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书
《脉动中国》是许纪霖教授在“得到”课程《中国文化30讲》讲稿的根本上进行扩充修正,形成了50堂中国传统文化课。作者说有批驳性思考能力,便是要有自我主体意识,能够带着问题学习。许教授说他也是“问题中人”,以是书中每一讲回答一个问题,50堂课,50个问题。作者在每一讲末了都供应了一本拓展阅读书目,以是读者不仅能办理50个问题,还能收成50本书单。
可能不少朋友和我一样,一提起中国的传统文化,首先想到的是古文诗词、琴棋字画、节日风尚、衣着饮食等等,上述内容本书均不涉及,由于这些只是文化的表象,是文化呈现出来的样子。
透过表象,作者从两条脉络阐明中国的传统文化:一个是精神的脉络,即办理道德心灵问题的思想构造;另一个是征象的脉络,即政治制度的关键变革和社会构造的基本特点。末了作者从空间和韶光两个维度,总结出中国文化演进的大规律。
什么样的文化是文明?
文明与文化各自所回应的问题是不一样的,文明回应的是人类普遍之“好”;而文化回答的是“我们的”分外偏好。文化是独特的,各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文明是普世的,面向全人类代价的文化才能成为文明。
不是所有文化都是文明,但中国文化是文明,是具有普世代价的人类文明之一。文明实现打破最主要的是涌现关键人物,比如孔子、老子、苏格拉底、默罕默德、耶稣、释迦摩尼那样的贤人、先知。
孔子如何实现了中国文明的打破?
一个文明的基本框架大略说是两种秩序:社会政治秩序和道德心灵秩序。西周礼乐制度发达,社会政治秩序完备,但是还缺少道德秩序的心灵自觉。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底层士人逐渐分解,社会上有了文士、武士、隐士、辩士、方士、法术之士(赞助君王、制订法律)平分歧流派,终极形成百家争鸣的文化大繁荣。
儒家思想确定了中华文明的基本框架,作为儒家鼻祖的孔子被尊称为“至圣先师”。文明打破是从孔子创造“仁”并将其作为儒家思想核心之一开始。“仁”在《论语》中涌现了109次,是涌现频率最高的观点。孔子通过“仁”授予民气灵的自觉,让文明秩序有了理性思考的能力。
到底什么是“仁”?孔子在不同场景下回答了学生关于“仁”是什么的问题,“爱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哲学最深刻的思考始终环绕的是“人”,不是“天”,不是“神”,而因此人为本的人文哲学。
儒家如何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
历史上的儒学分三个阶段:先秦时期的孔孟、汉代的董仲舒、宋明理学。
孔子之后,儒学一分为八。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还不是影响最大的流派。孟子常常与其他流派尤其是道家、墨家进行辩论。对付“人性是什么”这个至关主要的核心问题是由孟子来回答的。孟子认为“人性本善”,由于人天生具有四种道德情绪:仁、义、礼、智。正是由于补充了孔子对人性问题的不敷,分流后的儒者中唯独孟子被尊称为“亚圣”。
孟子还供应了一套道德教化的功夫论“养气说”,君子要用内心的正气不断滋养自己的道德精神力量,终极到达一种“万物皆备于我”的境界,即“天人合一”。
除了孟子,儒家还有荀子一派影响至深。荀子在齐国担当稷放学宫的祭酒(校长),他还是韩非和李斯的老师。与孟子相反,荀子相信“人性本恶”,这里的恶不是指邪恶,而是说人性中天生有七情六欲,有堕落的可能,而“善”才是后天培养的,约束恶、培养善的办法是通过外在的“礼”。孟子推崇的是德治,荀子推崇的是礼治,各自发挥了孔子思想中仁与礼的一壁。
儒学发展到了西汉,董仲舒将荀子的儒学与邹衍的阴阳五行说结合,提出了一个严密弘大的宇宙论和历史哲学体系,为大汉帝国供应了统治的合法性。儒学在汉武帝期间第一次成为官方意识形态,自此废黜百家,独尊儒术。
东汉末年开始,社会又进入浊世。儒学是盛世学问,办理不了浊世问题,儒学衰落了,这一衰落差不多将近800年,从东汉末年一贯到北宋,儒学才再度崛起。宋明理学引佛入儒,开始深究宇宙的本原以及与心性的关系。
