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无名氏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6首绝美古诗词山川胜景壮美河山尽收眼底

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是南北朝期间盛行于黄河以北地区的一首民歌,作者一贯不得而知,但这首诗歌充满豁达大方、朝气发达的意味,而且所用措辞也夷易亲切,概括力极强,一贯为文学界不可忽略的好作品。
同时,因其朗朗上口,意境幽美,它的流传也历来耐久不衰。

诗歌所描述的是一幅富饶、开阔且活气勃勃的北方画卷,一开篇便用了“敕勒川,阴山下”这样光鲜又大方的简洁之语,对阵势进行概括总结,其格调伟大,民族气息浓郁,给人一种完备不同的地域区分之感。
而接下来就在这幅画卷中添入符合北国风情的范例特色:“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以此两句,读者便可以将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所居进行高度理解,此描写手腕切实其实堪称如椽之笔。
最为随处颂扬的便是末端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它以天与地为难刁难比,让诗歌突显层次之感的同时,又可品读出北方游牧部落的生活现状。
牧人生活于开阔的天地之间,吹着自然之风,不雅观看天地之景,游放牛羊之间,这种知足、富饶、得意其乐,是何等的快活!

这首诗歌内涵大略,但于极简之中却可品极美的他乡风情,且诗歌措辞大气,意境自然,其言、其境之间,不经意间造诣浑然天成之畅快。
金代墨客元好问就对这首诗歌大加讴歌,说:“年夜方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
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
”可见,若论品塞外之美,非《敕勒歌》不可!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玄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是盛唐著名墨客,新乐府运动倡导者,他一向主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而《暮江吟》一诗正是他在履新杭州刺史的途中即景而作。
全诗格调清丽,措辞细致婉转,描景绘色栩栩,实是难得一见的咏景佳作,千百年来,一贯备受赞誉。

诗很短,只有四句,却以贴切的巧喻、新颖的构思,绘出了两幅幽美宁静的大自然图景。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描摹的是金乌西斜、晚霞映江的绮丽画面。
“铺”之一字,看似朴拙,却尤为贴切,既隐晦地点明了韶光线——残阳已经不是“照”水,而是“铺”在水面上,解释夕阳已极靠近地平线,又从侧面写出了独属于秋日夕阳的柔和妩媚,令人平生一种安闲之感。
其余,“半江瑟瑟半江红”一句,则“瑟瑟”与“红”的景致渐变,形象地描述出了江上水天相映、波光粼粼、光影瞬息变幻的明丽。

如此美景,自然令墨客乐不思蜀,由是,自然而然的,他不仅重逢了夕阳,还重逢了月牙。
诗的后两句,描述的便是夕阳沉落之后,月牙初升的情景。
碧蓝的天穹之上,月牙迷蒙,若一柄玲珑的弯弓,月光漫洒,照在江边的碧草上,草叶上初凝的露水缓缓滚动,每一颗都恍若珍珠,调皮唯美,光荣莹润。
而“可怜玄月初三夜”一句则承上启下,不仅联结了残阳与月牙两幅画卷,还直抒胸臆,既表达了墨客对大自然的热爱,又表达了他阔别朝野党争之后悠然闲适的心绪,尤其是“可怜”二字,更将全诗的情绪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五年,也便是1072年,诗名中的六月二十七日便是指这一年的这一天。
苏轼于这一天赏景西湖却突遇大雨,但大雨突至却又倾间天晴,这种稍纵即逝之景比起平日看湖更多一份韵味,于是苏轼即景而作,写下这样一首让人读来唇齿留喷鼻香、鲜活动人的西湖夏日独占风光之作。

读此诗最宜于字中探求意境,当然这也充分表明墨客的遣词用字之精细。
第一句写“黑云翻墨未遮山”,此中“云”为重点,云黑犹如打翻的墨汁,其黑可以想象,如此比喻再逼真不过。
而第二句便是“白雨跳珠乱入船”,此句以“雨”为主,白雨一词最能形容雨势之大之急,且又有时令感,将夏日雨势如注的特点极自然地描摹而出。
最为精妙的是墨客用“跳”“乱”两个字将雨之灵动进行了细致到位的形容,读者只需闭上眼睛,彷佛就可以感想熏染到豆大的雨点凭空砸落的样子,真可谓字字珠玑了。
后面紧随着便是大风瞬间而来,瞬间而去,雨过天晴,水面变得静明一片。
这种犹如过山车式的感想熏染,恐怕在其他诗中难得一见却又灵动唯美至极了。

全诗从云起到雨注,再到风来、天晴,从上到下,由远及近,有静有动,有条有理,闭目细思便有活色生鲜之感,彷佛统统都如此自然而然、感同身受。
墨客在题中写“望湖楼醉书”,一个“醉”字恰到好处,由于墨客不但醉的是酒,恐怕更多的是沉醉于景了吧!

