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诗选自《全唐诗·王昌龄诗卷》

作者:王昌龄(?~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一说太原(今属山西)人。
开元十五年(727年)登进士第,官秘书省校书郎。
后又授汜水尉,再迁江宁丞。
天宝间贬龙标尉。
安史乱中回籍里,为刺史阊丘晓杀害。
世称王江宁、王龙标。
善于七言绝句,以写边塞、从军著名。
其诗凝炼清新,气势雄浑。
原集散佚。
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采莲曲》是一首描写江南少女采摘莲花的动人诗篇。
诗中将采莲女与碧荷红莲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艺术意境。
荷,属睡莲科多年水生草本植物。
《本经》列莲藕为上品。
邢昺注云:“芙蕖总名也,别名芙蓉,江东人呼为荷。
菡萏,莲花也。
”藕节、莲子、荷叶皆可入药。
花叶供欣赏。

意境优美玩味无穷读王昌龄的采莲曲

诗的开头两句,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了一幅幽美的少女荷塘画:“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荷叶和少女罗裙就像从一种颜色的布料裁出的一样,都是碧绿色的。
少女的花容掩映在盛开的莲花中,看上去彷佛是鲜艳的莲花正朝着少女的面庞开放着。
墨客从现实生活中摄取了一个镜头,真实地反响了江南少女采莲的生动场面。

后两句,描述采莲女在荷塘中时隐时现的情景和忽而传来的歌声:“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乱入:即杂入,混入的意思。
荷叶罗裙,莲花人面,恍然一体,哪是荷叶,哪是罗裙?哪是少女的花容,哪是艳丽的莲花?难以分辨。
稍一错神,采莲女就不见了。
正当人们迷惑寻望之际,荷塘里又传来了悠扬的歌声,这才知道采莲女仍在荷塘中。
这两句写得声情并茂,很富有生活情趣。

总之,墨客在诗中,通过奥妙的艺术构思,将采莲女融入碧荷丛中,组成了一幅和谐统一的荷塘人物画。
正当人们在寻觅采莲女时,出乎猜想地从荷花丛中传来了采莲女的歌声。
这种变革莫测的艺术境界,为读者留下了悠然不尽的情味。
沈德潜《说诗碎语》说:“王龙标绝句,意旨微茫。
”陆时雍《诗镜总论》也说:“王龙标七言绝句……使人测之无端,玩之不尽。
”王昌龄的这首《采莲曲》正表示了这种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