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如下:
幼年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是浙江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状元,同时也是唐朝最龟龄的墨客之一。
他生平浮浮沉沉,历经两朝,做到了善始善终。
公元744年86岁的他上书告退归里,唐玄宗以御制诗赠之,还专门为他建筑了一座道不雅观,即“千秋不雅观”。
在他离开京城的那天,太子李亨率文武百官为他饯行,如此荣宠,历朝历代能有几人?
所谓伴君如伴虎,历朝历代,生前高官厚禄,去世后却受尽折辱的大臣,并不少见,例如张居正,生前加封太傅太师,何等荣宠,去世后却被明神宗抄家。
而贺知章呢?没有得到天子的看重,但是却得到了尊重。
在他去世后,继位的唐肃宗还追封他“礼部尚书”,算是真真正正的善始善终。
而这《还乡偶书》便是他这次还乡所写。
诗歌开头两句写出了很多阔别家乡许久的游子的感想熏染。
年少时怀着梦想离开家乡,到了晚年才落叶归根。
虽然乡音并未改变,但是鬓发却已斑白。
这两句将比拟的手腕运用到了极致,“幼年”对“老大”,“无改”对“已衰”,将墨客回到阔别许久的家乡的那种愉快又彷徨的抵牾心里刻画得入木三分。
所谓“近乡情怯”大概便是如此吧。
而这也为后文儿童的讯问埋下了伏笔。
村落口嬉戏的儿童看到这鬓发苍苍的陌生老爷爷,不禁开口问道:“客人您是哪里来?”
明明是还乡,却被当成客人,心中的苦楚可想而知。
但是由于是“儿童笑问”以是又多了几分生活情趣,虽是写哀情,却有几分欢快轻松的意见意义。
后人乃至还将这首诗改编为“瘦小离家胖了回, 乡音未改肉成堆。儿童相见不相识,惊问胖子你是谁”,如此恶搞,更显欢快。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贺知章的《还乡偶书》实在有2首,大部分人只知第一首的笑,不知第二首的泪。
全文如下:
离去家乡岁月多,比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东风不改旧时波。
如果说第一首还有丝丝的欢快,那么这第二首便是完完备全的哀愁了,令人不忍卒读。
这首该当是他回到家里,和亲友交谈后,有感于家乡变革所写的。
贺知章离开家乡的时候大概是30多岁,如今返乡已是86岁,半个世纪,面前的家乡早已不是他影象中的样子容貌了,墨客怎能不感慨万千?
诗歌开头便点明了他离开家乡之久,与其一的“幼年离家老大回”意思差不多。
墨客之以是不厌其烦地一贯强调这一点,紧张是由于他真的离开太久了,久的他都不知该如何表达自己的心情,只能不断地重复,从这也可以看出,墨客在80多岁还能落叶归根也是相称不随意马虎。
而“人事消磨”一句便概括了家乡人和物的变革。
唐人的均匀寿命并不长,像贺知章这样活到80多对的百里挑一,杜甫在偶遇少年深交时,就曾感慨“访旧半为鬼”,贺知章这里该当也是如此。
当年和他一起玩耍读书的小伙伴想必都不在了吧。
物是人非,以是他在末了发出了“惟有门前镜湖水,东风不改旧时波”的感慨。
这50多年,唯一没有变革的大概便是那门前的镜湖水吧。
青山依旧,人面不知何处,这样的伤感引起了千年的共鸣。
大概只有像他一样的游子才能体会到这份哀思吧。
总的说来,贺知章的这两首诗,有笑有泪,但更多的该当是对物是人非,岁月沧桑的感伤,读完笑中带泪。
在他写完这两首诗后,便与世长辞了。
对他来说虽然返乡后诸多伤感,但是能在临终前落叶归根,想必也是欣慰的吧。
- END -
作者:凯紫
看完的读者,记得给凯哥点个赞哦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