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红楼梦》第十五回,掩卷沉思,笔者打心眼里惊叹,曹雪芹所描写的关于“王熙凤弄权铁槛寺”这一回的笔墨,绝对可称得上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最具震荡性的讽刺腐败的笔墨,切实其实可能说便是一篇绝妙的反腐檄文。
曹雪芹画像
《红楼梦》巨大魅力之一,便是对付事宜、情节和人物的描写具有深刻的涵义和奇妙的韵味,读者可以从中读出多层的含义,可以领略到丰富的人生感悟。读者定是不会忘却的,妙玉是曹雪芹着意塑造的一个奇异女子,在她身上,充满静与情、洁与浊、空与尘的抵牾,她既令人同情又很令人惋惜,在金陵十二钗的正册里,关于妙玉画的是一块美玉,而却落在泥污之中,其断语云:“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这欲洁却不能洁,欲空却不能空的酸心遭遇,让妙玉成了一位彷佛是被洁与浊撕裂了生理的人物。有一回,当邢夫人的侄女邢岫烟在向贾宝玉先容妙玉时曾说,妙玉最欣赏宋朝墨客范大成的两句诗:“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而妙玉自称“槛外之人”,宝玉听后如醍醐灌顶,他悟到:“怪道我们家庙是铁槛寺呢!
”。或许,妙玉云游于“空”与“不空”之间,她悟得比别人早,早就对人生有了悟了,也知道尘世人“终须一个土馒头”,以是,妙玉自称是“槛外之人”。而《红楼梦》第十五回的标题云:“王熙凤弄权铁槛寺”。这就对应起来了,说的都是与“铁槛”密切干系。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王熙凤弄权铁槛寺
细心的读者一定会创造,在这一回的故事里,王熙凤弄权的地点实在并不是铁槛寺,而是在离铁槛寺不远的水月庵,这水月庵还有一个浑号,称“馒头庵”。联系起来一想就知道,这是有深刻含义的。妙玉喜好的范成大的诗句是“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而王熙凤弄权的地点是从“铁槛寺”到“馒头庵”,这让人猜到了一个隐含着的深意:拥有铁槛寺家庙的贾府,是何等的壮盛富贵,而“馒头庵”却意指“土馒头”,也便是宅兆,这即是说,贾府里掌管大权的显赫人物王熙凤,威权显赫时可以玩弄权谋,一手遮天,不可一世,而肆意弄权,把事做绝了,当事情暴露之后,也就离“土馒头”不远了。以是说:威权显赫时,“纵有千年铁门槛”,而弄权败露之后,“终须一个土馒头”。
贾府的掌权人王熙凤便是这样,在壮盛富贵时,王熙凤主事秦可卿的葬礼,将丧事大操大办,极尽风光,显尽贾府的奢华显赫,可是后来贾府衰败了,弄权的王熙凤,“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留给她的是“土馒头”。曹雪芹不仅以“王熙凤弄权铁槛寺”来解释盛极而衰的深刻道理,而且,在陈说凤姐弄权的详细故事中,蕴涵着极为深刻的讽刺意味,对付后世当权者,是一个震荡性的警示。
王熙凤
贾府壮盛期间,宁国府出大事了,五品龙禁尉贾蓉的嫡妻秦可卿去世了,这对贾府来说是件大事。秦可卿的身份很不一般,她乃至被认为来自皇室,比如,著名作家刘心武就认为,秦可卿很可能是废太子胤礽的女儿,是废太子的宗子弘皙的妹妹。(参看刘心武《揭谜红楼梦》)当然,这里不评论刘心武的说法是否精确,也不管秦可卿是否真的是胤礽的女儿,但她是宁国府的孙媳妇,年纪轻轻的就去世了,这在宁国府当然是一件大事。贾珍决定为秦可卿大办丧事,有一种不雅观点认为贾珍是由于与秦可卿这位儿媳有不可告人的“扒灰”关系,所以为秦可卿办丧事特殊存心,办得特殊奢华。不管若何,宁国府这一次要办的丧事是非常隆重的,而宁国府短缺能人,没有人能主事丧事的繁杂事务。这时,贾珍决定请荣国府的王熙凤来协理宁国府,由她主持秦可卿的丧事大局。处于壮盛期间的贾府,丧事大操大办,极尽风光。当宁国府送殡军队到了贾府的家庙铁槛寺时,全府上下,家眷年夜家都安排住下,可是,此时王熙凤以为不清闲,或许是由于寺庙男性太多了,王熙凤以为留下住欠妥,于是,王熙凤就离开铁槛寺,到了不远处的水月庵,准备在那里歇息。这水月庵浑号叫“馒头庵”,执绋的这一天,凤姐住进了“馒头庵”,这是很有深意的。
凤姐到了馒头庵,小坐了片时,便回至净室歇息,此时,老尼送着跟来了。由于没有别的事,众女眷都陆续散了,各自去歇息了,老尼见凤姐跟前只有几个心腹小婢,便趁机向凤姐说:“老尼正有一事,要到府里求太太, 先请奶奶一个示下。”凤姐问老尼是什么事。老尼道:“阿弥陀佛!
