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辛弃疾任浙东安抚使的时候,他曾登上会稽蓬莱阁,并写下了下面这首《汉宫春·会稽蓬莱阁怀古》。当然,同期间辛弃疾还写下了其余一首《汉宫春·会稽秋风亭不雅观雨》,但是有人说,实在这两首词中“怀古”和“不雅观雨”应该颠倒过来,由于风雨亭的不雅观雨词,词中并无雨,而蓬莱阁怀古的上片却都是写雨的景象。此处我们屈服原作,以“会稽蓬莱阁怀古”为题,但这一差异,望大家周知。
汉宫春·会稽蓬莱阁怀古
辛弃疾
秦望山头,看乱云急雨,倒立江湖。不知云者为雨,雨者云乎。长空万里,被西风、变灭须臾。回顾听、月来日诰日籁,人间万窍号呼。
谁向若耶溪上,倩美人西去,麋鹿苏州?至今故国人望,一舸归欤。岁去暮矣,问何不鼓瑟吹竽。君不见、王亭谢馆,冷烟寒树啼乌。
上片写景,但同时也有抒怀,是景中有情、寓情于景的写法。首三句写道:“秦望山头,看乱云急雨,倒立江湖”,辛弃疾所登的蓬莱阁在浙江绍兴(即会稽),秦望山,便是会稽山,而这里听说是秦始皇当年巡视大海并敬拜大禹的地方。词人以此开头,很难不令人想到这些往事,统一中原,这是辛弃疾最希望看到的。词人遥望会稽山,看到疾风骤雨而来,并以“倒立江湖”来形容这种景象,当真是生动之极。
继而化用《庄子》“云者为雨乎,雨者为云乎”的句意,写道:“不知云者为雨,雨者云乎”,云层是为了降雨吗?降雨是为了云层吗?实在庄子是设问句,不才文中给出了回答,说两者并非谁为了谁,而是自然之理,自然让它们这样运转罢了,没有其他的东西干涉。辛弃疾此处彷佛是沿用其意。
接着“长空万里,被西风、变灭须臾;回顾听、月来日诰日籁,人间万窍号呼”,词人写天色忽然变革,西风吹来,云散雨收,于是明月升起,听着四下狂风吹过的声音,词人彷佛悟出了一个道理。风雨、阴晴,实在都是一霎光阴的事情,是“变灭须臾”的,万事万物都在不断的变革中,以是不能拘泥于固定的思想或模式。
下片开始怀古抒怀,借古人之事来诉说自己心中之情。首三句是在说春秋时的绅士范蠡,“谁向若耶溪上,倩美人西去,麋鹿苏州”,当年,越王勾践被吴国打败后,起誓要报仇,于是卧薪尝胆,又屈服文种大夫的伐吴七术,范蠡又亲自来到若耶溪边找到了西施,献给吴国,吴王果真贪恋西施等人的美色,开始荒废朝政,吴国大臣伍子胥曾劝吴王说“臣今见麋鹿游苏州之台”,可是吴王不听,后来果被勾践灭亡。
但是,勾践胜利后,范蠡却以“勾践为人,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的意见,带着美女西施,泛舟五湖去了,“至今故国人望,一舸归欤”。实在辛弃疾提起范蠡,并不是没有寓意的,范蠡是帮助越国打败吴国的主要元勋,文韬武略,险些样样精通,这与辛弃疾类似,可是不同的是,范蠡得到越王勾践的信赖和重用,可是辛弃疾呢?自从南渡往后,常常遭到排挤和打击,虽然心中有善策万千,可是只落得“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雇主种树书”的结果。如此怎能不令民气绪难平?怎能不令人悲愤交加?
“岁去暮矣,问何不鼓瑟吹竽”,是说现在一年将近了,为什么不去鼓瑟吹笙地热闹一番呢?《诗经》中有句云:“我有高朋,鼓瑟吹笙”,辛弃疾彷佛有些无奈,他想要及时行乐吗?当然不是,如果是这样,何必到了六十四岁高龄了才想通?
末了他又说:“君不见、王亭谢馆,冷烟寒树啼乌”,东晋时的王、谢都是大士族,而且都和会稽山比较密切,王羲之曾在会稽山有兰亭之会,谢安在会稽山东有别墅,可是现在呢?这些旧宅故居,这些名门王谢曾经生活的地方,只有“冷烟寒树啼乌”,一片冷落而已。
实在辛弃疾下片所怀之古,是有正反两种感情的。他怀念范蠡,是希望能够像范蠡一样,为国家竭尽全力,他提及王谢家族,是流露了对现实的不满,辛弃疾虽然已经六十四岁了,但是渴望报国的忠心不改,但是他也知道,自己很难回天,以是不禁发出光阴易逝,人生短暂的哀叹,“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