宋明理学分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大流派,故意思的是这两派是由程颢和程颐兄弟俩首创的。弟弟程颐首创理学,后由南宋朱熹集大成,称为“程朱学派”;哥哥程颢首创另一派,后由南宋陆象山、明代王阳明阐发完备,称为“陆王心学”。两个学派的核心差异在于:程朱理学认为这个天下有两个,一个是抽象的理的天下,另一个是详细的心的天下;陆王心学认为天下只有一个,心便是理,我心即天下。
儒家的最高峰是明代的王阳明心学,心学认为天理就在民气之中。民气当中有什么?良知。什么是“良知”?王阳明所著《传习录》中提到“知善知恶是良知”,天理便是良知。良知在心中,如何呈现?必须去实践,便是“致”,要“知行合一”。至此,心学险些让个人的心灵从天理的秩序中彻底解放出来。
儒学在发展过程中有一个核心线索,便是道德心灵秩序逐渐放大,个人的位置越来越突出。直到“五四”的时候,终于冲毁了外在纲常名教的束缚。
儒家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但它无法办理所有问题,须要其他思想流派相互碰撞和补充。作者总结了它们的关系:底层平民阶级是儒墨互补;中层士大夫精英阶层是儒道互补;上层统治阶级是儒法互补。
道、法、墨起到什么浸染?
底层:儒墨互补
如果说儒家代表的是贵族空想,墨家反响的则是平民的欲望,两者的精神气质就差别很大。儒家想规复“礼乐”,墨家认为这些繁琐礼节都是劳民伤财,都要废掉;儒家讲究“爱有差等”。长幼有序,亲尊有别,而墨家认为人与人没有差别,要“兼爱天下”;儒家讲究“重义轻利”,墨家认为“义者,利也”,要“交相利”。
治世是儒家,浊世用墨家,由于墨家具有崇奉力和组织力。墨家是有宗教性的学说,墨家书任天帝的存在,每个人在天帝面前都是平等的,墨家神往一个“尚同”的社会,统一意志、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统一财产。
上层:儒法互补
西周时期礼治讲究“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到战国时期,法家破的便是“刑不上大夫”,法家改革的重心便是上层联合下层夹攻中层。法家有三大法宝:法、术、势,原来是商鞅、申不害和慎到分别提出来的,到战国晚期由韩非打包归纳,从大略的管理术提升为一套完全的法家理论,成为统治者驾驭臣下和百姓的管理办法。
中层:儒道互补
道家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先秦的杨朱之学,第二阶段是老子,第三阶段是庄子。
杨朱之学是一套隐士的哲学,核心不雅观念是:贵生、避世、为我。杨朱认为世道之以是混乱是由于自大救国救民的人太多,每个人做晴天职,不管别人的闲事,天下自然相安无事。这一思想后来发展为道家主要的管理术:黄老之学。
春秋时期,老子和孔子共同完成了中华文明的打破,孔子的贡献是心灵的自觉,老子则回答了那个超越天下是怎么回事。老子认为天下混乱的缘故原由不是孔子说的民气道德败坏,而是天下之大道被忘却了。这个天道便是宇宙的运行法则,是一种天下不雅观,是《道德经》研究的核心思想。
老子还讲究无不为,到了庄子便是彻底的无为。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中说中国人的精神灵魂中,除了孔役夫,还有一个庄子。庄子与孟子同时期,他追求真我,即内在的心灵自由。在庄子看来,顺乎天性是统统幸福和蔼的源泉,而被希望支配是统统痛楚和恶的根源。而庄子 “齐物论”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天道的肉身,万物代价上是平等的。与道合一,与天地万物同一,这才是人的绝对自由,是最高的境界。
所有的高等哲学或宗教归根结底都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救天下,二是如何救自己。道家的三位关键人物中,老子侧重救世,杨朱和庄子侧重救己。
玄门便是道家吗?