苏幕遮·怀旧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此词写思乡之情。
开头第一句“碧云天,黄叶地”,用了两个比拟非常强烈的色彩,写出了秋日最有特色的景象。
“碧”写出了秋日最高爽的天空,而“黄”写出了秋日落叶最萧索的大地。
天与地便在“碧”与“黄”两种颜色中概括无遗。
在天与地之间,词人再通过纵深的视角,描述了更详细的景物——秋波、山色和斜阳。
首先,词人将详细的“秋波”和抽象的“秋色”相接,再用一个“翠”字藏于“寒烟”之中,在秋日的肃杀中平添几分旖旎的想象。
而“天接水”三字更是在词人的想象中,使高下空间形成了勾连。
在山与水的尽头是不是可以看到我的家乡啊?但是接下来的“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两句,词人美好的想象被“无情”二字冲破了。
芳草的意象写出了离去与思乡,“无情”更是写出人间间离去的痛楚与无奈。

紧接着,下阕开头词情面感迸发,写思乡之苦,韶光由薄暮到了深夜。
描写了一个被乡思折磨得睡不着觉的词人形象,词人说“好梦留人睡”,这不过是反过来说罢了。
于是无眠的词人便起来独自倚着高楼,明月照在他的身上,心却到了远方。
那思乡的忧闷啊!
都说酒能解愁,但是那一碗酒下去,流出来的是两行更加相思的泪。
酒与泪看似两个毫无逻辑关系的事物,被词人奥妙地连接在一起。
以“酒入愁肠”对应前面的“芳草无情”,离去是无奈的,而思念更是无法排解的,这是人类永恒的困惑。
而全词亦于此处结尾。

整首作品上阕写景,下阕写情。
以芳草、斜阳引出乡思,把景与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为写景抒怀的佳作。

望海潮

【宋】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望海潮”是柳永独创之调,就词中内容来看,应是从“杭州是不雅观潮之地”中取意的。
提及来,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有些令民气酸。
柳永生平不得志,屡次科考不中,但还是有心想要入仕,只好走一走偏门。
这首词实在是柳永为拜见当时杭州太守孙何而作,颇多阿谀之语,希望孙何能提携他一把,可惜未能如愿。
但该词却传唱甚广,是流传千古的名篇。

这首《望海潮》一改词人惯常的婉约柔美之风,众横捭阖,浓墨重彩地描述了杭州城的繁华景象和俏丽风光。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是上阕的总起句,以俯瞰视角勾勒出杭州城全貌。
“东南形胜”点来岁夜方向,“三吴都会”点明详细位置,又是“形胜”又是“都会”,这到底是什么地方呢?“钱塘自古繁华”揭开了终极答案。
那么,钱塘有多繁华呢?词人在随后进行了详细描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写人烟壮盛,楼阁重叠,环境美好,正是一派人间天国的景象;“云树绕沙堤,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词人将视线从城中民居移开,转向天堑钱塘江。
这里既是实景描写,将钱塘江波浪彭湃、绿树环抱的画面呈现在读者面前,同时也是对“钱塘自古繁华”的注释,因钱塘江形成的天然樊篱让城池能安全无虞。
这里一个“绕”字一个“卷”字极有情态,前者尽显长堤蜿蜒,后者画出波涛呼啸。
但这些都是外部条件,还不能完备证明钱塘的繁华,于是词人再次将目光投向了城里。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街市上遍布珠宝,家家户户绫罗绸缎,这才是藏富于民的繁华富庶。

下阕词人捉住了杭州的地标特色,详细描述了西湖的人文风光。
首句“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的是西湖不同时令的美。
“清嘉”是题眼,在青峰如簇的群山环抱下,西湖显得尤为清秀,秋飘桂花喷鼻香,夏有荷花长,迤逦风光,让人神往。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高度凝练,非常具有诱惑力。
听说金朝天子完颜亮便是由于思慕“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美景才想要发兵侵宋的,可见此句的魅力。
有景还得有人,“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描述的便是西湖上老百姓欢畅劳动的情景,渲染出一种激情亲切、快乐的生活氛围。
末了这几句是整首《望海潮》的目的所在,词人借对地方主座饮酒赏景、歌咏杭州场景的描述,好好阿谀了一番杭州太守孙何。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塑造了一位风骚威武的地方官形象,而“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则是很明显的阿谀之语,寓回京高升之意。
虽然这首《望海潮》创作目的不那么光彩,但丝毫无损该词本身所具有的艺术传染力,全词感情丰沛饱满,措辞色彩浓郁,沉雄清劲,奇丽自然,自有一股豪放之气。

沁园春·长沙

【当代】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诗人意气,挥斥方遒。
指示江山,激扬笔墨,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这首《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也是近代诗词的名篇。
在写这首词时,毛泽东只有三十二岁,当时国家场合排场动荡,革命形势危急,他看到了公民群众革命斗争的冲动大方激情亲切,其内心之情溢于言表,从而有感作下此篇。

从美学角度来看这首《沁园春·长沙》,我们能感想熏染到它壮不雅观、开阔、恢宏的巍峨气候。
全词上阕写景,以寒秋的江面为背景,湘江北流,潺潺秋水的意境被渲染得更为幽远,而远山、层林又为秋天景色带来红染江面的唯美之象。
在这样万里辽阔的江面,雄鹰展翅,群鱼摆尾,活脱一幅静中有动、实中有虚的生动图画。
它的丰富、它的鲜活是其余一种不同的美,表达着其余一种独特的境界,这意味深远的美已经超越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方风情,于浓墨重彩之间将南方活气尽诉诸笔端。
而在这样的美景中,毛泽东豪迈地将自己与同学们放进当时天下谁主沉浮的激流之内。
于是,一颗爱国的小儿百姓之心,一腔救国的激越之情,犹如雄鹰振翅、百舸争流一样平常鲜活地跳跃而出。

这是一首秋天景色壮不雅观的词,是一幅用情至深的图画,每一个字都透着词人浓郁的激情,每一句词都表现着革命精神的壮志不已。
这种博大、开阔、落地有声,是绝对不同于那些伤秋悲情之词作的,它的卓越正好表现在秋之悲壮、秋之斑斓之中。

#头条创作寻衅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