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
从军行七首
唐 王昌龄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薄暮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烽火城西百尺楼
第一,“关山月”指什么?第二,“无那”怎么读?第三,“孤城”与“玉门关”是什么关系?第四,“黄沙百战穿金甲”中“穿”字作何解?第五,为什么要破“楼兰”?第六,“吐谷浑”怎么读?第七,为什么要生擒“吐谷浑”?下面我们来磋商一下。
《从军行》其一大意是: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薄暮时分,独坐在戍楼上听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演奏的是《关山月》的调子,无奈笛声更增长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
更吹羌笛关山月
如果对诗意不理解而望文生义的话,很可能认为“关山月”是指关山的玉轮,由于李白与陆游都有以“关山月”为题的诗篇。但是这里“关山月”却与玉轮毫无关系,而是指乐府曲名,属横吹曲。多为伤离去之辞。《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
“无那”是“无可奈何”之意,“那”在此处作“奈何”解,但是你知道它的读音吗?在这个义项中,“那”读作nuó,而非nà。你读对了吗?
无那金闺万里愁
这七首诗中,最为人推崇确当属第四首,这首诗大意是: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反攻袭击之敌,誓不返回家乡。个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
关于对“孤城遥望玉门关”一句,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解读,老沙认为,这一句该当是“遥望孤城玉门关”的倒文,“孤城”即“玉门关”。唐诗中常常涌现以汉代唐的环境,在汉代,只有向东进入玉门关,才算进入大汉国土。以是才留下了班超“生入玉门关”的典故。因此这里“遥望孤城玉门关”寄托的是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之“穿”字,并不是很多人理解的“穿着”之意,而是“穿破、磨破”,试想坚固的金甲都磨穿了,战斗该多么残酷,多么激烈,多么频繁,将士们的意志又是多么武断。如果理解成“穿着”,境界全无。
我们本日说到楼兰,是很多民气中俏丽的名字,但历史上并非如此。它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本为汉时西域一小国,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搭,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者,形成了沟通西域的巨大障碍。后来更名为鄯善国,公元4世纪之后,北魏灭鄯善国,楼兰国至此灭亡。在唐代,楼兰早已不在了,但其恶名却流传下来,以是此处用它指代西北地区侵扰边疆的少数民族政权。
黄沙百战穿金甲
《从军行》其五写了一场在恶劣景象夜袭敌营的战斗,大意是: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阴暗,前哨军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出击。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天夜间在洮河的北岸和仇敌展开了激战,刚刚听说与仇敌交火,现在就传来了已得到大捷的。
吐谷浑,读作吐谷(yù)浑。中国古代一个刁悍的少数民族,是晋时鲜卑慕容氏的后裔。吐谷浑既是民族名称,也是其首领名称。吐谷浑军队曾经击败唐军,统治过吐蕃,一度成为大唐西北边陲的最大威胁,以是,要对吐谷浑用兵,要生擒吐谷浑。直到唐高宗时,唐朝与吐蕃的联军才将其击败。
不破楼兰终不还
虽然都在读诗,但有的人有口无心,诗读过了,但并不一定已经理解了,节制了,如此又何以做到“使人灵透”?这七个问题,看过老沙的解读,你还满意吗?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不慎触犯了您的权柄,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