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8.17 20:50 播出

《中国影像方志》浙江卷 苍南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苍南篇 预报片

中国影像方志|苍南青花鱼盘拔五更畲族夹缬白矾如珠

三十六都大玉仓寺,乃平邑之名山,其山有玉,故称玉仓。

——《奉宪勒禁》石碑铭文

这是古人对付玉苍山名称由来的记载。

进入五代期间,苍南一带的移民大多来自闽东。
后梁乾化四年,公元914年,吴越王钱镠以横阳之乱既平,遂改县为平阳。
今苍南地属平阳。

1981年,经中心政府批准:以玉苍山为界,山南划分出一个新的县城。
苍,是玉苍山的浓郁色彩;南,指玉苍山以南的地理方位。
苍南县因此得名,沿用至今。

天下矾都 白矾如珠

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苏州富商率先在鸡笼山头建起第一座矾窑。
矾山的明矾是当地主要的贸易物资。

矾窑

白矾

​白矾制作的工艺品

上世纪20年代,地质学家叶良辅等人,用5个月的韶光,对矾山进行了第一次全面的地质稽核,三年往后,他揭橥了《浙江平阳之明矾石》报告,确认矾山的成因,并第一次打算出矾山明矾的矿储量多达2.4亿吨,占天下总量的60%。

打通于上世纪60年代的南洋312平硐矿井,曾经是矾矿的主采矿区。
经由600多年的开采,鸡笼山中如今分布的矿洞多达10层。

苍南碗窑

延续瓷韵三百多年

据《巫氏宗谱》记载:明万历乙亥年(公元1575年),福建汀州连城县瓷工窑匠巫人公在碗窑村落户。
清朝中期,村落里形成了以五大家族为主的瓷号,壮盛期间上万人聚拢,产品远销海内外。

浙江省现存规模较大的一座完全龙窑就在碗窑村落。

碗窑村落在清中期的兴盛,与矾山镇大规模开采矾矿的韶光节点恰好吻合。
工业生产带来的人口聚拢,为藏在深山的碗窑带来了大量客源。
弘大的规模消费,匆匆使碗窑村落的工匠,将产品的重点放在了一个差异于官窑的产品种别——日用瓷上。

由此,碗窑村落出身了具有标志性的产品----鱼盘。
以之为核心的一系列产品,使得苍南成为温州地区最大的瓷器生产基地之一。

“拔五更”

属于蒲壮所城的欢庆仪式

明朝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倭寇反攻袭击壮士所城,将领副千户王山率领1200多绅士兵,与敌军展开殊死搏斗,终极击退倭寇,守住了一方水土的安然。

因倭寇登犯难守,后壮士所城并入蒲门所城,合称为蒲壮所城。
在此后的两百余年里,蒲壮所城先后多次与倭寇发生激烈的城池争夺战,每一次都捷报频传。

公元1384年,蒲壮所城开始建筑。
以奠基石为原点,整座城堡环绕“田”字形设计,街道相贯,里巷互通。

元宵节午夜,迎神的军队便会抬出当地人崇奉的海神“晏公”塑像,进行巡城。
随后,全体古城中险些所有的青壮年男性,都会参与到迎神赛跑当中。
这是蒲壮所城一年气氛的顶点。

据民俗学者考证,“拔五更”再现了古城中明代抗倭将士练兵和庆祝胜利的情境。

畲族夹缬

传承千年的印染技艺

苍南县是温州地区畲族迁入最早的县城之一。
早在明朝弘治年间,畲族的雷氏家族就从福建迁入当时的平邑莒溪十八家,也便是本日的苍南县境内。
历经五百余年景长,定居在苍南的畲族聚落已经多达73个自然村落、共计6个姓氏、25个支系。

历经千年,畲族民歌依然被无缺地保存在凤阳畲族乡的山坳里。
畲族人敬拜以歌演史,婚恋以歌传情,丧礼以歌代哭,日常以歌自娱、以歌代教的风尚从未改变。

2018年6月,在北京举办的2018“大运河文化带非遗大展暨第四届京津冀非遗联展”上,一抹来自苍南的色彩惊艳了全场。

这种独特的印染技法,脱胎于苍南一带的传统手工技艺——夹缬。
以花版雕刻为模具、以靛青为染料,这种包含了多种技艺的民间工艺,凝聚着先民效法自然的聪慧。

本日,传统的夹缬工艺,已经成为许多苍南设计师的灵感来源。
一大批领悟了传统工艺和当代设计的文化产品,正在成为苍南的视觉符号。

2017年,“凝心聚智·复兴矾都”首届天下矾都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高峰论坛召开。
矾山镇曾经供矿工居住的福德湾,经由文创改造,得到告终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名誉奖;同时,苍南矾矿遗产保护作为试点,将被纳入天下遗产预备名录。

苍南,曾经以海的肚量胸襟,收受接管着不同族群的文化;又携带着勇闯天下的文化基因,勇立于时期潮头。

用影像记录当下,以地方表达中国

昨天的变迁,本日的影像,来日诰日的历史

中国影像方志

《苍南篇》

播出韶光:8月17日 20:50

监制 / 闫东 主编 /刘铭 黄丽君

编辑 / 田楚韵 胡悦 张羽(演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