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末期,朝内宦官专权,朝外藩镇盘据,天灾人祸,民不聊生。
叛逆的叫嚣声遍布了大江南北,这个曾经盛极一时的李唐王朝,再也找不到曾经繁荣昌盛的影子,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风雨飘摇走投无路的空壳。
如此没落的时期,呈现出很多忧国思民的官员和文人,他们也想努力为这个末期的王朝叫嚣,也想让这浑浊的天下因自己能有所改变,然而如此浊世下,他们中大多数人末了都只能看着自己的期望而无能为力。大概有人取得过小小的造诣,但很快淹没在内忧外祸的朝局中。因此,这个期间的文学著作,很多都是表现百姓疾苦的主题,或是无力改变现状后寄情山水中的情绪。
皮日休,便是个中一位,他的生平经历过各种不公,末了乃至着落成谜。虽然在唐诗史册上,他其实算不得有名气,但在他生活期间的一千多年后,著名的文学家和革命家鲁迅曾评价他为:“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
读书无法换来平等和机遇
皮日休无疑是有才华的,他饱读诗书,尤其崇尚儒家学说,他齐心专心想通过科考进入仕途,以此来实现报国的志向,对付他来说,书本是与自古圣贤沟通的桥梁,也是他充足内心天下的最好办法。
家资是何物,积帙列梁梠。
高斋晓开卷,独共贤人语。
英贤虽异世,自古心相许。
案头见蠹鱼,犹胜凡俦侣。
——皮日休《读书》
万贯家财自是比不上万卷丛书,满屋罗列的书本,会带给他远超金银财宝的安全感,他认为德才兼备的人们一定会相互欣赏,若是生于同一时期,一定会享受着思想和才学的碰撞。他自然将自己归为他们个中的一员,他们都是那样热爱知识,充满思想,他深感读书带给他与其他圣贤互换的机会,仿佛老友相见,一见如故。
梦里忧身泣,觉来衣尚湿。
骨肉煎我心,不是谋生急。
如何欲佐主,功名未成立。
处世既孤特,传家无继承。
明朝走梁楚,步步出门涩。
如何一寸心,千愁万愁入。
——皮日休《秋夜有怀》
这位饱读诗书的才子,想通过科举之路,实现人心理想。对他而言,进入仕途后的荣华富贵都不值一提,他真正想为社稷江山奉献力量,成为名垂千古的一代名臣。然而,现实却无法让他践行这样的空想。他科考的过程十分坎坷,他首次考进士失落败,再次参加考试后以榜单末了一名的成绩勉强及第。
关于他为何是末了一名,《皮日休献书》中曾记载,时任礼部侍郎郑愚担当进士考官时,十分欣赏皮日休考场所著文章,便亲自约见皮日休,不料皮日休不佳的边幅让郑愚惊异,并出言讥讽:“子之才学甚富,入一目何?”
在郑愚看来,皮日休眼睛长得太丑了,仿佛只有一只眼睛,这实在无法和贰心中那位写出精良文章的人联系起来。面对他的讥讽,皮日休答曰:“侍郎不可以一目而废二目”,显然皮日休是在反击郑愚由于自己眼睛不好看而被蒙蔽双眼,虽有两只眼睛,却识人不明。
这样的回应无疑是得罪了郑愚,相传也正是由于这样的过节,皮日休变成了榜单末了一名。
这是皮日休刚考上进士就经历的不公报酬,由于容貌,他的才华就这样被埋没,面对郑愚的嘲讽,他没有阿谀奉承,更不想为了中试而降落身价,巴结高官,这样的性情自然很难在腐败横行的唐末生存。因此,虽然中了进士,但时期和性情早已注定皮日休不可能有远大的政治造诣。
浊世容不下朴拙的情绪
虽然仕途之路频频受阻,但皮日休却始终希望自己能有一番作为,他以笔墨抒发情绪,忧虑着这个日益惨淡的国家,他眼中可以看到平凡百姓的痛楚,对所处的时局表达酸心。
秋深橡子熟,散落榛芜冈。
伛偻黄发媪,拾之践晨霜。
移时始盈掬,尽日方满筐。
几曝复几蒸,用作三冬粮。
山前有熟稻,紫穗袭人喷鼻香。
细获又精舂,粒粒如玉珰。
持之纳于官,私室无仓箱。
如何一石余,只作五斗量!
