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的父亲逢人就夸儿子是个“天才”,末了因此被人嘲笑,得了一个“誉儿癖”的外号。
王勃后来由于写《滕王阁序》扬名天下,总算是替父亲长脸,打了当初那些嘲笑者的耳光。

不过在唐朝的时候,为滕王阁写诗赋文章的人,实在并不在少数。
按照韩愈的说法,当时至少有三位姓王的人,替“滕王阁”写下序、赋、记各一篇。

但是数百年之后,人们只记住了王勃和他创作的《滕王阁序》,其余二人的文章和他们的名字一样,被埋没在了历史的长河当中。

而且在中唐以前,“滕王阁”本身的名气是大于王勃的。
可是到了宋代往后,王勃的名气完备盖过了“滕王阁”本身。
以是明代的徐中行感叹道:“是阁盛闻海内,以子安是序也。

唐朝最值钱的一首诗封疆大年夜吏花千金只为求一字不愧是千古名篇

《滕王阁序》名扬千古,后世的人每每是通过王勃的“序”,才知道有这么一处楼阁。
后人爱惜这篇序文,同时对它的作者也产生了仰望之情,于是不断编写野史故事,“神话”其作者。

成书于五代的《唐摭言》中说:王勃在十四岁写下了《滕王阁序》。
宋太宗也说,“朕听闻王勃十五岁作《滕王阁序》”。
《太平广记》中乃至说王勃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只有十三岁。

崇拜王勃的后代文人们,除了在王勃的年事方面不断创造“神化”以外,同时还基于《滕王阁序》的本身,附会出了大量的传奇故事。

如后来被冯梦龙收入《三言二拍》,改写成的《马当神风送滕王阁》一文。
《滕王阁序》这篇文章由一篇骈文和一首诗组成,骈文是根本教诲课里的传授教化重点,文后诗歌是延伸学习。

一字千金《滕王阁》

《滕王阁》——唐·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口语翻译:

高高的滕王阁,矗立在赣江边的一片沙洲之上。
腰间悬挂着玉佩,乘坐銮驾的朱紫们的宴会刚刚散场。
清晨,画栋之上飞来南浦的白云;日暮,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滴。

闲云倒映在江水上,白日悠悠无尽长。
山川景物调换,天上斗转星移。
就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
当初那位滕王,现在又在哪里呢?只余下栏杆表面的长江水,日复一日,空自流淌。

这首诗中的“佩玉”,指的是古代的贵族。
“鸣鸾”中的“鸾”,是古代神话中的一种鸟,它的叫声十分清脆。

《北齐书·颜之推》中说:“竚既定以鸣鸾,修东都之大壮。
”这里的“鸣鸾”同于“鸣鑾”,是指古代王公贵族乘坐的马车前面的铜铃,代指朱紫的车驾。

王勃这首诗,把历史变换的叙事融入风景描写,感慨光阴流逝、物是人非的同时,隐约透露出了自身视“富贵如浮云”,“布衣可以傲王侯”的气势。

于是又有王勃的崇拜者,拿这首诗做文章,比如有一个《一字千金》的故事。
故事说王勃当初途经南昌,听说都督阎伯屿在滕王阁大摆宴席,约请天下才子共赴宴会,于是不请自去。

席间,主人阎伯屿给大家出了一道“命题作文”,让与会才子以“滕王阁”为题撰写文章。
原来阎伯屿安排这个宴会,除了庆祝滕王阁翻修成功,还想趁机“炫”一下自己的半子吴子章。

以是阎伯屿早在头一天晚上,就把“命题作文”的题目见告了吴子章。
但是没想到半路杀出一个王勃,在吴子章的“小作文”还没拿出来时,他已经抬手写下了一篇序文。

不过王勃早已经看出,主人家对他有些轻视。
于是他在写诗的时候,故意把《滕王阁》诗末句的“槛外长江空自流”中的“空”字,留白不写。

事后王勃带着仆人扬长而去,阎伯屿虽然偏幸于自己的半子,但是他到底也还是个爱惜人才的人,他在读完王勃的《滕王阁》后惊为天人,可惜诗的末句少了一个字。

那么,这个字到底是什么字呢?阎伯屿和在场的文士们,想出了很多种答案。
但是他们仍旧想知道,王勃这位大才子心中真正的设想,到底是什么,于是阎伯屿立马派人去追王勃。

可是等到仆人追上了王勃,请教诗中到底缺了什么字时。
王勃的仆人却刁难对方说:我家主人是“一字千金”,少一分钱都不会把那个字写出来。

阎伯屿听到这个往后,不仅没有生气,反而还亲自率领众人带着一千金找到了王勃,要求他把诗文补全。

结果王勃惊异地见告对方:我已经写完了啊。
原来王勃写的是“槛外长江空自流”,当中的空缺,就代表了一个“空”字。

这则故事的真实性到底有多少,无人能够得知。
大家只知道王勃通过一篇骈文和一首诗,向众人展示了自己傲人的才华,从此一举成名。

可惜的是,王勃虽有文才,人品却略有一些“可疑”。
唐高宗咸亨二年(公元671年),王勃家有一个姓曹的家奴犯了罪。

王勃先是把家奴藏匿起来,后来又由于害怕事情透露,索性杀去世了家奴。
这件事末了还是被人创造了,后来幸亏碰着了大赦,否则王勃可能就成了断头鬼了。

结语

我们常日提到的《滕王阁序》,事实上指的都是序文和诗文。
只是这首诗在明代以前,不太受人重视。

到了明清期间,才有学者点评说它“富丽中见冷落”,“文虽四韵,气足长篇”。
这首诗得到的赞颂相对较少,大概是由于前面的骈文太过出彩,有些许淹没了诗的光华。

读《滕王阁序》,辞藻富丽,气势磅礴。
不过作者在序文中,昭示了自己怀才不遇,渴望得到上位者的赏识。
但是文后的这首诗却在着力描述滕王阁繁华散尽后,人去楼空的景象。

千载百世,水云悠悠。
随着韶光的推移,曾经坐上滕王阁宴会的高位上,对与会学子们指指示点、评头论足的朱紫,终将消逝。

如今只剩下这栏杆表面的长江,空清闲那里流淌。
仿佛是在嘲笑,当初滕王阁上那位不可一世的主人一样。

可见王勃这首诗,写得比前面的骈文更加清高、狂傲,更能彰显一代文豪的傲岸风骨。
少了这首诗,前面的《滕王阁序》也会大为逊色。
从这一点上说,它的确是“一字千金”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