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号“谪神仙”,又有“诗仙”之美誉,他的诗词俊逸清新,深远豪放。

他性情豪放,喜游善交,他用脚步丈量祖国的大好河山,用诗句描述出一幅幅壮美的画卷,寥寥数语,却饱含深情。

〔1〕

望庐山瀑布

李白的十首山水诗千载扬名首首都有千古名句

唐·李白

日照喷鼻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在阳光的照射下,喷鼻香炉峰环抱着一缕紫色的烟霞,宛如瑶池。
从远处眺望,一条宽阔壮美的瀑布,悬挂在山峦之前。

瀑布从高崖之巅飞腾直下,仿佛有几千尺之长,恍惚之中,让人不禁疑惑那是银河从九天之上倾泻而下。

这是咏庐山的千古名篇,以夸年夜和浪漫的手腕,勾画出一幅气势磅礴、雄伟绮丽的山水画卷,读后能够感想熏染到生命的力量和美好的憧憬。

〔2〕

送朋侪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青翠的山峦悄悄地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清澈的流水绕着城东潺潺而过。
在此我们握手言别,你犹如那飞舞的蓬草,随风飘荡到很远的地方去了。

你这游子的心意,就像天边的一抹白云,随风漂浮,行踪不定。
我在此为你送别,就像那薄暮时垂垂落下的夕阳,难分难舍。

和老朋友再次挥手分别,朋侪骑的那匹马彷佛也不愿离开,临别时萧萧长鸣,彷佛在诉说无尽的离愁别绪。

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情绪朴拙,境界开阔,青山、流水,落日、白云,景物错落有致,是李白送别诗中别具特色的代表作之一。

〔3〕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奔驰彭湃的楚江把巍峨的天门山从中间拦腰劈开,滔滔的江水向东奔流,由于两山夹峙,浩荡的江水每到这里,都会激起回旋,更显波涛彭湃

分立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夹江而出,一叶孤舟沐浴着残酷的阳光,从天边驶来。

公元725年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遥望天门山的壮阔和雄浑,创作这首气势恢宏的写景诗。

全诗意境幽美壮阔,碧水、青山、白帆、红日,色彩光鲜,读之仿佛置身个中,墨客乐不雅观、豪迈、洒脱的精神风貌跃然纸上。

〔4〕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公元744年,李白在长安被权贵排挤,内心十分愤慨,于是弃官而去,开始漫游生活。

这年秋日的傍晚,他独自登上谢公楼,凭高俯瞰,犹如在图画中的江城,吸引了他。

只见宛溪和句溪绕城而流,沉着的湖面像一壁澄澈清洁的镜子;在夕阳的照射下,横跨溪水的凤凰桥和济川桥,好似两道彩虹,壮不雅观而迷人。

远处的村落间升起一缕缕的炊烟,环抱于橘林和柚林间,呈现出一片苍寒的景致,在苍茫的秋色中,梧桐也显得枯黄朽迈。

如今,除了我还有谁会想着到谢脁北楼来,迎着萧瑟的秋风,怀念久故的谢师长西席呢?

全诗措辞清新幽美,格调淡雅脱俗,意境苍凉旷远。

《唐宋诗醇》评价此诗:“风神散朗。
五、六写出秋意,郁然苍秀。

〔5〕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成群的鸟儿越飞越高,消逝了踪影,天空只有一片云在独自悠然漂浮。

而和我终日相互对望,仿佛永久也看不足的,只有这敬亭山了。

这首诗是李白被排挤出朝廷,居于安徽时所作。
此时,没有了昔日的迎来送往、高朋如云,他独自登上敬亭山,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千古绝唱。

这首诗,句句是景,句句有情,墨客将敬亭隐士格化,既写出自己阔别尘世鼓噪,与山相伴的乐趣,也暗喻内心对世俗的厌倦。

〔6〕

访戴天山羽士不遇

唐·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戴天山:在四川昌隆县,李白在青年期间曾隐居在此山的大明寺读书。

一天,李白去拜访一位羽士朋友,不巧朋友没在,倍感惆怅写下此诗。

模糊约约的犬吠声,夹杂着潺潺的溪水声,在空中回荡,盛开的桃花上挂着一颗颗晶莹的露珠,在朝阳的映照下,格外鲜嫩冶艳。

远了望去,树木葱茏,深邃宁静,偶尔可见麋鹿出没个中。
已是中午时分,只听到溪水潺潺,却听不到寺院响起的钟声。

只见周围的翠竹葱茏茂密,发达成长,竟然划破了环抱的云雾,一条飞流直下的清泉,悬挂在碧绿的山峰前。

没有人知道羽士的去向,只好独自依赖古松,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惆怅。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八句,却写得此起彼伏,饶有意见意义。

《唐宋诗醇》评价此诗:“自然深秀”。

〔7〕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清晨,我离开云霞笼罩中的白帝城,踏上归途,江陵虽远在千里之外,但一天就可以到达。

长江两岸的猿声还在耳边萦绕,不知不觉间,轻快的小舟已驶过万道重重叠叠的青山。

公元759年春天,李白因受永王李璘牵连,被流放夜郎。
到达白帝城时,收到赦免的,他欣喜若狂,随即乘舟东下江陵,并写下这首诗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

墨客借江水浩荡、舟行轻快抒发遇赦后欢畅心情。
全诗气势豪迈、流丽洒脱,惊世骇俗,墨客喜悦畅快的心情一览无余。

明人杨慎赞此诗:“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8〕

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期间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

李白费船远行,目的是到湖南、湖北一带的楚国故地游览。

行船抵达荆门, 只见巍峨的高山逐渐远去,融入广阔无垠的原野之中,苍茫的江水仿佛流进了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与天地相接。

皎洁的月光倒映在水中,好似天上飞来的一壁明镜,美不胜收。
江面云气蒸腾,环抱变幻的景致,犹如海市蜃楼一样平常,让人仿佛置身于瑶池一样平常。

然而只管此地景致幽美,但李白仍旧深深地爱恋故乡的江水,它奔驰万里,一起陪伴,送他游览大好河山。

〔9〕

秋下荆门

唐·李白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公元725年,墨客带着对锦绣出路的憧憬,对美好天下的抱负,出蜀远游。

不知不觉中,秋霜已经降落至荆门山,江边的树木枝叶零落殆尽,一眼望去,江面更为宽阔。
船帆无缺地挂在桅杆上,秋风中,顺流而下,一起畅行无阻。

(我)这次远行,并不是为了那美味的鲈鱼鲙,而是心中那份对名山大川的热爱与神往,想要探访那风光旖旎的剡中之地。

全诗雍容典雅,借景抒怀,并借用典故,字里行间透露着愉悦的心情,以及豪放乐不雅观的浪漫主义情怀。

〔10〕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唐·李白

楼不雅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登上岳阳楼,远眺辽阔的湖光山色,无边风光尽收眼底,洞庭湖浩渺无垠,滔滔江水奔驰不息,流向茫茫的远方。

南飞的大雁带走了我心中的忧郁与苦闷,远处的山峰,衔着一轮皎洁的明月缓缓升起。

在这高耸入云的岳阳楼住宿、饮酒,仿佛与天地同醉,与神仙共饮。

开怀畅饮至微醺之际,清风拂面,衣袂飘飘,宛如翩翩起舞的仙子,仿佛置身于瑶池一样平常。

公元759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南游岳阳,与朋侪登上岳阳楼,纵目了望,心情愉悦,写下这首随处颂扬的诗篇。

《唐诗分类准绳》评价此诗:“情中含情,飘飘欲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