玄门将道家、阴阳五行与民间宗教熔于一炉,形成一个自然、社会与人同源同构的宇宙宗教。玄门是原汁原味的中国本土宗教,与佛教一样,也是在东汉末年和魏晋南北朝期间风靡全国。中国人是很世俗的,常常想的不是去世后如何,更多的是活着的时候如何快乐龟龄,以是鲁迅讲过:“中国根柢全在玄门。”
玄门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平等天国、永生羽化。玄门将老子奉为鼻祖,将老子追求的“宇宙之道”作为玄门的最高境界,又将庄子的“养生”思想拿过来,加以改造,以追求“道”作为玄门的最高境界,以永生不老作为修炼的详细目标。玄门还接管了阴阳家的神仙方术,再加上其他巫术逐步蜕变为玄门永生不老的修炼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各种民间宗教盛行,个中最有影响的是:北方的太平道,南方的五斗米道,它们是玄门早期的组织形态。
玄门分两派:符箓派和丹鼎派,前者强调通鬼神的法术,后者看重内外丹的修炼,以期永生不老。丹鼎派的关键人物是西晋期间的一位神医:葛洪,他写的《抱朴子》是玄门最主要的经典著作。符箓派的祖师是张道陵,他也被称为张天师。
儒家是宗教吗?
宋代往后,儒学成了一种分外的宗教,是读书人的宗教和帝国的国教,但它不是超越性宗教,而是世俗性宗教,它所有的宗教性情,终极落实在社会伦理和政治秩序层面。
儒家的根源是专门从事教诲和操办礼仪的文士,一贯到明末清初儒家解体,儒家的敬拜制度一贯保持的很完全,膜拜天地与祖宗的敬拜制度是儒家宗教性情的紧张表示,古代天子祭天,读书人拜孔子,直到现在老百姓仍旧保持的祭祖,都是儒家敬拜制度的烙印。
但儒家并不是超越性的宗教,“未知生,焉知去世?”。关于死活的终级问题,是通过佛教办理的。
佛教为什么会盛行?
佛教是在东汉末年进入中国,到魏晋南北朝迅速盛行起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熟习中国历史的都知道这个期间又是一个大浊世,佛教见告人们如何面对死活循环得到解脱。
佛教有四组基本观点:业与因果报应;循环与觉悟;同一与涅槃;有与无。钱穆师长西席说基督教是“信”的宗教,而佛教是“悟”的宗教。悟什么呢?悟“同一”而得“涅槃”,“同一”是意识到个人的心与宇宙的心同一;“涅槃”是一种超越死活、圆满寂静的内心状态。
佛教分大乘、小乘,中国接管的是普度众生的大乘佛教。最有影响的是四大宗派:晒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前二者看重玄理,是士大夫的佛教;后二者看重修行,是平民百姓的佛教。
个中,信阿弥陀佛的净土宗流传最广,由于它降落了觉悟的门槛。净土宗的首创者是慧远和尚,他见告人们只要内心虔诚,每天有空多念“阿弥陀佛”,就可以觉悟和解脱。净土宗还给百姓供应了“临终关怀”,人在临终前自己默念“阿弥陀佛”,或者旁人助其诵读佛经,就能沉着的从此岸抵达彼岸,从而得到解脱,抵达极乐世界。这对付身处浊世的人们是极大的福音。
禅宗是中国本土的佛教,六世祖慧能和尚是关键人物。到了禅宗这,修行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不仅不哀求出家,连烧喷鼻香拜佛、口念“阿弥陀佛”、逐日打坐等这些仪式都取消了,保持一颗“平常心”,自自然然、平平淡淡地生活,这便是修行。
中国人对宗教的态度是若何的?
西方的宗教是制度性宗教,独立于社会政治构造,与西方不同,中国的宗教是发散性宗教,镶嵌在世俗构造之中。儒、释、道合一,不同的崇奉和谐相处,而且经由国家对宗教礼仪的详细规定,这些宗教和崇奉被整合进一套有条不紊的敬拜体系中,从上到下、从古至今,每到逢年过节就会履行。
中国人对宗教的态度不是“信不信”,而是“灵不灵”。一个神如果灵验,喷鼻香火就会旺,会有更大的造像和更多的寺院;而不灵验的神没有喷鼻香火供奉,末了就会消逝。中国的宗教是实用性的,信徒与神祇是一种“神人互惠”的关系。
以上只是本书前半部分的内容,后半部分作者还对中国文化的政治构造(周秦之变与宋元之变)、底层社会构造(家族、士绅、贩子、江湖)、“韶光”(文明共同体)和“空间”(多元复合体)上的中国、中国文化的未来(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进行了阐述。由于篇幅有限,在此不展开了。本书基于讲稿成文,可读性很强,可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入门读物。