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潮
明代:张岱
故事,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岁岁如之。
庚辰八月,吊朱恒岳少师至白洋,陈章侯、祁世培同席。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章侯、世培踵至。
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稍近,则模糊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看者辟易,走避塘下。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炝碎龙湫,半空雪舞。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
先辈言:浙江潮头,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
译文及注释译文
旧例,在三江镇看潮,实在没有潮水可以看。午后有人盛传道:"今年是暗涨潮!
"年年像这样。
庚辰年八月,(我)到白洋祭奠朱恒岳少师,与陈章侯、祁世培坐在一桌。忽然,海塘上有人高叫看潮了,我迅速前往去看,章侯、世培纷至沓来。
站在塘上,远远地瞥见潮头像一条线,从海宁奔驰而来,一贯到塘上。逐渐靠近了一点,就模糊约约露出白色,犹如驱赶千百群小鹅伸开翅膀拍水飞迸。潮水越来越近,喷出水沫溅起水花,涌起的潮水像百万头雄狮,遮蔽了大江奔流而下,彷佛有怒雷鞭打它们一样,百万头雪狮攒聚在一起,没有一头不争先恐后的。再近些,潮头像飓风一样逼来,水势将要拍打着岸而上。看的人错愕退却撤退,跑着躲避到岸下。潮到塘上,尽力一撞,水花冲击射开,溅起几丈高,地面都被打湿了。潮水旋转着向右而去,被龟山挡住了,轰隆隆十分愤怒,龙湫之水像炒菜一样翻滚不止,洁白的浪花在半空中飞舞。看了让人惊吓眩目,坐了好一下子,神色才沉着下来。
先辈说:"浙江的潮头,从龛,赭两座山冲刷激荡而起。白洋在这两座山之外,潮头却更大,这是为什么呢?"
注释
选自《陶庵梦忆》,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沼兴)人。明末清初的散文家、史学家,其著作有《石匮书》、《琅嬛文集》、《西湖梦寻》等。白洋,山名,在绍兴西北,滨海。故事:旧例,旧俗。三江:俗名三江口,在绍兴市东北40里浮山北麓。实:实际上。喧传:繁盛热闹繁荣流传。庚辰:明崇祯十三年(1640)。吊朱恒岳少师:朱恒岳即朱燮元(1566-1638),字衡岳(一作恒岳),浙江绍兴人。万历二十年进士,历官大理评事、四川左布政使、兵部尚书等,因有功,加少保。崇祯中进少师。去世在官任上,谥号襄毅。吊,祭奠去世者。陈章侯、祁世培:陈洪绶,字章侯,号老莲,晚号悔迟。浙江诸暨人。明清之际著名画家。祁世培,字海槎。两人均是作者的朋友。海塘:堤岸。遄(chuán):连忙。踵(zhǒng)至:纷至沓来,随着到。踵,脚后跟。海宁:浙江属县,南临杭州湾,是不雅观潮胜地。擘(bò)翼:伸开翅膀。蹴(cù)起:蹦跳。鞭:用鞭子打。镞镞(zú):同"簇簇",攒(cuán)聚之貌。形容浪头聚拢涌动的样子。势:水势。辟(pì):同"避",躲避(文中读bì)。辟易:惊退。礴:通"薄",逼迫。这里有撞击的意思。著:同"着",穿着(读zhuó)。旋:急速,立时。龟山:即白洋山,别号乌风山,在绍兴西北50里,滨海。炮碎龙湫:指龙湫之水像炒菜一样翻滚不止。龙湫(qiū):雁荡山瀑布。这句是说潮水像雁荡山的龙湫 瀑布轰碎了。颜:神色,面色。龛(kān)、赭(zhě):龛山在萧山东南,赭山在海宁西南,二山对峙,扼钱塘江入海口。非常:不同平凡。漱激:冲刷激荡。何耶:为什么呢。何,疑问代词"为什么",耶,语气助词,相称于"吗""呢"。岁岁:年年。之:这样暗涨潮的征象。溅:飞溅,溅起。飓风:像飓风。碎:击碎。
赏析文章思路
写大潮水。很有层次,是作者觉得中的层次:首先是,视觉由远渐近。先是"潮头一线",起得平实,此其一。稍近,则"模糊露白",逐渐增加了形容:"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此其二。再近,则"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此其三。很明显,作者采纳层层推进的办法,用墨越来越浓,形容语越来越密。到了第四层次,作者笔锋一转,从潮水转到"飓风逼之"。
写作特点学习本文利用熟习的事物作比喻,以及描写不雅观者的表现来陪衬白洋潮的写作方法。节制文中字词,熟读课文,提高阅读能力和欣赏能力。首先,文章从三个方面的效果来写飓风。先是不雅观者退避,这是从行为效果上表现潮水。接着写到潮水使人"着面皆湿",这是从不雅观潮者的觉得效果上表现潮水。再后是不雅观潮者"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这是从不雅观潮者的生理效果上表现潮水。这样的潮水,已经是很惊人的了;文章在强度上,在手段上,已经做足了。但是,作家又留下了一笔:推测,在白洋山以外,还可能更为壮不雅观。文章已经结束了,而读者的想象却没有结束。这就叫做回味,留下余音。文章层次一 先容看潮的故事二 先容看潮的缘故原由三 先容看潮的经由四 提出对白洋潮的疑问
结尾⒈以疑问句结尾语气比较强烈,内容与开头的"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形成比拟,不仅表达了作者对白洋潮的壮美的惊叹之情,而且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引人探索缘故原由。⒉白洋潮中作者多次从不雅观潮者的角度来描写,这样写的浸染是什么?这样写的浸染是从侧面衬托出白洋潮的声势和力量,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行。3.本文与周密的《不雅观潮》都是写浙江之潮,他们在写作内容方面有何不同?本文只记叙了作者在白洋村落海塘不雅观潮全过程,但是并没有对"海军练习"和"吴儿弄潮"进行描写。
张岱
张岱(1597年~1679年)别号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善于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绝代文学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