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非花,雾非雾。它究竟是什么呢?白居易描述了一幅空灵的水墨画,散发出一丝神秘的气息。那似花非花、似雾非雾的意象,仿佛是对人生的一种隐喻。
在尘世中,我们追逐着名利爱情,有时常会陷入迷茫。以为自己捉住了某些东西,犹如认定那是一朵娇艳的花,可仔细核阅时,却又创造它并非所想的真实完美,实际上只是一场虚幻的梦。
人生充满了太多的无奈,我们永久无法预知下一刻会发生什么。就像这神秘的“花非花,雾非雾”,美好与虚幻交织,让人难以分辨。我们在得与失落之间徘徊,在喜悦与悲哀中穿梭。
或许,我们该当学会珍惜当下每一瞬间,存心去感想熏染生活中的点滴美好。不要总是在追逐远方的目标时,忽略了身边的风景。就像欣赏一朵花的绽放,感想熏染一场雾的迷离,在平凡中创造不平凡。
《花非花》
唐·白居易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多少很多多少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这是白居易最难解的一首诗,蕴藉而典雅,委曲而清奇。李商隐的《无题》诸诗实为《花非花》的嫡传。这首小诗所指人物不明,背景故事不清,只有无边的俏丽,耀人眼目、动人心弦。
是花?又不是花,是雾?又不是雾。那么它(也可以是“他”,或者“她”)到底是什么,墨客到末了也没有说,留下朦胧与迷惘,使后世读墨客陷入诗之云雾。比较各种可能的所指,白居易所咏的该当是艺术家的灵感。
灵感如花,俏丽动人,引人欣喜,引人爱怜,但灵感既不能远不雅观,又不可亵玩,无法置于眉睫之前,其迷离愈甚于戴容州所说的“蓝田日暖,良玉生烟”,戴容州所指“诗家之景”,也是艺术灵感,可见戴与白都得到了诗家三味。灵感似雾,环绕团栾,挥之不去,搏之不得,无处不在,又无法指称,但灵感的确不是雾,它们不是实体,只存在于空灵天下,闪现于诗家的心思深处。
第二句承接第一句而下,灵感夜半来,但未必总是夜半来,灵感天明去,但也未必一定等到天明再去,它们召之不来,不挥而去,它们的拥有者不能真正拥有它们。第三句和第四句申述灵感的来和去,更突出它的不易琢磨,不能掌握。两句利用了两个比喻:春梦和朝云。春梦“多少很多多少时”,便是无多时,梦的终了,便是彻底消逝,梦中人梦中事,在梦醒后绝对找不到它的“残留”,灵感与此同质,也无痕,朝云与春梦同质,它也无痕。
中国为诗之国,作诗制赋是文人的家事,千年作诗,文士们积累了丰富的履历,也品尝了无数的甘苦。中国墨客对灵感的认知相称深刻,把这一最难把握的文学命题理出头绪,使人有迹可循。这里的“迹”,依墨客的结论便是“无迹”,白居易此诗,真实便是说的“灵感无迹”这一命题。
陆机《文赋》对灵感的阐述很精妙:“若夫感应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遇、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比照“花非花”,原来白居易所说,与陆机是一个意思,乃至用辞都很相似。白居易之后,晚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超诣”品:“匪神之灵,匪几之微。如将白云,清风与归。远引若至,临之已非。少有道契,终与俗违。乱山乔木,碧苔芳晖。诵之思之,其声愈希。”可以看作是《花非花》一诗的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