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涯流。
故人西辞黄鹤楼,
译:朋侪在黄鹤楼与我辞别,
烟花三月下扬州。
译:在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孤帆远影碧空尽,
译:孤船帆影逐渐消逝在碧空尽头,
唯见长江天涯流。 (唯 通:惟)
译:只瞥见滚滚长江向天涯奔流。
注释
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贱地带,传说三国期间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事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辞:辞别。
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向下而行。
碧空尽:消逝在碧蓝的天涯。尽:尽头,消逝了。碧空:一作“碧山”。
唯见:只瞥见。
天涯流:流向天边。
天涯:天边,天边的尽头。
创作背景
李白寓居安陆期间,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并很快成了石友。公元730年(开元十八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墨客,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1180篇诗文
赏析
这首诗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去,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谅解的离去。而是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去。其之以是如此,是由于这是两位风骚洒脱的墨客的离去,还由于这次离去跟一个繁华的时期、繁华的时令、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离中还带着墨客的神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去多了点诗意,少了份伤感。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他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以是眼里所看到的无不是美好惬意。这次离去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时令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起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以是这次离去完备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怀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神往扬州地区,又神往孟浩然,以是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随着飞行,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只是为了点题,更由于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墨客常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各类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神仙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遐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觉得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期繁华的长江下贱,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致,而且也透露了时期气氛。此句意境幽美,笔墨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诗的后两句看起来彷佛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贯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贯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逝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韶光之长。帆影已经消散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把稳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卸之处。
末了一句是面前景象,但又不纯挚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神往,正表示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墨客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骚洒脱的墨客的离去,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神往之情的离去,被墨客用残酷的阳春三月的景致,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真切地表现出来
赏析二
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好交游的墨客,他“生平好入名山游”,足迹险些遍及全体中国,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交情的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历来传颂的名篇,这首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写墨客送别朋侪时无限留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故人”一词解释了两位墨客的深厚情意。“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墨客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神仙乘鹤仙游之处。而今两位洒脱洒脱的墨客在此作别,更带有诗意和浪漫色彩。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行的季候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而“三月”又正是春光妖冶,百花争艳的时令。墨客用“烟花”润色“三月”,不仅真切地写出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特色,也使人遐想到处在开元盛世的扬州,那五彩缤纷、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的景象。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利益所,韶光也选择得恰当。
李白对朋侪的这次旅游自然十分欣羡。“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清丽明快的诗句,正表达了墨客内心的愉快与神往。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墨客,当朋侪扬帆远去的时候,惜别之情油然而生。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吾爱孟役夫,风骚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可见李白对孟浩然是多么敬佩,两人的情意是多么深厚。
诗的第三、四句正是写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涯流。”表面看来这两句诗全是写景,实在却有着墨客光鲜的形象。“孤帆”绝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写墨客的全部把稳力和感情只集中在朋侪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墨客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朋侪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末了终于消逝在水天相接之处,而墨客仍旧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涯的江水,彷佛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请托江水,陪随行舟,将朋侪送到目的地。这两句诗表达了多么深厚的交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交情”这个字眼。墨客奥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备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其余在诗歌的用韵上,墨客也颇具匠心地选择了“楼”“州”“流”三个音调悠扬的韵脚,吟诵起来余音袅袅。这与孤帆远去、江流天涯的景象以及墨客目送神驰、情意绵绵的神态十分吻合。再加上措辞清丽自然,意境雄浑开阔,这首诗真是令人越读越爱,百读不厌,无怪乎千古传颂。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批驳李太白七绝的艺术特色时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面远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李太白的七绝在诗坛上的确是独步了。
这首送别诗有它自己分外的情味。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去,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谅解的离去。这首诗,可以说是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去。其以是如此,是由于这是两位风骚洒脱的墨客的离去。还由于这次离去跟一个繁华的时期、繁华的时令、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离中还带着墨客李白的神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去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天下,还险些象黄金一样平常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以是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役夫,风骚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再说这次离去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时令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到扬州,这一起都是繁花似锦。而扬州呢?更是当时全体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以是这次离去完备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怀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神往扬州,又神往孟浩然,以是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随着飞行,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只是为了点题,更由于黄鹤楼乃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墨客常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各类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呢?又是传说神仙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扬州,又构成一种遐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者,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也。给人的觉得决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固然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期繁华的长江下贱,又何尝不是烟花之地呢?“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致,而且也透露了时期气氛。此句意境幽美,笔墨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涯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彷佛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贯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贯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逝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韶光之长。帆影已经消散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把稳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卸之处。“唯见长江天涯流”,是面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纯挚写景呢?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神往,不正表示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墨客的心潮起伏,不正象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骚洒脱的墨客的离去,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神往之情的离去,被墨客用残酷的阳春三月的景致,用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用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真切地表现出来
书法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