘北边向西形成东西走向,以是阚骃说:顿丘在淇水南岸。
《尔雅》说:丘上更有一丘相重叠的叫顿丘;《释名》说:一顿而成的山丘,没有高低小大之分;《诗经·卫风·氓》所谓"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便是指这个地方。
北魏曾招降九原、西河、土军的胡人,将土军安置在顿丘一侧,以是顿丘也有人叫作土军。

原文:又屈迳顿丘县故城西,《古文尚书》以为不雅观地矣,盖太康弟五君之号曰五不雅观者①也。
《竹书纪年》:晋定公三十一年②,城顿丘③。
《皇览》曰:顿丘者,城门名顿丘道。
世谓之殷,皆非也,盖因丘而为名,故曰顿丘矣。

①五不雅观:《史记·夏本纪》说太康失落国,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
顿丘与古不雅观国没有联系。
②晋定公三十一年:公元前481年。
③城顿丘:西汉置顿丘县前,顿丘曾长期以城邑的形式存在。
《尸子》《尚书大传》曾有舜帝在此处做生意的记载。

译文:淇水又波折经由顿丘县老县城的西边,《古文尚书》认为这里是古时候不雅观国的地界,大概是由于所谓五君子的号叫五不雅观吧。
《竹书纪年》说,晋定公三十一年曾在此地筑城。
《皇览》说:此处叫顿丘、是由于城门外的路叫顿丘路。
这个地方众人称作殷地,这都是不对的。
大概还是因丘而得名,才叫顿丘。

淇水东北迳枉人山①东、牵城②西。
《春秋左传》:定公十四年③,公会齐侯、卫侯于牵者也。
杜预曰:黎阳东北有牵城,即此城矣。

①枉人山:《大名府志》说善化山……有三峰如鼎立,亦名三山,俗传纣杀比干于此,亦名枉人山。
②牵城:杜预《春秋·注》说黎阳东北有牵城;《春秋左传》说定公十四年,公会齐侯卫侯于牵城者也。
在今浚县王庄乡军寨附近。
③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

译文:淇水往东北方向经由枉人山的东边、牵城的西边。
《春秋左传》说:鲁定公十四年,曾与齐景公、卫灵公在牵城会盟。
杜预说:黎阳东北方向有个牵城,便是说这里。

编者按:淇水,今指淇河,源出山西省陵川县六泉乡的棋子山,流经河南省辉县市、林州市、鹤壁市的淇滨区、淇县和浚县,末了在浚县新镇镇淇门村落注入卫河,全长约161公里。

实在古今淇水变迁很大。
在郦道元编著《水经注》的北魏期间,淇水流经今河南辉县、林州、淇县、浚县后连续流向东北,经今河南汤阴、内黄和河北省诸市县,在本日的天津附近注入渤海。
那个期间的淇水好比今的淇河要长得多。

流经鹤壁的这一段古淇水风光秀美,在商周期间出身了著名的《鄘风》、《卫风》和《邶风》,这里是诗经文化的发源地,是商周历史文化的地理标志。

鹤壁市中央区搬至淇滨后,按照“保护第一,恢复活态,合理利用,促进发展,适度开拓,造福群众”的原则,经由多年的生态保护和适度开拓,淇河风光更加秀美,淇河文化发扬光大。

淇河,作为鹤壁公民的母亲河,又是一条史河、诗河、生态河,已成为鹤壁的一张靓丽名片。

《水经注·淇水》详注了北魏期间淇水的风貌及干系的历史地理掌故,对我们本日研究鹤壁淇河文化帮助颇丰。
今试节选《水经注·淇水》鹤壁部分进行翻译和表明,便于大家理解淇河的历史变迁,知我家乡,爱我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