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一、陶诗“吾亦爱吾庐”,我亦具物之情也;“良苗亦怀新”,物亦具我之情也。《归去来辞》亦云:“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译文:陶渊明的诗“吾亦爱吾庐”,表达了我也具有对物的情绪;“良苗亦怀新”,表达了物也具有我的情绪。《归去来兮辞》也说:“倾慕万物恰逢繁荣繁殖的时令,感叹我的生平将要结束。”
赏析:此段剖析陶渊明诗中物我交融的特点。
四十二、陶诗云:“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又云:“即事如已高,何必升华嵩。”可见其玩心高明,未尝不脚踏实地,不是倜然无所归宿也。
译文:陶渊明的诗说:“希望踩着清风,高飞探求我的知音。”又说:“面对事情已经很高远,何必登上西岳嵩山。”可以看出他的心境高远,却也未尝不是脚踏实地,不是洒脱而没有归宿。
赏析:此段通过陶渊明的诗句剖析其心境,既高远又务实。
四十三、钟嵘《诗品》谓“阮籍《咏怀》之作,言在线人之内,情寄八荒之表”。余谓渊明《读山海经》言在八荒之表,而情甚亲切,尤诗之深致也。
注释:钟嵘是南朝文学批评家,著有《诗品》。阮籍有《咏怀》诗。陶渊明有《读山海经》诗。
译文:钟嵘的《诗品》说“阮籍的《咏怀》作品,措辞在线人所能听到看到的范围之内,情绪寄托在八方荒远之外。”我认为陶渊明的《读山海经》措辞在八方荒远之外,而情绪非常亲切,尤其表示了诗歌的深刻意趣。
赏析:此段比较阮籍《咏怀》和陶渊明《读山海经》的特点,强调陶渊明诗的深情。
四十四、诗可数年不作,不可一作不真。陶渊明自庚子距丙辰十七年间作诗九首,其诗之真,更须问耶?彼无岁无诗,乃至无日无诗者,意欲何明?
译文:诗歌可以几年不写,但不能一写就不真实。陶渊明从庚子年到丙辰年十七年间作诗九首,他的诗的真实,还用问吗?那些每年都写诗,乃至每天都写诗的人,想要表达什么呢?
赏析:此段强调诗歌的真实性,以陶渊明为例解释,并批评无病呻吟的创作。
四十五、谢才颜学,谢奇颜法,陶则兼而有之,大而化之,故其品为尤上。
注释:谢可能指谢灵运等墨客。颜可能指颜延之等墨客。陶指陶渊明。
译文:谢灵运有才华,颜延之有学问;谢灵运奇特,颜延之有法度。陶渊明则两者兼有,并且能够发扬光大,以是他的作品品质尤其高超。
赏析:此段比较谢、颜和陶的诗歌特点,突出陶渊明的卓越之处。
四十六、陶、谢用理语各有胜境。钟嵘《诗品》称“孙绰、许询、桓、庾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此由乏理趣耳,夫岂尚理之过哉?
注释:陶指陶渊明。谢可能指谢灵运。钟嵘是南朝文学批评家,著有《诗品》。孙绰、许询、桓、庾等是晋代墨客。
译文:陶渊明和谢灵利用理性的措辞各有美妙的境界。钟嵘的《诗品》说“孙绰、许询、桓温、庾亮等人的诗,都平淡典正像《道德论》”,这是由于缺少理趣罢了,哪里是崇尚理性的差错呢?
