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苍山上松,飒飒松根雨,

松子落空山,朝来不知处。

三百多年前,清代著名学者、墨客朱彝尊登上温州城区松台山,写下一首意境深远的山水诗。

史料记载,松台山“因山坪如台,上多松树”而得名。
大墨客朱彝尊的《松台山》写出了温州九山之一松台山的山林逸趣,与唐代“诗佛”王维的“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有异曲同工之妙;个中又蕴含禅意,与松台山“净光山”的别称相呼应,这使它成为历代吟咏松台山的诗词中,“最松台”的一首。

苍苍山上松飒飒松根雨这首最松台的名诗是谁写的你知道吗

20世纪30年代的松台山

温州这座千年古城,虽然僻处江南一隅,但从来不缺少一流学者文人的光顾,从王羲之、谢灵运,到孟浩然、陆游、朱熹、朱彝尊,正如孙扩图笔下所云,“温州好,别是一乾坤”。

大墨客客游温州

清康熙元年(1662年)年底,34岁的朱彝尊客游温州。

此时,这位清初最高级的学者,还只是一位崭露锋芒的青年文人,没有后来一系列的“光环”:清代词坛领袖、“浙西词派”创始人,与纳兰性德、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清初浙派诗开山祖,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诗宗;精于金石,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

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音畅),号竹垞(音茶),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别号金风亭长,浙江秀水(今嘉兴)人。
朱彝尊在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授翰林反省,后入直内廷,参与修《明史》。

朱彝尊

出身明朝宰辅之后的朱彝尊,有过血气方刚的抗清岁月。
他与浙江绍兴秘密抗清团体魏耕、朱士稚、陈三岛等人交往密切。
这个团体中最主要的成员魏耕,是南明延平王郑成功、兵部尚书张煌言发动的“长江之役”的建言献策者。
郑成功根据他的计谋,一度围攻南京,收复浩瀚州县,震荡清廷高下。
顺治18年(1661年),魏耕等人被告发,史称“通海案”,于次年6月被杀。

而就在顺治18年7月,苏州发生著名的“哭庙案”,著名文人金圣叹被杀。

在这样的氛围下,为避身远祸,朱彝尊来到阔别京城的温州,在永嘉县令王世显幕府中作布告,在这里驻留了长达10个月韶光。

在他的《曝书亭集》里,这趟温州之行一共写了30题、54首诗,其余还有《东瓯王庙碑》等文章,加上其它散落集外的诗文,总数在60首旁边。

朱彝尊的《永嘉杂咏》,为温州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与他并称“南朱北王”的王士祯论朱彝尊,就曾说自己“尤爱其少时永嘉诸诗”。

追寻谢灵运诗路

或许是与一千年多前的谢灵运怀着同样的心情,对温州山水也有着同样的热爱,朱彝尊自称“我亦沉冥山水人,振衣便可称同调”。
来到这块“由来谢客娱 ”的“洵美东瓯地”,他在温州追随山水诗鼻祖的诗路,一起行来一起吟。

谢灵运

温州市区、永嘉、乐清等地,处处留下朱彝尊的踪迹。
他笔下的温州山水幽美,人文俊秀。

他追随谢灵运的脚步,把城区的积谷山、华盖山、春草池、南亭、北亭、西射堂、江心屿等景点走遍,还到乐清雁荡山斤竹涧,永嘉绿嶂山等地。

江心屿

在《春草池》中,他感叹“谢公去已久,空余池上楼。
东风园柳色,朝夕使人愁”。
他在江心屿留下了好几首诗,打卡“孤屿题诗处,中川激乱流”。

致敬东瓯王、王羲之

朱彝尊对温州先贤和来过温州的名家非常景仰,除了谢灵运之外,他在诗作中还屡屡提及千年之前的东瓯王、王羲之。

王羲之

面临抗清失落败的朱彝尊,对秦汉期间“佐汉灭楚”的东瓯王非常崇敬,在温州期间写有《东瓯王庙碑记》和诗。
在诗中,他讴歌东瓯王“九牧维扬外,三江霸越余”;在《东瓯王庙之碑》中,他说:“豪杰之士每每起破家亡国之余,流落琐尾,极人情所不堪,卒自奋于当世”……

东瓯王庙之碑

南宋祝穆《方舆胜览》记载,“自百里坊至平阳屿一百里皆荷花,王羲之自南门登舟赏荷即此也”。
王羲之还非常青睐产自永嘉的华严石砚。
朱彝尊对“书圣”在温州的故事也非常熟习,在《吴桥港》中写道:闻说吴桥港,荷花百里开。
当年王内史,五月棹船回。
《华严山》中,则有“闻昔华严寺,频经逸少过”之句。

朱彝尊对温州充满感情,除了前文提到的“洵美东瓯地”,他还曾欣喜“瓯越非殊乡,方舟冀来适”。

在温州呆了大半年之后,康熙帝下旨参与“通海案”职员,除了康熙元年前已结案的,余者宽贷宽免。
康熙二年,朱彝尊胞弟朱彝鉴来到永嘉,奉告兄长“通海案”风声已松,并捎来生父病危的。
当年十月初,朱彝尊还乡探病。
安葬父亲后,朱彝尊为了生存,开始了漫长的游幕生活。

即便离开温州良久,朱彝尊还常常回顾起客游永嘉的日子,以及这里的山川景致,他还感慨“予尝游永嘉,登华坛、青嶂诸山,遥望所谓芙蓉峰者,丰容窈窕,出没岭表,思遂揽龙湫、雁宕之胜......”

END

参考资料:

《朱彝尊与永嘉》 朱则杰

《宋元明清温州文化编年纪事》洪振宁著

编辑:汤琰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