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怖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去世,生平真伪复谁知?”

从这首诗的诗名中就可以看出,白居易给自己这首作品的定性是狂放之言。
然而当人们真正读懂后却会创造该诗一点都不大略。

首先,这首诗的创作目的在前两句“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中就已经阐明,那便是要见告众人一个办理猜忌的方法,不要通过占卜这些迷信手段瞎揣摩。
然后诗中又写道“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言下之意便是说,不要急于判断事情的真假好坏,韶光每每能证明统统。

“周公恐怖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去世,生平真伪复谁知?”这四句是全诗的核心,里面通过两个著名历史人物的典故来阐明前四句提出的不雅观点。

白居易自谦为狂放之言的一首诗含义深刻读懂已非少年郎

周公是西周开国元勋,从前辅佐周武王讨伐商朝,首创了周朝八百年基业。
周武王去世后,年幼的周成王登基,周公被委以摄政大权。
当时管叔、蔡叔、霍叔等大臣打算趁主少国疑之际图谋不轨,但又对周公投鼠忌器,于是便散布流言说周公独揽大权,想取代成王自主。
久而久之,流言越传越盛,周成王听闻流言后心中也不免对周公产生疑惑。
周公担心自己的安危,于是辞去相位,跑到封地避祸。

周公离职后不久,管叔、蔡叔、霍叔等人便发动叛乱,欲推翻周成王。
关键时候,周公临危受命率军东征,终极打败叛军,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周公也因此名垂青史。

王莽是西汉末期的权臣。
他为人谦恭,克己不倦,清正廉明,礼贤下士,险些具备了所有人性的优点。
以是朝野高下都对王莽赞不绝口,认为他能与古代贤人相媲美。
可是后来,王莽却篡夺皇位,将西汉江山收纳入自己囊中。

如果当初周公在流言蜚语盛行之时被杀或是病逝,那么历史给他打上的烙印很可能便是逆臣贼子。
而王莽如果在代汉称帝前就去世,那就没人知道他的野心,史籍中的王莽反而可能会留下一代贤人的隽誉。
以是“向使当初身便去世,生平真伪复谁知?”

大部分人在少年期间经历的事情不多,看待事物每每抱着非善即恶的不雅观点。
可真实的人间哪有那么多黑白分明。
一位哲学家曾说过:“世间没有年夜大好人和坏人,只有干好事的人和干坏事的人。
”如果过早对某人或某事下结论,那就很可能被事物的表象蒙蔽,冤屈年夜大好人,放肆恶人。
以是不要轻易作出判断,让子弹飞一下子,韶光总能揭晓终极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