赏析:此段剖析陶渊明和谢灵利用理语的不同效果,并对钟嵘评价孙绰等人的诗进行谈论。
四十七、谢客诗刻画微眇,其造语似子处,不用力而功益奇,在诗家为独辟之境。康乐诗较颜为放手,较陶为刻意。炼句用字,在生熟深浅之间。
注释:谢客即谢灵运。康乐即谢灵运,相沿封康乐公,世称谢康乐。颜可能指颜延之。陶指陶渊明。
译文:谢灵运的诗刻画细腻奇妙,他的用词造句在某些地方,不用力却效果更加奇妙,在诗家中是独特开辟的境界。谢灵运的诗比颜延之的诗更加洒脱,比陶渊明的诗更加刻意。在炼句用字方面,处于生熟深浅之间。
赏析:此段评价谢灵运的诗,同时与颜延之和陶渊明进行比较。
沈约
四十八、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谓“灵运兴会标举,延年文体明密”,以是示学两家者,当相济有功,不必如惠休上人好分利害。
注释:沈约是南朝文学家。《宋书·谢灵运传论》是沈约在《宋书》中对谢灵运的评论。灵运即谢灵运。
译文: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说“谢灵运的兴致和灵感突出,颜延之的文体明确严密”,以是给学习这两家的人看,应该相互借鉴有好处,不必像惠休上人那样喜好区分利害。
赏析:此段引用沈约对谢灵运和颜延之的评价,强调学习两人应相互借鉴而不必过分区分利害。
四十九、颜延年诗体近方幅,然不失落为正轨,以其字字称量而出,无一苟下也。文中子称之曰“其文约以则,有君子之心”,盖有以不雅观其深矣。
注释:颜延年即颜延之。文中子即王通。
译文:颜延之的诗体靠近方正有规矩,但不失落为正统的道路,由于他的每个字都是经由推敲而出,没有一个字是随便写下的。文中子夸奖他说“他的文章简约而有准则,有君子之心”,大概是有深刻的不雅观察。
赏析:此段剖析颜延之诗体的特点以及王通对他的评价,认为其诗虽有一定格式但不失落为佳作。
五十、延年诗长于廊庙之体,然如《五君咏》,抑何善言林下风也。所蕴之富,亦可见矣。左太冲《咏史》似论体,颜延年《五君咏》似传体。
注释:延年即颜延之。《五君咏》是颜延之的作品。左太冲即左思。《咏史》是左思的作品。
译文:颜延之的诗善于廊庙的文体,然而像《五君咏》,又多么长于描述隐士的风范啊。他所蕴含的丰富内容,也可以看出来。左思的《咏史》像议论文的文体,颜延之的《五君咏》像传记的文体。
赏析:此段指出颜延之的诗善于廊庙之体,同时《五君咏》又能展现林下之风,还将左思《咏史》与颜延之《五君咏》进行比较。
颜延之
五十一、韦傅《讽谏诗》,经家之言;阮嗣宗《咏怀》,子家之言;颜延年《五君咏》,史家之言;张景阳《杂诗》,辞家之言。
注释:韦傅可能指韦孟、傅毅等汉代墨客及他们的《讽谏诗》。阮嗣宗即阮籍。颜延年即颜延之。张景阳即张协。
译文:韦傅的《讽谏诗》,是经学家的辞吐;阮籍的《咏怀》,是诸子家的辞吐;颜延之的《五君咏》,是史学家的辞吐;张协的《杂诗》,是辞赋家的辞吐。
赏析:此段将不同墨客的作品分别归类为经家、子家、史家、辞家之言,表示了不同作品的风格特点和思想内涵。
五十二、“孤蓬自振,惊沙坐飞”,此鲍明远赋句也。若移以评明远之诗,颇复相似。
注释:鲍明远即鲍照。
译文:“孤蓬自己振动,惊起的沙子飞起。”这是鲍照的赋中的句子。如果用来评价鲍照的诗,也很相似。
赏析:此段以鲍照的赋句来评价他的诗,认为两者风格相似。
五十三、明远长句,年夜方任气,磊落使才,在当时不可无一,不能有二。杜少陵《简薛华醉歌》云:“比来海内为长句,汝与山东李白好。何、刘、沈、谢力未工,才兼鲍照愁绝倒。”此虽意重推薛,然亦见鲍之长句,何、刘、沈、谢,均莫及也。
注释:明远即鲍照。杜少陵即杜甫。何、刘、沈、谢可能指何逊、刘孝绰、沈约、谢朓等墨客。
