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
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孤松。”
这首诗,很有特点,每句都是一幅单独的景致,两联之间用骈偶句,初看彷佛并无关联,却又有一种独特的和谐美感,春天讲春水、夏天写奇云、秋日歌月色、冬日颂秀岭,每一种都是四季中最值得欣赏的景致,而且也是我们常见的事物,很有画面感。
陶渊明这种手腕,后来继续的人很多,但是写得最好的,还是诗圣杜甫,以这种手腕写景物成为千古名句最多的,险些也是杜甫了,例如,我们非常熟习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上苍”、“迟日江山丽,东风花草喷鼻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韵味十足,让人一读印象深刻。
下面这首《漫成一绝》,也是用这种手腕写成的,这首诗据考证,是他漫游巴蜀期间所写下的,这天晚上,杜甫泊船江边,由于睡不着,以是出来欣赏月色,看到绝佳的景致,于是漫成一绝,描述了一幅幽美的夜景,意境开阔,措辞活泼生动,只有二十八字,但字字珠玑,宛然一幅幽美的中国画。
漫成一绝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首句点明月色,但杜甫却不直接写天上的玉轮,反而着笔于水中玉轮的倒影,“江月去人只数尺”,试想,水中月影离人很近,至少可以解释两点,第一,玉轮十分通亮皎洁,因而倒影又亮又大,第二,水面沉着澄澈,犹如一壁镜子,这样的景致,已经是一幅美景了。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有名句“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宁静而又幽美。
第二句“风灯照夜欲三更”,忽然,一阵清风吹来,舟中桅杆上挂着的那盏灯,在微风中闪烁着灯影,柔和而又安谧,这风一定不大,否则江面不能倒映的玉轮如此清晰,也一定有一点点,不然灯景不能如此柔美。杜甫欣赏这景致,已然到了三更时分,韶光很长,月色很美,墨客不眠,这就非常故意境了。杜甫此时的感情如何呢?是一向忧郁地皱着眉头,还是面露微笑的点着头?三四句中,可见一些端倪。
第三句“沙头宿鹭联拳静”,墨客的眼力,从水中月、桅上灯,一贯延伸到了岸边的景致,写三五成群的白鹭蜷缩着身子,在沙滩上睡着了,由于月色很亮,以是墨客乃至可以看到白鹭的眼睛,宁静而又美好,统统都是静态的美。
在静态的美中,溘然又闯进来一个“不速之客”,“船尾跳鱼拨剌鸣”,几尾顽皮的鱼儿,在船尾处“拨剌”一声跳出了水面,悄悄的夜色中,显得分外明显。这无疑因此动衬静的手腕,写鱼儿跃出水面,更衬托了夜色的安谧和幽美,这种陪衬手腕,更带给人深刻的印象。一静一动,相辅相成,写得逼真、亲切而又真切,足见杜甫的笔力之妙。
读这首诗,我们能感想熏染到杜甫一定是面带微笑的,虽然当时杜甫四处奔忙,但他对生活又是这样热爱,一草一木,都能让他感想熏染到人生的美好,这是墨客对自然热爱的情绪,与墨客忧国忧民的精神,也有相通之处。
杜甫这四句诗,分别写月、灯、鸟、鱼,正是采取了《四季》的手腕,但是四种景致之间,又组成了和谐的意境,十全十美,洒脱自若,无疑是佳作。杜甫这种手腕,是适宜模拟学习的,但是,想要如杜甫这样天然工巧,却又须要极高的诗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