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陵别儿童入京》李白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古诗词赏析 南陵别儿童入京李白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算夜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口语译文:

白酒刚刚酿好时我从山中归来,啄着谷粒的黄鸡在秋日长得正肥。

呼唤童仆为我炖黄鸡斟上白酒,孩子们嬉笑着牵扯我的布衣。

一壁高歌,一壁痛饮,欲以酣醉表达宽慰之情;醉而起舞,闪闪的剑光可与落日争辉。

苦于未在更早的韶光游说万乘之君,只能快马加鞭奋起直追开始奔远道。

会稽愚妇看不起贫穷的朱买臣,如今我也辞家西去长安,只愿青云直上。

仰面朝天纵声大笑着走出门去,我怎么会是长期身处草野之人?

注释讲授:

⑴南陵:一说在东鲁,曲阜县南有陵城村落,人称南陵;一说在今安徽省南陵县。
⑵白酒:古代酒分清酒、白酒两种。
⑶嬉笑:欢笑;戏乐。
⑷起舞落日争光辉:指人逢喜事光彩抖擞,与日光相照映。
⑸游说(shuì):战国时,有才之人以口辩舌战打动诸侯,获取官位,称为游说。
万乘(shèng):君主。
周朝制度,天子地方千里,车万乘。
后来称天子为万乘。
苦不早:意思是恨不能早些年头见到天子。
⑹会稽愚妇轻买臣:用朱买臣典故。
⑺西入秦:即从南陵动身西行到长安去。
秦:指唐时都城长安,春秋战国时为秦地。
⑻蓬蒿人:草野之人,也便是没有当官的人。
蓬、蒿:都是草本植物,这里借指草野民间。

品鉴鉴赏:

此诗一开始就描述出一派丰收的景象:“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这不仅点明了从山中归家的韶光是秋熟时令,而且,白酒新熟,黄鸡啄黍,显示出一种欢畅的气氛,衬托出墨客兴趣勃勃的感情,为下面的描写作了铺垫。

接着,墨客摄取了几个彷佛是特写的“镜头”,进一步渲染欢愉之情。
李白素爱饮酒,这时更是酒兴勃然,一进家门就“呼童烹鸡酌白酒”,神色飞扬,颇有欢庆奉诏之意。
墨客的感情传染了家人,“儿女嬉笑牵人衣”,此情此态真切动人。
饮酒似还不敷以表现愉快之情,继而又“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一边痛饮,一边高歌,表达宽慰之情。
酒酣兴浓,起身舞剑,剑光闪闪与落日争辉。
这样,通过儿女嬉笑,开怀痛饮,高歌起舞几个范例场景,把墨客喜悦的心情表现得活灵巧现。
在此根本上,又进一步描写自己的内心天下。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这里墨客用了跌宕的表现手腕,用“苦不早”反衬墨客的欢快心情,同时,在喜悦之时,又有“苦不早”之感,正是墨客弯曲繁芜的心情的真实反响。
正由于恨不在更早的时候见到天子,表达自己的政治主见,以是跨马扬鞭巴不得一下跑完迢遥的路程。
“苦不早”和“著鞭跨马”表现出墨客的满怀希望和迫切之情。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诗从“苦不早”又很自然地遐想到晚年得志的朱买臣。
据《汉书·朱买臣传》记载:朱买臣,会稽人,从前家贫,以卖柴为生,常常担柴走路时还念书。
他的妻子嫌他贫贱,离开了他。
后来朱买臣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做了会稽太守。
诗中的“会稽愚妇”,便是指朱买臣的妻子。
李白把那些目光短浅轻视自己的世俗小人比作“会稽愚妇”,而自比朱买臣,以为像朱买臣一样,西去长安就可青云直上了。
其得意之态溢于言表。
诗题只说“别儿童”,这里用“会稽愚妇”之典故,是有所责怪。

诗情经由一层层推演,至此,感情的波澜涌向高潮。
“仰天算夜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仰天算夜笑”,可以想见其得意的神态;“岂是蓬蒿人”,显示了无比自大的生理。
这两句把墨客犹豫满志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由于描述了李白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理解李白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具有分外的意义,而在艺术表现上也有其特色。
诗长于在叙事中抒怀。
墨客描写从归家到离家,善始善终,全篇用的是直陈其事的赋体,而又兼采比兴,既有正面的描写,而又间之以陪衬。
墨客匠心独运,不是一条大道直通到底,而是由表及里,有弯曲,有起伏,一层层把感情推向顶点。
犹如波澜起伏,一波未平,又生一波,使感情酝蓄得更为强烈,末了喷发而出。
全诗跌宕多姿,把感情表现得朴拙而又光鲜。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庄严宁西南),生于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幼年随父搬家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四十二岁时入京,任翰林学士,但只一年多就离开长安,长期过着流落生活。
李白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墨客,有“诗仙”的美称。
他与杜甫并为唐代最著名的墨客,合称“李杜”。

创作背景:

李白素有远大的抱负,他立志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首相,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但在很永劫光里都没有得到实现的机会。
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已四十二岁,此时他得到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诏书。
他非常愉快,满以为实现政治空想的机遇到了,急速回到南陵家中,与儿女告别,并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的七言古诗,诗中绝不掩饰笼罩其喜悦之情。

来都来了,点个在看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