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夸年夜地说,晚年的刘禹锡将半生的悲情活成了一曲生命的盛宴。
或许是读多了他中晚年的作品,很多人却忘却了曾经的诗豪实在也是长安城中一个斗志昂扬的少年才子。
刘禹锡出生官宦世家,少时师从著名诗僧皎然,19岁(虚岁)时就扬名京城,22岁高中进士,与韩愈、柳宗元一起成为了当时长安城的“闪亮之星”。

这段期间的刘禹锡与城中的文人们多有往来,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便是他年少时在酒宴上写的一首诗。
据明人胡震亨的《唐诗谈丛》记载,当时长安城的诗友们汇聚一堂,吟诗颂词,略有酒意的刘禹锡便当众写了首调皮的洞房诗。
全诗短短几句,看似不苟言笑却句句调皮,流传千年,读懂了令人会心一笑。
让我们一起来品一品:

《换衣曲》

唐.刘禹锡

刘禹锡酒宴写首圆滑的洞房诗写得一本正经读懂了令人会心一笑

博山炯炯吐喷鼻香雾,红烛引至换衣处。

夜如何其夜漫漫,邻鸡未鸣寒雁度。

庭前雪压松桂丛,廊下点点悬纱笼。

满堂醉客争笑语,嘈囋琵琶青幕中。

由于是酒宴上所写,这首诗也确实有点儿“醉”人了。
诗名“换衣曲”,顾名思义,写的便是一次换衣。
诗中描述的是汉武帝与卫子夫的首次见面,当时汉武帝来到平阳公主府内,喝了些酒后便要换衣,有心机的平阳便派卫子夫陪着他去,于是两人就在室内洞房了。
这段历史被多本史籍记载,也为后世津津乐道,刘禹锡凭着自己的想象,在这首诗中对当时的环境进行了再现。

诗的前两句写事情的起因,喷鼻香雾、红烛,一双多情的人儿,朦胧绝美,不落俗套。
三、四两句则引入了鸡啼雁鸣,突出了夜的漫长。
读完这4句,估计颠覆了很多民气中对刘禹锡的印象,没想到不苟言笑的诗豪写起情词来,能如此耐人寻味。

接下来的两句则更是妙笔。
墨客用了14个字,为我们描述了一幅绝美的雪景图:庭院前大雪压着松桂,长长的走廊伸向小路的尽头,青纱灯笼的点点烛光照着这统统。
这一句既可是形容面前之景,也可形容汉武帝和卫之夫当年之景,一语双关。
屋外的寒冷,由于屋内的有情,变得荡然无存,以寒衬暖,妙!
末了的落笔,同样是一语双关。
当二人洞房花烛时,酒席上还在连续,屋内一片谈笑风生。

看得出来,这是刘禹锡年少时的炫技之作。
有人认为它具有一定的讽刺意味,是暗讽当时的天子。
实在,就算纯挚将此诗当成一首情词,实在写得也是颇有唐人之风的。
首先在意境的渲染上,墨客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入手,以景写情,不正面描写人物,却写出了人物的多情。
其次,在字句的利用上,虽写洞房,却点到为止,将俗事写得大雅,高明!
这首诗大家喜好吗?欢迎谈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