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未曾老,又是一年春光好。

一树花开,一川芳草,一抹斜阳,一帘烟雨,远山叠翠,幽岫含云,杨柳拂面,绿水清波,所有的美好都如约而至。

春渐深,意渐浓,伫立在三月的晴空下,任东风拂过面庞,暖阳泻入心房。

想起黄庭坚的一句词“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出自他的《水调歌头·游览》,句句超凡脱俗,令民气醉。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在黄庭坚这首词中与山水共清欢

“水调歌头”这个词牌名,想来大家并不陌生,苏轼曾填过一首中秋词,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作为苏轼的弟子,黄庭坚这首《水调歌头》无论是遣词造句,亦或是写景抒怀,都隐约可见其师之风骨。

和苏轼一样,黄庭坚的仕途也不甚顺畅,尤其是晚年,曾两次被贬出京。

第一次是1095年,因编写《神宗实录》失落实的罪名,被贬巴蜀黔戎一带。

1100年,宋徽宗继位后,曾短暂复起,没多久又因一篇《荆南承天院记》被冠上了“幸灾谤国”之罪,被贬宜州(广西)。

人至晚年,流落异域,该是何等凄凉!

但黄庭坚并没有因此颓丧,反而展现出了一种超越凡人的豁达胸襟,“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曲”。

这首《水调歌头》也是他晚年的代表作,通过描写一次春游的经历,抒发了词人超然物外的旷达情怀。

词的上半阕开头两句“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引用了《桃花源记》的典故,一下子便将读者摄入一种浪漫俏丽的意境中。

接着两句便开始对“武陵溪”展开描写:溪水潺潺,四周是灼灼盛开的桃花,桃花树上又有黄鹂欢畅地鸣叫着。

这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动手,将烂漫春光写到了极致,读来令民气醉。

接下来从“我欲穿花寻路”到结句“红露湿人衣”,既是写景也是抒怀。

他想要穿过花丛探求出山的道路,却在不知不觉中走到了白云深处。

他想在这白云环抱的山顶,一吐胸中的浩然之气,化作虹霓直入九天,又害怕那晶莹的露水,打湿了衣裳。

这几句和苏轼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有异曲同工之妙,表达了词人想要摆脱烦恼人间,却又有所顾忌的抵牾生理。

接着再来看下半阕,换头三句是词人的想象。

他抱负着自己,坐着玉质的石头,倚靠在玉枕上,抚着金玉所制的古琴。

“玉”象征着高洁,“金”代表着武断,以是玉石、玉枕、金徽这三个意象展现了词人不流于世俗的清高形象。

接着的两句“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表达的是一种知音难觅的惆怅之情。

但词人毕竟是豁达的,接着笔锋一转,“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这几句利用了象征的手腕,表明了词人所行的目的。

“灵芝仙草”即开头所言的“瑶草”,“朱唇丹脸”对应的是“溪上桃花”,前者象征山野志趣,后者象征富贵功名,“长啸亦作甚”,这是词人在告诫自己也是劝诫众人,不要汲汲于功名利禄。

末了结句“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化用了李白诗句“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的意境。

只此两句,无论是上阕将离未离的抵牾生理,还是下阕知音难觅的惆怅之情都一扫而尽,词人仿佛完备陶醉在这山水明月之中,忘怀了所有的烦恼。

全词来看,词人描述了一幅宛如人间瑶池的溪山春景图,又刻画了一个遗世独立,洒脱疏狂的绅士形象,心情方面虽也有过抵牾纠结,但从整体来看,词人的情绪是积极的,情怀是豁达的。

整首词融写景抒怀于一体,就像清代黄苏在《蓼园词选》所言“一往深秀,吐属隽雅绝伦”。

一缕东风,扫落岁月寒霜;一帘春雨,洗涤陌上尘埃;一抹春光,可掩光阴荒凉。

趁着花事恰好,微风不燥,停下匆忙的脚步,放下心底的杂念,携一抹诗意,走在春光陌上。
让花的馨喷鼻香,熏染岁月的闲愁;让云的舒卷,抚平心中的焦躁。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在黄庭坚这首词中,与山水共清欢。

-END-

作者:解忧诗词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