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我们与先人共沐在同样的月光之中,这轮皎洁皓月也照亮过无数文人墨客的心灵,他们为后世留下了浩瀚吟诵中秋的字画佳构。
论及与中秋有关的字画作品,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晋代王献之(传)的草书《中秋帖》大概是个中最著名的一件珍品。它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珣的《伯远帖》一起,被乾隆天子誉为“三希”,意为此三帖乃希世珍宝。
《嫦娥奔月》小人书封面
1400年后,乾隆天子误将米芾的临摹之作算作是王献之真迹。创立草书“一笔书”是王献之的一大贡献,他将张芝的章草和其父王羲之的今草又向前推进一层。《中秋帖》被认为是“一笔书”的代表作,笔势连续不断,宛如滔滔江河,一泻千里,表现出一种雄姿英发的爽爽之气,众人评价甚高。
《中秋帖》,别号《十仲春帖》,草书,传为东晋王献之的传世真迹,原为五行三十二字,后被割去二行,现仅存三行二十二字。释文:“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
关于《中秋帖》、《伯远帖》“二希”在溥仪赶出紫禁城后,流传一段弯曲的故事。1911年往后至1924年溥仪出宫以前,《伯远帖》、《中秋帖》曾藏在敬懿皇贵妃所居的寿康宫,溥仪出宫之时,敬懿皇贵妃将此帖携带出宫。
郭葆昌收藏瓷器较多,对法帖、字画并不大在行。可是当他得知1924年溥仪将《中秋帖》、《伯远帖》带出宫,抵押在日本银行,20世纪30年代某年到期未赎时,他唯恐其失落落在东岸。就花重金赎回收藏。
一代瓷家郭葆昌
郭葆昌这一举动受到当时的收藏家和古玩界人士的夸奖,说他保护了国宝,使国宝未入东洋。《伯远帖》和《中秋帖》的来历不小。《伯远帖》上有宋徽宗赵估御题和收藏印,北宋时由宫廷收藏。辗转六百多年后清代乾隆天子得到《伯远帖》,又得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和王献之《中秋帖》。乾隆天子认为这三件是罕有之物,将之收藏在养心殿西暖阁,名其收藏之室为“三希堂”。
《三希堂法帖》是乾隆帝得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墨迹三种之后,于乾隆十二年(1747)命梁诗正等编次内府所藏魏、晋至明代法书,聚拢工匠,摹勒上石,个中包括三种王氏墨迹,故名《三希堂法帖》,全称为《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
郭葆昌收藏《伯远帖》和《中秋帖》,引起古字画鉴赏收藏家、字画家张伯驹的看重。张伯驹想收藏,郭葆昌也想转让,但因抗日战役爆发而未能如愿。
在解放战役期间,两帖流入喷鼻香港,郭葆昌之子将它们典当在一家英国银行。
中华公民共和国成立后,张伯驹得知两帖在喷鼻香港英国银行,1951年典当期满之日,上书政府,国家用重金将《伯远帖》《中秋帖》赎回。1951年12月27日,文化部部长沈雁冰决定将两帖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而王羲之《快雪时晴帖》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换个角度更精彩,欣赏完全《中秋帖》:
有名。不如相识!
订阅《艺周刊》官方"大众号:artweekly,艺术无微不至!
互助微信:hujiayi1399,投稿邮箱:529972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