只因当日我先在长安县内善才庵内出家的时节,那时有个檀越姓张,是大财主。他有个女儿小名金哥,那年都往我庙里来进喷鼻香,不想遇见了长安府府太爷的小舅子李衙内。那李衙内齐心专心看上,要娶金哥,丁宁人来求亲,不想金哥已受了原任长安守备的公子的聘定。张家若退亲,又怕守备不依,因此说已有了人家。谁知李公子执意不依,定要娶他女儿,张家正无计谋,两处难堪。不想守备家听了此言,也不管是非黑白,便来作践辱骂,说一个女儿许几家,偏不许退定礼,就打官司告状起来。那张家急了,只得着人上京来寻道路,赌气偏要退定礼。我想如今长安节度云老爷与府上最契,可以求太太与老爷说声,丁宁一封书去,求云老爷和那守备说一声,不怕那守备不依。若是肯行,张家连倾家孝顺也都宁愿。”
这一段描述露出很多故意思的信息,首先,这个老尼很不大略,她对凤姐的性情摸得很透,她跟到凤姐住的地方来,挑着没有外人的时候对凤姐说话,先是既奉承又哀求,很谦恭地说话,接着,用激将法来吊凤姐的胃口,说本来是要去求“太太”办的,这“太太”便是王夫人,这儿先来请示凤姐,这是要刺激好强的凤姐,让她对要办的事提起兴趣。小说有先容,说这老尼是水月庵方丈,号“净虚”,而实际上,这老尼既不“净”亦不“虚”,她喜好惹是生非,本来,她是该负责寂静教化的,但她却喜好问鼎尘世的事。“净虚”老尼不甘虚度光阴,她贪婪地冲着很实际的权利去的。从“净虚”话语中,不丢脸出,她所说的事很不大略,是两个官员为争一个年轻女子而斗得不可开交的事,一方是长安府府太爷的小舅子李衙内,另一边是原任长安守备的公子,李衙内看上了张大财主的女儿金哥,执意要娶金哥,而金哥早已受聘给守备的公子,守备的公子不但不退聘,还将张财主告了,打起官司来了。两边相持不下,而张大财主夹在中间,惨了,只好到京城找道路。显然,老尼之前一定是受过张大财主的恩情,这回她受托找到凤姐,是求帮着办理问题的。令人惊奇的是,这个老尼对官场很行家,她知道那惹事的守备一定会畏惧长安节度使云老爷,并且,老尼还知晓云老爷与贾府的关系很不一般,她谎称要让王夫人对贾政说说,写封信给云老爷,叫云老爷对守备说去,事情是可以办理的。
这时,凤姐被老尼用激将法刺激一下,兴趣来了,小说里是这样写的:
“凤姐听了笑道:‘这事倒不大,只是太太再不管这样的事。’老尼道:‘太太不管,奶奶也可以主见了。”凤姐听说笑道:‘我也不等银子使,也不做这样的事。’净虚听了,打去企图,半晌叹道:‘虽如此说,张家已知我来求府里,如今不管这事,张家不知道没工夫管这事,不希罕他的谢礼,倒象府里连这点子手段也没有的一样平常。’”
这老尼一点儿也不“静虚”,反而是一个老于光滑油滑的狡黠老尼姑,她深知凤姐十分要强,是一个把面子看得很重的人,因而,她连续用激将法,说什么“已知我求到府里,……倒象府里连这点子手段也没有的一样平常”等,凤姐是一个高慢实足的少奶奶,岂能容忍别人看轻她,看轻贾府呢?这里有一个细节需把稳到,当凤姐说到“我也不等银子使……”的时候,老尼便“打去企图”,或许,老尼本来是想让凤姐白白帮她的,而当凤姐提到银子,老尼以为让凤姐白帮忙是无望了,于是,老尼只好连续引发凤姐的兴趣,凤姐果真忍不住,此时想脱手了,连续看看,小说写得非常精彩:
“凤姐听了这话,便发了兴头,说道:‘你是素日知道我的,从来不信什么是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你叫他拿三千银子来,我就替他出这口气。’老尼听说,喜不自禁,忙说:‘有,有!
