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译文:

从读诗到作文一春日偶成

时近中午,风景云淡,我闲来无事,便依着路旁的花草和柳树信步来到河边,河边的人不知道我心中的快乐,反倒说我跟吊儿郎当的少年一样。

写作与解析:

很多人说诗词不能翻译,翻译过后,便失落去了韵味,诗词的美在于觉得,这有一定的道理,由于诗词不像当代的文章,将事情描述的很清楚,太过清楚了,便会失落去想象的空间,但是诗词又不可过简,过简难免又会晦涩,乃至词不达意。

一首诗词首先在感情上有定基调,于道理上也得立意,或抒怀,或言志。
这首诗有“闲”有“乐”,由于闲乐,以是有题目中的“偶成”!
若是费尽心思,便有了穿凿造作的痕迹。
这也是文章写作中的“点题”!

又有很多人写作,以为写出来的东西要么堆砌辞藻,要么逻辑抵牾。
这首先得厘清作者有没有入“境”,但凡自己经由的,与人复述的时候,便很少有抵牾,而要编造,便会生疏忽,这些疏忽又都会在细节中表示。
比如春天和风柔细,中午温煦,便有“云淡风轻近午天”的描述,又由于自己确实很“闲”,以是有“傍花随柳”的信步漫游。

而结尾笔锋一转,又将自己的快乐与他人隔离开来,不至于于世俗的眼力去批驳我自己的快乐,大有不屑歧视之感。
这也是文章中常用的“侧面描写”和“反衬”,“比拟”手腕,用于描写,更时隐含了“措辞”描写。

反思:

(一)那么写墨客这会究竟是“苦”还是“乐”?人有苦中作乐,也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可以去琢磨!

(二)记叙文有六要素,韶光地点和人物,起因,经由和结果,这首诗都涵盖了吗?

附:

韵:古人有韵部,将发音尾音同等的字归入同一韵部,引入拼音后,便有了韵母。
写古诗或近体诗,可参考《平水韵》,与《中华新韵》。
本诗中的韵脚有“天”、“川”、“年”,押“an”韵。
诗歌以及现在的歌词大多都会押韵,韵能提升措辞流畅感,又能导气,或造势!

~络石藤《从读诗到作文》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