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
农时作私债,农毕归官仓。
自冬及于春,橡实诳饥肠。
吾闻田成子,诈仁犹自王。
吁嗟逢橡媪,不觉泪沾裳。
——皮日休《橡媪叹》
这首《橡媪叹》描写的是最底层平凡公民的艰辛生活,年迈体弱的妇人,要早早起床劳动,清冷的清晨,映下的是老妇被生活压弯了筋骨的样子容貌。她辛辛劳苦劳作,拾橡子是唯一的生活来源,然而身处这样的浊世,很多人都在争抢橡子以坚持生存,老妇的收入少得可怜。
然而,老妇曾经的生活也是“山前有稻熟”,也是一副年年丰收的景象,但官府的严苛赋税、剥削农人等一系列行为,直至将底层百姓逼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农毕归官仓”,一年到头辛辛劳苦的一点成果,末了半点落不到自己手上,这样的生活形势下,老妇不得不以拾橡子为生。
皮日休通过诗作表达着对老妇和天下劳动人民的同情,也抒发着对现实阴郁、官逼民反的愤恨和无奈。他的眼中见过了不少这样的人,这样的景,他情绪强烈,字字泣血,却一次又一次不得不承认自己对这阴郁无能为力。
国家省闼吏,赏之皆与位。
向来不知书,岂能精吏理。
大者或宰邑,小者皆尉史。
愚者若混沌,毒者如雄虺。
伤哉尧舜民,肉袒受鞭箠。
吾闻古圣王,天下无遗士。
朝廷及下邑,治者皆仁义。
国家选贤良,定制兼拘忌。
以是用此徒,令之充禄仕。
何不广取人,何不广历试。
下位既贤哉,上位何如矣。
胥徒赏以财,俊造悉为吏。
天下若不平,吾当甘弃市。
——皮日休《正乐府贪官怨》
皮日休深知唐朝走到今日的情景,和腐烂的政治制度以及官员能力不敷、腐败盛行有很大关系。这首《贪官怨》中,他生动地讲述了唐朝末年的官员任命制度,政坛大多被豪门贵族把持,这些人中不乏“向来不知书”的无能人士,从未负责读书,更别指望能有所见识。而像皮日休这样苦读圣贤书的人,每每只能做个微不足道的小官,生平都不能奢求政治造诣,更别提施展家国天下的人心理想。
他希望国家可以广纳人才,以真正有学识的人充足官员军队,若是军队中自下向上都是贤明的人,那国家又何至于落入今是昨非的残破局势。然而风雨飘摇的唐朝末世,早已无人听得进他这样的强烈呼唤,或者说早已无人能改变这样的局势了。
他以真实的文风,戳穿着社会的各类阴郁,哭泣的百姓,专横狂的官吏,统统形象都在他的作品中维妙维肖,他努力表达着情绪,为天下叫嚣,成为鲁迅口中“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
穿越千年的文人风骨
皮日休终极着落成谜,何时何地因何种缘故原由去世亡,至今说法浩瀚。黄巢叛逆爆发后,很快盘踞长安,黄巢称帝后任皮日休为翰林学士。有人认为他是被迫加入黄巢大军,也有人说他是眼见唐朝无药可救,主动加入造反军队。
无论何种缘故原由加入黄巢,但黄巢军团并不是拯救唐朝百姓的灵药,这个农人政权迅速在权力中堕落,烧杀劫掠,无恶不作,乃至四处俘虏百姓,以人肉作为军粮。
黄巢虽然动摇了唐末的统治,却没有真正推翻阴郁的天下,更无法建立一个安居乐业的时期。唐军后来弹压了叛逆,皮日休的着落也不知所踪,有人说他是在叛逆结束后被唐军杀害,也有人说他因作诗得罪黄巢而被诛杀。
无论何种去世因,总归皮日休因此一种黯淡的样子离开了政坛和文坛,他留下了朴素真实的诗句,留下了苦寒中耸立不倒的风骨,他活着时候的满腔热血,满腹经纶,都已经定格在历史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努力为天下抗争过,将个人安危荣华置之不理的文人形象。
他历经山河,见过鲜血淋漓的疼痛,才倍动听间不值得。
作者:珮安歌,一个热爱笔墨和火锅的正经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