这个不难。’凤姐又道:‘我比不得他们扯篷拉牵的图银子。这三千银子,不过是给丁宁说去的小厮作盘缠,使他赚几个辛劳钱,我一个钱也不要他的。便是三万两,我此刻也拿的出来。’”
老尼的第二步激将法见效了,生性好强而又爱财如命的凤姐,在老尼刺激下露出了贪婪本性,此时,凤姐还对老尼说出了一番天不怕地不怕的理来,目的是为了拿银子拿得派头。凤姐很虚伪,明明是冒死想索取三千两银子,却说拿银子是给办事的小厮的,为了粉饰自己的贪婪,凤姐还自吹说什么自己“便是三万两也拿得出”。深谙尘世道行的老尼,见凤姐已中计,心里很高兴,敦促着凤姐要快点帮忙:
“老尼连忙答应,又说道:‘既如此,奶奶嫡就开恩也罢了。’凤姐道:‘你瞧瞧我忙的,那一处少了我?既应了你,自然快快的了却。’老尼道:‘这点子事,在别人的跟前就忙的不知怎么样,若是奶奶的跟前,再添上些也不足奶奶一发挥的。只是俚语说的,能者多劳,太太因大小事见奶奶停当妥善,越性都推给奶奶了,奶奶也要保重金体才是。’一起话奉承的凤姐加倍受用,也不顾劳乏,更攀谈起来。”
老尼对凤姐要强爱虚荣的脾气摸得很准,她很有针对性地把吹捧人的办法用上,她夸了王夫人,更夸了凤姐,还假惺惺地关心凤姐别累坏身子。一个称号为“净虚”的老尼姑,竟是一个吹嘘拍马的顶级高手。
之后,凤姐果真雷厉风行,她悄悄将事情交给管事的来旺儿去办,来旺儿急忙进城找帮人书写文书的相公,假托是贾琏嘱咐办的,修书一封,连夜往长安县去,找到那个叫云光的节度使,因贾府原来对云光有恩,这点小事,云光岂能有不允之理,于是便回书,凤姐得了云光的复书,知俱已搞妥,心里很得意。老尼得知信息后,很快关照了张家,那守备家也只好忍气吞声地退了原定的聘礼。
可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虽然张大财主和他的妻子爱势贪财,但是,他们养育的却是一个知义情真、刚毅不屈的女儿,闻知父母退了之前的聘礼,便悄悄自缢身亡了,而那守备之子更是情深义重,得知张家女儿金哥自缢,遂也投河而自尽,不负妻义,随着金哥去了。张大财主和李衙内两家到头来落了个人财两空。而两位年轻男女,为了爱情,宁愿去去世,值得敬佩,他们比那些势利的家长们情真意切多了。
在这一件事中,老尼和凤姐朋比为奸,相互勾结,弄权取利,老尼从张大财主那里得到了好处,凤姐坐享了三千两银子,而王夫人、贾琏等却一无所知,一贯蒙在鼓里。而凤姐有了这一次弄权的成功履历,之后便胆子更大了,她加倍随意率性妄为,假权牟利的事越干越起劲,到后来,后果就非常严重了。
曹雪芹关于“王熙凤弄权铁槛寺”的阐述,让读者深刻地领悟到,是什么样的笔墨才叫做震荡性的笔墨,是什么样的笔墨,才是真正具有深刻讽刺意味的笔墨。曹雪芹手中的笔,真是太神了。
读者可以负责想一想,凤姐在水月庵受贿弄权时,正是宁国府在为贾蓉的嫡妻秦可卿办丧事的时候,而且,作为荣国府的孙媳,王熙凤是被宁国府请过来主持丧事的,大丧期间,这样一位葬礼的主持者,这样一位孙媳辈的年轻女人,在那个十分强调忠孝礼仪的期间,在贾府大家族的悲哀气氛中,在长辈们都在遵守办丧礼仪时,照理,王熙凤该当是非常悲痛的,而且,她与秦可卿关系非常好,秦可卿又是低她一辈的,却这么早去世了,王熙凤该是感到非常悲痛的。但是,王熙凤却丝毫也不顾丧事礼数,不顾孝道,不为秦可卿的去世感到悲痛。在奔丧这一分外期间,她却忙着弄权敛财,只顾着知足自己的贪婪希望,狐假虎威地弄虚作假,仗势欺人,导致了两条人命没了。
读者该当能悟到,曹雪芹讲的虽然是关于王熙凤弄权敛财的事儿,但是,他笔锋所指,是对当时的封建礼制,对封建大家族的忠孝仁义的巨大讽刺,曹雪芹以锐利无比的笔,戳穿了封建大家族堂而皇之的尊礼守孝的假面具,使假仁假义、弄权敛财的本性暴露无遗。
