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欣赏古诗词的时候,如果用当代人的思维习气,每每会误解墨客的本意。前几天说过何事、何处等词,本日再说说扫地、如何、苍茫、欲知这几个词语。
一、扫地
扫地,动宾构造,本日很常用,便是打扫卫生嘛,清扫地面的灰尘垃圾。这个含义在古代一贯利用,例如三国时魏国王肃编撰《孔子家语.卷二.致思》中:
于是役夫再拜受之,使弟子扫地将以享祭。
古诗中用原意也有,如唐朝崔峒《题崇福寺禅院 》:
僧家竟何 事,【扫地与焚喷鼻香】。
清磬度山翠,闲云来竹房。
身心尘外远,岁月坐中长。
向晚禅堂掩,无人空夕阳。
和尚没啥事,平时便是扫扫地、烧烧喷鼻香。
因清扫,又引申为扫空、消逝、损失的含义,例如《新唐书·祝钦明》:
钦明体肥丑,据地摇头睆目,旁边顾眄,帝大笑。吏部侍郎卢藏用叹曰: 是举五经扫地矣!
常说的斯文扫地,即这个含义,指文人的名誉、信用、地位等完备损失。《论语·子罕》中说到:
"天之将丧斯文也,
在古诗中,也有这种消逝、损失的用法,例如北宋邵雍《不雅观隋朝吟 》:
始谋当日已非臧,又更相承或自戕。
蝼蚁公民贪地皮,泥沙金帛悦姬姜。
征辽意思縻荒服,泛汴情怀厌未央。
【三十六年都扫地,不然天下未归唐】。
三十六年都扫地,不然天下未归唐。公元581年隋朝建国,618年隋炀帝被杀,三十多年的隋朝基业被摧毁,同年,唐朝建立。
其余,在古诗中,扫地却常常作为一个副词利用,例如南朝宋的墨客鲍照《 绍古辞七首 其六》中写道:
开黛睹容颜,临镜访遥途。
君子事河源,弥祀阙还书。
【东风扫地起,飞尘生绮疏】。
文袿为谁设,罗帐空卷舒。
不怨身孤寂,但念星隐隅
东风起,以什么形式起呢?“扫地”而起。这个意思有各处的含义,即东风各处起。相同的意思如
南梁刘孝威《骢马驱》中写道:
十五官期门,二十屯边徼。
犀羁玉镂鞍,宝刀金错鞘。
一随骢马驱,分受青蝇吊。
且令都护知,愿被将军照。
誓使毡衣乡,【扫地无遗噍】 。
起誓要把所有仇敌消灭。毡衣乡,草原之乡,当时的敌国。扫地无遗噍,各处、到处没有残留的仇敌。
各处,又引申为全部、全都的含义,例如李白的《赠韦侍御黄裳二首 其一 》:
太华成长松,亭亭凌霜雪。
天与百尺高,岂为微飙折。
桃李卖阳艳,路人行且迷。
【春光扫地尽】,碧叶成黄泥。
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
春光扫地尽,碧叶成黄泥。春光全部都消逝了,春天已经逝去,绿叶凋落成泥。
邵雍的《芍药》诗中写道:
一声啼鴂画楼东,【魏紫姚黄扫地空】。
多谢化工怜寂寞,尚留芍药殿东风。
扫地空,全都消逝了。
二、欲知与如何
听评书的时候,结束前总会听到一句: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欲知,便是想知道,如何便是怎么样。欲知后事如何,意思是,想知道后面的故事怎么样发展。
在古诗中,欲知除了想知道的含义以外,还有“料想”的意思,例如王维《过福禅师兰若》:
岩壑转微径,云林隐法堂。
羽人飞奏乐,天女跪焚喷鼻香。
竹外峰偏曙,藤阴水更凉。
欲知禅坐久,行路长春芳。
欲知禅坐久,料想到禅坐久了,道路边长满春花。
如何,除了怎么样、为何以外,还有“岂料”的含义。例如李白《见野草中有曰白头翁者》:
醉入田家去,行歌荒野中。
【如何青草里,亦有白头翁】。
折取对明镜,宛将衰鬓同。
微芳似相诮,留恨向东风。
如何青草里,“岂料”青草里。
三、苍茫
苍茫,指辽阔迢遥而望不到边,又指模糊看不清楚,这是比较常见用法。例如王昌龄《沙苑南渡头》中有句:
秋雾连云白,归心浦溆悬。
津人空守缆,村落馆复临川。
【篷隔苍茫雨,波连演漾田】。
孤舟未得济,入梦在何年。
苍茫雨,模糊又无边的大雨。
苍茫,还有表示匆忙或者迷茫的的含义,例如杜甫 《北征》诗中:
天子二载秋,闰八月初吉。
【杜子将北征,苍茫问家室】。
苍茫问家室,仇兆鳌阐明为匆忙的意思,蒋绍愚师长西席认为是迷茫、怅惘的意思。又如《乐游园歌》中:
圣朝亦知贱士丑,一物自荷皇天慈。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
结束语以上几个词语的阐明,参考自蒋绍愚师长西席的《唐诗措辞研究》。
本日还在利用的很多词语,都有多重含义。有的含义本日险些很少利用了,不过还常常存在于针言中,例如此文扫地;有的还在利用,例如每天扫地。
理解这些含义,有助于提到我们遣词造句的能力,在作诗的时候更加得心应手。
@老街味道
不合律怎么办?多记些平仄相反的同义字,就不会说以词害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