译文:鲍照的长句诗,年夜方冲动大方,斗志昂扬,光明磊出家挥才华,在当时不能没有他,也不能有第二个。杜甫在《简薛华醉歌》中说:“比来天下之人写长句,你和山东的李白写得好。何逊、刘孝绰、沈约、谢朓等人功力不足,才能兼具鲍照的话会让人惊叹折服。”这虽然是着重推崇薛华,但也可见鲍照的长句诗,何逊、刘孝绰、沈约、谢朓等人都比不上。
赏析:此段高度评价鲍照的长句诗,认为其在当时独一无二,连杜甫也在诗中肯定了鲍照长句的卓越之处,凸显了鲍照在诗歌创作上的独特地位和精彩才华。
五十四、陈孔璋《饮马长城窟》机轴开鲍明远。惟陈纯乎质,而鲍济以妍,以是涉其流者,忘其发源所自。
- 注释:陈孔璋即陈琳,字孔璋。鲍明远即鲍照。机轴指诗歌的构思和构造。
- 翻译:陈琳的《饮马长城窟》在构思和构造上开启了鲍照诗歌的先河。只是陈琳的诗纯粹朴实,而鲍照的诗辅以妍丽,以是学习他们诗歌流派的人,每每忘却了其发源之处。
- 赏析:此段通过比较陈琳和鲍照的诗作,指出两者在风格上的差异以及传承关系,让读者理解到诗歌发展的脉络。
五十五、谢玄晖诗以情韵胜,虽才力不及明远,而语皆自然流出,同时亦未有其比。
- 注释:谢玄晖即谢朓。明远即鲍照。
- 翻译:谢朓的诗以情韵取胜,虽然才力比不上鲍照,但措辞都是自然流出,同时期也没有能与之比较的。
- 赏析:此段突出了谢朓诗歌的情韵特点,并通过与鲍照的比拟,强调了他在措辞表达上的自然流畅。
五十六、江文通诗,有悲惨日暮、不可如何之意。此诗之多情而人之不济也。虽长于杂拟,于古人苍壮之作亦能肖吻,究非其本色耳。
- 注释:江文通即江淹。杂拟指模拟古人的诗作。肖吻指相似。
- 翻译:江淹的诗有悲惨日暮、无可奈何的意味。这是诗中情绪丰富而人生不快意的表现。虽然他善于仿照古人的诗作,对付古人苍劲壮丽的作品也能模拟得很相似,但究竟不是他的本色。
- 赏析:剖析了江淹诗歌的情绪基调以及他在仿照古人作品方面的特点,同时指出这并非他的本色,引发对其真正创作风格的思考。
五十七、庾子山《燕歌行》开唐初七古,《乌夜啼》开唐七律,其他体为唐五绝、五律、五排所本者,尤不可胜举。
- 注释:庾子山即庾信。七古指七言古诗。七律指七言律诗。五绝指五言绝句。五律指五言律诗。五排指五言排律。
- 翻译:庾信的《燕歌行》首创了唐代七言古诗的先河,《乌夜啼》首创了唐代七言律诗的先河,其他文体为唐代五言绝句、五言律诗、五言排律所借鉴的,更是数不胜数。
- 赏析:此段强调了庾信在唐代诗歌发展中的主要地位,指出他的作品对唐代不同诗歌文体的首创和影响。
五十八、隋杨处道诗甚为雄深雅健。齐、梁文辞之弊,贵清绮不重气质,得此可以矫之。
- 注释:杨处道可能是隋代墨客,详细不详。齐、梁指齐梁期间。清绮指清新绮丽。
- 翻译:隋代杨处道的诗非常雄深雅健。齐梁期间文辞的弊病在于重视清绮而不看重气质,有了杨处道的诗可以纠正这种弊病。
- 赏析:此段评价了杨处道诗歌的风格特点,并指出其在纠正齐梁文辞弊病方面的浸染。
五十九、唐初四子,源出子山。不雅观少陵《戏为六绝句》专论四子,而第一首起句便云“庾信文章老更成”,故意无意之间,骊珠已得。
- 注释:唐初四子指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子山即庾信。少陵即杜甫,《戏为六绝句》是杜甫的诗作。骊珠指宝贵的瑰宝。
- 翻译:初唐四杰的诗歌源头出自庾信。看杜甫的《戏为六绝句》专门评论初唐四杰,而第一首开头就说“庾信文章老更成”,故意无意之间,已经得到了宝贵的见地。
- 赏析:此段论述了初唐四杰与庾信的渊源关系,并通过杜甫的诗句进一步强调了庾信在诗歌发展中的主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