曹雪芹的笔更锋利的还表现在于对老尼入木三分的刻画,这老尼是水月庵的方丈,是老资格的尼姑,修为很有些年头了,教化本该也是有了一定的境界了。人们常说,出家人全心向佛,心如净水,佛性清净,可见,修为韶光越长,对佛性的了悟也该更深,可是,这位净虚老尼却并非如此,她的言行非但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佛性教化,而且,她是不“净”也不“虚”,她修心不净,处事不虚,不仅尘凡未了,而且还老于光滑油滑,奸猾得很。这位老尼身在水月庵,却深深参与尘世,她眼睛盯着庵外,滥权取利,对上,巴结王谢权贵;对下,勾搭地方豪强,把水月庵当成她的干预尘世事务的权利场。王熙凤之以是会弄权敛财,张家女儿和守备之子之以是会双双以身殉情,皆是由这位老于光滑油滑、狡诈可恶的老尼方案和指导所致。这位身在庵中,号称“净虚”的出家老尼,竟是如此深地参与尘世的繁芜关系之中,竟会对俗世的权势关系如此谙熟,竟能如此闇练地依托豪门干着那恶行的勾当,这真是太有讽刺意味了。作为出家人,老尼是个比权贵还坏,比贪官还可恶的伪善者,是一个一点儿也不“净虚”的污浊的人。对这位“净虚”老尼,评论家早就看出她的伪善了,当一位称为吴太太的信佛者送了十两银子请这位净虚念“血盆经”时,脂砚斋评论胡太太是“胡涂人”。确实,胡太太非常糊涂,她未能看清“净虚”老尼伪善的真面孔。实在,现在一些人所谓的“方外之人”,如果是假信佛,能真正超凡脱俗?他们只不过是带着假面具,以分外的办法参与世俗利益活动而已,而且,他们参与更深,更恐怖。
此外,在曹雪芹的笔下,长安县的张大财主也太会找关系了,他是一位闇练于进行官商勾结的主,他对奇门怪道的社会关系十分娴熟,能找到水月庵的老尼来为他摆平难事,这路子走得也太绝了。当时,他碰着的难题可不小,一边是得罪长安府府太爷的小舅子李衙内,另一边是得罪原任长安守备的公子,张大财主的女儿被扯在长安县两大权势人物之间,险些是无法办理的天算夜难题。可是,这位大有道路的财主爷,竟能知道铁槛寺是贾府的家庙,并知晓离铁槛寺不远有个水月庵,而且还知道水月庵的老尼与贾府关系密切,特殊是知道老谋阴算的老尼能说服王熙凤帮他办理难题。张大财主对豪门、官场乃至寺、庵等繁芜关系理解得太深透了,于是,张大财主用银子开路,由老尼助恶,借助贾府的权势,调动节度使云老爷来为他说话,逼得守备大人忍气吞声地退聘礼。张大财主用三千两银子打通了统统枢纽关头,可惜的是,终极害去世了自己的女儿,还让守备的儿子也陪上性命。
在曹雪芹的笔下,带着假面具的人面具都被无情地戳穿了:张大财主为攀上现任的长安府府太爷,让他女儿退去了长安县原守备公子的聘礼,引起长安县两大权势人物的抵牾,为理解决困境,张大财主使了一大笔银子,使得“出家”的老资格尼姑积极帮着折腾,王谢豪门的管家媳妇也出来弄权使诈,受贿贪财;节度为报恩也畏于权势违规逼属下办事,守备大人无可奈何只好听话。在张大财主的银子面前,庵里方丈,豪门媳妇,地方高官,领兵要员等,都忙乎乎地转起来了,这哪里是在为朝廷办公事,完备是在弄权作歹。
读者不妨想一想,凤姐这样一位豪门王谢的的主事媳妇,背着婆婆、丈夫,狐假虎威地在大丧期间受贿弄权;方丈老尼姑为地方大财主行贿走后门;地方官员和领兵将领为儿子争女人斗得不可开交,后又服从于权贵高官而草草了却了事,银子成了让所有事情运转起来的灵丹灵药。这解释什么?解释当时的王朝已经彻底糜烂了,还会有救吗?曹雪芹的笔,真是太厉害了。
《红楼梦》十五回关于“王熙凤弄权铁槛寺”的笔墨,给读者的是最具讽刺意味的精彩情节,是一篇震荡性的反腐檄文。曹雪芹的如椽之笔,以其无比锐利的笔锋,直刺腐败王朝的各处症结,是触目惊心的警示。
当今,中国正在积极推进反腐的深度和广度,曹雪芹笔下对腐败和阴郁戳穿和讽刺,该当是能引起大家的警觉和寻思的,劝那些欲想搞腐败的人,好好读读悟悟范成大的诗:“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