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文再现:
传世版
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
无名 天地之始 有名 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不雅观其妙 常有欲以不雅观其徼(jiao:四声)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帛书版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不雅观其妙,恒有欲也,以不雅观其所徼。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二、差异比拟:
①非恒道也:传世版为“非常道也”。为避汉文帝刘恒的讳,“恒”被改成了“常”。
②万物之始也:传世版改为“天地之始”,
③异名同谓:传世版是“同谓之玄”。
三、理解比拟:
①、我们先来看看“恒”与“常”两个字的含义差异,
恒:此字古字形写作“亘”,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古字形仿照月在天地之间。玉轮弦、望有常,故引申出长久、持久的意思;又引申特指恒心,用作名词;又引申为表示行为动作的常常性,用作副词。卜辞中用作殷先公名。
常:始见于战国笔墨。本义是穿不才身的衣服,也泛指衣服。引申为历久、常常之义,还用来指法典、伦常等。
可见“恒”是比“常”历史更悠久的字,而“常”的本意实在跟“恒”没有太大关系,该当是后来为了避讳,就把“常”字特意拿出来替代“恒”字。以是也就有了后来的“恒常”一词,以是这一惩罚歧实在对付我们理解原文没有太大的阻力。
②在道德经的语境里,天地和万物实在没有差异,大家可以去看看我之前道德经通畅版的解读,常常提到“万事万物”这个词。通畅版之以是做出这样的修正,我个人认为是解读者想表达“道-天地-万物”这样先后的顺序。对付我们理解原文的含义,也没有太大的阻力和差异。
③该当说帛书版的道德经,特意表达了一层意思便是,万事万物虽然都有其各自的名字,五花八门,各自不同,但其内在都表达着本源的“道”,这个“道”须要我们玄之又玄,不断的探索,才能找到个中的奥妙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